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7日星期五

二大爷|蒲安臣:一个美国人为何能成为中国首任全权大使,成就一段外交传奇?

在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认知中,大部分国人都能脱口而出《南京条约》是第一个所谓的“不平等条约”。但几乎没有人知道,第一个“平等条约”是什么。1868年7月28日,满清和美国在华盛顿签订的《蒲安臣条约》即是——这个蒲安臣,是史上绝无仅有的既当过美国大使、又当过中国大使的外交传奇,还是第一面中国国旗的设计者。

一、共和党创始人

1820年,一个叫做安森·伯灵格姆(Anson Burlingame)的男孩出生在美国纽约。这个“别人家的孩子”虽然童年在随父母不断迁徙中度过,但是极为聪明,学业傲人。26岁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后,他在波士顿担任律师,随后于1853年成为马萨诸塞州的参议员,正式进入政坛。
安森投身政坛的时候,正是美国内战前夕,南北双方为是否废除奴隶制吵得不可开交,剑拔弩张。作为法律人士,安森坚决拥护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主张,是一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他于1856年6月2日发表美国历史最著名演说之一:《马萨诸塞州的抗辩》,是美国废奴的理论奠基之作。
为了更进一步的实现自己的废奴主张,1854年,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成立了一个新的政党,这就是今天的美国共和党。作为创始人,安森居功至伟。特别是他1855年当选国会议员后,更是不遗余力推动废奴事业。仅仅在几年后,安森全力协助年轻的共和党候选人林肯竞选总统,并成功当选,不惜用内战的方式实现了废奴的伟大进步。
但难以理解的是,今天的美国黑人,绝大部分支持的却是民主党,作为黑奴解放者的共和党,却在“黑命贵”的风潮中备受唾骂……这正是历史的吊诡之处。
二、驻华大使

1861年林肯当选后,随即任命口才极佳的安森为美国驻华大使,任期6年。1862年7月,安森穿越太平洋到达北京,成为第一批入驻北京的外国大使之一。
来到中国后,安森根据自己的姓名拼读,为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蒲安臣。
众所周知,满清在鸦片战争之前甚至之后,根本没有现代外交的概念。相当长一段时间都视洋人为蛮夷,不屑于打交道,更不用提平等相待。之所以同意外国大使进驻,完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被打得满地找牙之后,被迫接受的。
大部分西方列强,如英、法、俄等国家,都是以战胜国的姿态派出大使的,所以难免颐指气使,看不上又蠢又顽固的满清。但是蒲安臣却是个例外。
他不仅没有其他大使那种骄横之气,而是致力于推动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不谋求特殊利益,主要旨在推动中美贸易合作。用他的话说,就是用“公正的外交取代武力外交”,“在条约口岸既不要求也不占领租界”,“永不威胁中华帝国的领土完整。”
他请人翻译、筹资印刷《国际法》,启蒙中国人的世界意识;协助筹铺海底电缆,使电报通讯由广州至天津;也是他同海关总稅务司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赞助设立同文馆,培养外文人才。
正是蒲安臣这种坦荡的君子之风,让一贯对洋人心底恨透嘴上却不敢说的清廷也颇为侧目,对蒲安臣具有特别的好感。特别是在1863年清廷因为购买军舰和英国发生纠纷时,蒲安臣站在清廷一边予以协调,这让当时负责外交的恭亲王奕䜣大为感激。

三、满清的难题

中国人其实有悠久的文明外交史,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外交,在勾心斗角的权谋杀伐之外,也有道义至上、温文尔雅的贵族情怀。
但很不幸,在封建帝国的封闭循环下,这些传统最终渣都不剩,只留下一堆连世界是圆是方都不知道的、动不动就打鸡血要和世界开战的宵小之辈。
满清接受了别人的大使,自己却不派大使的原因很奇葩——因为解决不了“跪”这个难题。当年英国使臣马尔蒂尼带着礼物而不是枪炮来的时候,就是因为不跪,让乾隆大为光火,拒绝通商。
洋人已经步入现代文明,对跪难以理解;而满清上邦梦正酣,对不跪也难以理解。隔着几百年的价值观,一如我们现在分裂的朋友圈——完全是鸡同鸭讲。
难题也就产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其实就是因为列强要求修约而满清死活不理睬引发的。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中,列强为了防止满清再耍滑头,特别规定这个条约每10年要根据实际情况修订一次。修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双方要互派使臣出访。
到1867年,修约的10年之期到了,这可愁坏了满清。以前派使臣去藩属都是宣扬皇恩浩荡,耀武扬威,这回要平等交往,没弄过咋办?见了对方君主该用什么礼仪?跪了有失上邦体统,不跪又还真不知道国际外交礼仪……
负责选人的恭亲王奕䜣这才发现,偌大一个中国,竟然找不出一个见过世面的外交使臣。
于是,他想起了很欣赏的蒲安臣。

