编者按:美国大选进入最后角逐。 正如希拉里和特朗普两名候选人不可避免在演讲中提到中国一样; 每四年的美国大选,也是中国大陆公众生活中的热门话题。 从官方媒体到论坛微博,到处是候选人与选举关键词。 而由于信息不畅或扭曲,以及观念异同, 观察中国大陆舆论对美国大选的态度,颇耐人寻味。
端传媒陆续推出"美国大选在中国语像分析"系列文章。 通过对官方媒体及民间舆论中关键词及数据的解析, 透视历年来大陆舆论中的美国总统选举。在此, 我们选择了中国普通公众表达公共意见最频繁的新浪微博与代表中国 官方语态的《人民日报》作为观察对象,相关数据不包括本次选举, 而是过往历年。
2012年11月6日, 美国第57届总统选举和国会改选同时进行。两天后的大洋彼岸,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时点。美国人需要决定一个喜欢谈"美国梦" 的总统是否能继续留任, 而中国人将看著一位新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上台,11天后, 这位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概念。
另一层时间意义来自网络:这是微博作为新舆论场, 自2009年诞生以来首次面对中美两场同时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
2012这一年,《人民日报》不仅发布看透美国政治的《"钱主" 政治万花筒》(20120629 第22版),批判候选人之间互相攻讦,《美国大选成"抹黑"战》 (20120822 第23版),还替美国人民发声,称《美国选民对恶炒"中国话题" 不感冒》(20120920第20版)。
党媒自当年1月甚至更早就开始了美国大选报道,为舆论引路, 这与以往并无不同。但新媒体时代, 被动接受官方话语不再是唯一选择, 网络成为普通民众发声和回应渠道 。
2012年中,新浪微博用户数超过3亿,8月, 微博去掉测试版的Beta标志,正式上线。 微博开放且即时,逐渐成为重大公共事件的发酵平台。2012年, 唐慧劳教案、 江苏启东反排污案等信息都经微博扩散而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国际事件如伦敦奥运会,则在当年热点话题中排第一位。
选取大选前后两周(2012年11月1日﹣12日) 的微博进行分析,与美国大选相关的微博中,藏著怎样的民意?
11月1日,参考消息官方微博转发评论文章《 美国大选沦为金钱和变脸游戏》, 指美国大选两方候选人筹款超20亿美元, 超过2008年的17亿美元,是"充满'铜臭味'的'政治秀'" 。
下方寥寥30多条评论,意见已呈分歧之势。有人叹息" 金钱控制政治",认为大选是"银行家和金融寡头们的游戏", 也有人漠不关心,"某国的游戏,不是代表,没兴趣参与"。
第三种人数最多,也最有创造力,"结合中国国情"说事,"天朝随便开个会就甩美帝几条街"。"天朝"是网络上对"中国" 的代称。
有人质疑中国官场的"会议文化"更加铺张浪费, 也有人则联想到官场腐败丛生,造成大量资金外流── 这并非空穴来风,据全球金融诚信组织(Global Financial Integrity)统计, 2012年中国大陆非法流出境外的资金接近2500亿美元—— 已是当年美国大选经费的125倍。
中国特色的"三公消费"则是另一个比较对象。"三公经费" 指中国政府财政支出中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 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简称"公费旅游、公车消费、公款吃喝"。 这三项经费长期不透明,引起社会不满。2011年两会, 经200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议后, 中央要求政府各部门公开三公经费决算和预算数, 并自此将三公消费数额列为政府公开信息之一。 但当年响应的地方政府寥寥无几。
信息公开固然是执政党的进步, 但巨大的经费数额却引起民间对于官员寻租的质疑, 到了经费公布的第二年仍在发酵。根据财政部预算司数据, 2010年,仅中央本级单位的三公经费决算就支出94.7亿元。
公开的三公消费数据成了美国大选的比较对象。当年11月的《 新闻1+1》节目中,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王锡锌透露, 2010年全国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公车开支9000亿人民币。
根据当时汇率和60亿美元的大选花费标准,这个数字够办25次、 100年美国大选(四年一次)。尽管是上文数据的六分之一, 这个数字仍然十分惊人。 网民怒斥发布新闻的中央电视台借贬低美国大选转移对国内财政状况 的注意力,表达作为纳税人的不满。
一些人则换个角度,用归谬法得出了"民主制度很廉价"的结论, 提出中国一年的三公经费"可供美国两百年大选费用", 趁势推广民主制度。
美国大选到底是"贵"还是"便宜"?"金钱政治" 的官方说法是否立得住脚? 质疑声在11月5号江西一公安民警微博号"段郎说事" 发布快讯并转发人民日报评论文章《"金钱政治"砸不出变革动力》 后达到一个小高潮。
"段郎"计算,如果将美国总统选举的总花费平摊到美国人民头上,那么每个人每年需花费5美元,即在美国买三根黄瓜的价钱。 这一数字配上人民日报的解读, 遭遇舆论对于人民日报评论文章的强烈反弹。
"金钱政治"的说法在两个层面遭受质疑,一是额度是否真达到" 巨款"标准,二是钱款来自自愿性质的政治献金,不该受指责。
更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选举不花钱,是因为"中国没有选举" 。于是有人提议,三根黄瓜的代价就能参与选举,何乐而不为?