四、中国的美国籍大使

1867年也正好是蒲安臣6年大使任期届满的时候。他本来已经收拾好包袱准备回美国,在总理衙门为他举办的饯行宴会上表示,如果今后遇有与各国不平之事,他依然愿意帮助中国。
正是蒲安臣这种胸怀,让奕䜣突发奇想,大胆向清廷上奏,要求任命蒲安臣为首任办理中外交涉全权大使。理由很简单:蒲安臣素来亲善中国,不仅人品信得过,而是熟知外交事务,本身作为外国人,出访还能解决最为尴尬的礼仪问题——跪不跪的难题迎刃而解。
清廷虽然昏聩,但偶尔也有清醒的时候,掂量之下,也就同意了。久居中国已有感情的蒲安臣也没有推辞,很快就答应了。于是乎,世界外交史上最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一个美国大使,卸任后马上又当上了中国大使,还要代表中国出访!
为了让首次代表满清出访的使团像个样子,清廷除了让蒲安臣作为全权大使,还请了英国驻华使馆官员柏卓安(John M.Brown)、在中国海关任职的法国人德善(E.de Champs)为左右“协理”,另派两名中国官员志刚、孙家谷随行学习,加上翻译、杂役人等,使团多达30人。
只是把蒲安臣出使当做权宜之计的满清可能都没有想到,蒲安臣这趟出使,竟然是清廷打开国门后收获最丰也最成功的一次外交,没有之一。

五、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

蒲安臣上任的首件事,就是为清廷设计国旗——古代中国历朝历代没有国旗一说,使臣出访都是“持节”代表身份,就是拿着象征性的斧钺或者插满羽毛的旗帜,那跟现代外交完全不搭界。在蒲安臣的设计下,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黄龙旗诞生了。
1868年2月25日,带着这面黄龙旗,蒲安臣使团自上海虹口黄浦江码头乘坐“格斯达哥里”号轮船起航前往第一站,美国。加州州长在蒲安臣抵达旧金山的欢迎宴会上形容他是”最年轻的政府的儿子,最古老的政府的代表”。
1868年6月6日,蒲安臣在华盛顿向美国总统安德鲁·约翰逊递交了中国首封国书。他还以中国代言人的身份到处发表演说,为中国打call,强调中国欢迎美国的商人和传教士,而各国应该对中国保持一种明智的态度。
正是在他的说服下,7月28日,蒲安臣与美国务卿西华德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条约——《中美续增条约》,史称《蒲安臣条约》。条约承认中国和列强是平等的国家,反对一切割让中国领土的要求。“大清国与美利坚切念人民互相来往,或游历,或贸易,或久居,得以自由,方有利益。”
这个语气,今天我们已经很陌生了。正是在因为《蒲安臣条约》,大量的中国劳工才得以随后输入美国,成为西部建设最重要的劳工来源。包括其后“留美幼童计划”也受惠于此。虽然后来遭遇排华法案的坎坷,但可以说,这个条约是华人移民美国的肇始。
六、成果丰硕的外交传奇

离开美国后,当年9月,蒲安臣率团抵达英国。他先后拜会了英女王和首相、外交大臣等人,积极游说,虽未签约,但使得英国人发表了一份公开照会,表示英国政府愿意同中国政府“以和济事”,实行修约缓进政策,“不实施与中国的独立和安全相矛盾的一种不友好的压迫”。
这种承诺对当时的满清而言,已经很难得。
1869年1月,蒲安臣继续欧洲之行动,在一年多的时间中,先后游说法国、瑞典、丹麦、荷兰、普鲁士5国。尽忠职守、竭尽所能,为中国争取有利的外交局面。除了在法国由于反对势力强大,未取得成果外,其他国家都顺利完成了谈判,均参照英国发表了尊重中国独立完整的外交声明。其中普鲁士的声明还是有“铁血宰相”之称的俾斯麦发表的。
1870年2月,蒲安臣率团前往俄国。在和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谈判中,想为中国争取拿回被占领土的蒲安臣发现,俄国人竭力回避实质性内容,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为此蒲安臣心情大为郁闷,他对同行人员表示,担心拿不到好的谈判结果,“既恐办法稍差,失颜于中国;措语来当,又将贻笑于俄人”。
急火攻心之下,蒲安臣不慎感染肺炎病倒。而且由于在各国奔波已经整整两年,劳心劳神,本来身体情况就不佳的蒲安臣病势恶化极为迅速。在染病一周后就猝然辞世,于1870年2月23日病逝于圣彼得堡。
世界外交史上的传奇,就此陨落。

七、寂寞的身后

蒲安臣逝世后,清廷感其功绩,念其操守,不仅追授一品官衔,还专门拨出治丧费六千两、抚恤金一万两。
他的遗体从俄罗斯直接送回美国,在波士顿市政府著名的法尼尔厅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大厅内同时挂起星条旗和黄龙旗。大作家马克吐温为蒲安臣写了悼词:“他对各国人民的无私帮助和仁慈胸怀,已经越过国界,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世界公民。”
如今,在美国加州和堪萨斯州,各有一个以蒲安臣命名的城市。
美国人没有忘记为他国当大使的蒲安臣,并引以为傲、树碑立传;但受过惠的中国人却完全忘了他。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这个为中国争取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外交家,彻彻底底的消失在充满屈辱和仇恨的历史里。连同著名的《蒲安臣条约》,布满灰尘,无人问津。
不看这篇文章,你是不是也不知道?

八、如何纪念蒲安臣

中国人所能读到的历史,大多数都是别人想让我们知道的。
由于不通晓事实真相,自然对于历史的理解就会出现常识性、逻辑性的错误,导致一些伪概念大行其道——比如我们熟悉的那句基于丛林逻辑、否认人类文明的话:弱国无外交。
蒲安臣所代表的经常满地找牙的满清弱不弱?弱爆了。但是为什么蒲安臣能够不费一兵一卒、一金一银,在拿着一手烂牌,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牌的情况下,单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取得满清割地赔款都没有得到的平等条约和承诺呢?
是因为他是个美国人吗?显然不是,一个退休的美国大使面对世界列强,不可能有什么筹码可讲。
蒲安臣能够成就外交传奇,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懂得文明世界的规则,并且善于利用这样的规则。即便在十九世纪那种还经常靠拳头说话的国际环境里面,他依然凭借职业操守和不懈努力,证明了弱国不仅有外交,还可以有很成功的外交。世界确实有不讲理的地方,但更多的时候,还有很多讲理的。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然。
一味强调弱肉强食的丛林逻辑的人,多半是尊崇这种逻辑的流氓和强盗。
事实上我们今天回头看满清挨揍的历史,那次是因为弱挨打的?从两次鸦片战争到义和团,几乎都是愚昧、野蛮、耍诈、使坏引发的。蒲安臣之后,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曾用12字归纳晚清外交: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 因为愚蠢而行蛮,行蛮不成则使诈,使诈失败则跪地求和。
  所以一个国家文明应该体现在什么地方?一是坚守道义,二是遵守规则。单单把外交的失败归结于实力的强弱,往往会掩盖最终决定外交成败的诸多内在因素。因为无论是因弱耍诈还是恃强使横,最终都可能挨揍收场,和正义有关,和强弱无关。
如果说蒲安臣留给我们什么宝贵的遗产,那就是文明的规则需要有懂得文明的人去执行,它比咆哮式的泼妇对垒更有征服人心的力量。特别是在二战后飞速前进的现代文明体系下——野蛮之国,无论强弱,皆遭寰宇唾弃;文明之邦,不问大小,同受世人尊崇。
可惜斯人已逝,唯余一声叹息。

2020/7/17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