望梅止渴不得,就转而画饼充饥,但偏有人想把饼摊开, 看看是怎么切分的。"斯巴达"这个词的出现频率开始增加。
什么是"斯巴达"?原来是两天后即将召开的"十八大"的谐音。 一同出现的还有"安保"、"维稳"等词。
会议召开前夕,北京的安全保卫工作早已开始, 据北京日报2012年8月26日报道,早在会议召开三个月前, 北京公安局就启动了"十八大安保监督保障指挥部"并部署工作 。据香港苹果日报报道,当时北京动员近200万人执行保安工作, 市内全部街巷的出入口都有至少一名武警和二至三名民警把守, 部份地方有戴红色臂章的义工执勤。重点地区如外交部、 中央电视台、天安门、人民大会堂更是戒备森严。
如此阵仗,自然引起对"维稳经费"的猜测。 也有北京居民PO出见闻,对比美国大选的规模,只觉得"斯巴达" 扰民更甚,"地铁口增派武警","东直门一直有查身份证"。
这样的封锁也蔓延至互联网,造成的不便令一些人启动愤怒模式。
美国大选期间,曾发生"小萝莉"事件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 摇摆州的4岁女孩阿比吉尔由于受不了候选人奥巴马和罗姆尼铺天盖 地的新闻而哭泣,并说,"真是受够奥巴马和罗姆尼了!" 视频萌翻了不少人,也有中国网民对照十八大的"扰民", 对此多有调侃。
更有人拿每天七点播出的新闻联播开涮,吐槽"美国人太脆弱", 这要是在中国,"7点那会儿电视机就像坏了一样"。
看得到的是封锁和扰民,看不到的却是背后的投入与运作。 于是有人问,和美国大选的经费公开相比,十八大花多少钱, 钱从哪里来?
看似提问,实则指出国内会议经费运作不透明,即使是"十八大" 这种级别的会议,也不能例外。
攻击美国大选是"金钱政治", 反而将民意引向追问三公消费和政府透明度,也许令官媒始料未及。 正如网民质疑,"金钱政治"砸不出变革动力,难道暴力政治、 腐败政治才能砸出吗?
另一类讨论则涉及美国大选的制度安排。然而, 这样的讨论并不深入,甚至仅仅停留在美国大选"是否直选" 之类的是非题上。
美国大选采取选举人团制度, 由每个州选民先选出代表州投票的选举人, 再由选举人投票选出总统,因而属于间接选举制。 微博红人染香从中得出结论, 美国大选"实际上只有几百张选票,选民只能被代表"。
此类观点固然不值一驳,但仍有市场,有回应认为这是" 真话,有人不愿意听",有人总结,"好人当不上美国总统"。 也有人半信半疑,"选举人只是票数,不是真人吧", 却犯了常识性错误,把水搅得更浑。
通过微博,我们似乎看到,中国的公民社会在2012年对于民主, 或者说美式民主的认知,仍处于懵懂阶段, 对于基本概念和操作细节了解甚少。与此同时, 一些人在微博上关注并解读美国大选, 希望"影响和推进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学者吴祚来也借机呼吁, "中国需要政治文明"。
官方引导舆论的尝试,在2012年的微博上却遭遇话题走偏。 这几乎是微博这个嘈杂舆论场的必然结果。 真正关心"美国大选"的人其实并不多,但和其他热点事件一样, 大选是普通人反映自身生活的一面镜子, 借之表达对现实的种种不满。现实生活往往经过投射, 才更显荒谬之处。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公民参政的一种。
另一方面,我们也感叹当时的微博环境如此参差多态。2012年, 微博删帖仍极为少见, 本文中提到的唯一一处也是由于信息不实而遭删。但就在这一年, 对新媒体的政治管控初现端倪──不仅针对内容, 也针对内容背后的个体。曾经就当年美国大选发声的意见领袖, 今天的命运也已各有不同。
微博作为传递知识和常识的媒介,作为意见交锋的阵地, 自由度虽受到限制,但重要性并未因管控而消失。美国大选季来临, 总会热闹一番。
——端传媒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