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8日星期二

傅恒:中紀委宣傳片效力有限


中紀委命令央視製作的反貪系列電視片《永遠在路上》開始播出。
在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於本月下旬召開之前,中紀委命令央視製作的反貪系列電視片《永遠在路上》開始播出,並在會期開始前幾天播放完畢。這個片子17號播放第一集後,引起了大陸輿論的濃厚興趣,解讀中紀委的意圖變成一個共同的議題,在意圖之外,揣測其輿論效果,也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舉動。

中紀委肯定樂見輿論熱議它的作品,這應該也是本次輿論推廣計劃的一部分,那就是要盡量引起普通讀者的關注。在這個指導方針下,白恩培、李春城、周本順等新近落馬的省部級高官被勒令傾情出演,各展所長,以增強專題片的感染力。相信在後續的幾集中,低階官員的表演會更趨於「濃情熱烈」。

同時,中紀委還給專題片加了好多料,這些料都是只有中紀委有,並且沒有對外披露的,比如說白恩培喜歡紅木,他老婆喜歡翡翠,有一次命令一位商人為其購買了1500萬元的翡翠手鐲等。這些驚悚的材料,讓觀眾開了眼界。但是就效果而言,它的宣傳能量是打了折扣的,中紀委也許並沒有想到這一點。

中紀委的專題片,其關鍵之處不在於和央視合作,也不在於有多少集,其要害在於「省部級」貪腐官員這個身份上。這種集中暴露省部級官員墮落腐化的,是中共建政以來及其少見的現象。也可以說是首次以公開羞辱的方式對待這些省部級官員,而採取類似方式獲得類似效果的做法,往前追溯只能是發生在文革時候。

這個現象值得細究,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中紀委要處理的龐大的貪腐對象,其上限已經抬高到什麼地步了,起碼是省部級。而這個位階高官集中出現,只能說明反貪的形勢相當嚴峻,貪腐的局面相當嚴重。如果觀眾有心,其實是可以輕易看出在反腐成績的電視展示背後,閃現著貪腐局面愈加深重的現實。

從反腐敗片子的發展歷史看,這類專題片原本都是內部資料,作為在監獄或紀委會議上小範圍播放的教育片。現在利用專業力量提升片子水準,而後放在大眾媒介上播放,目標人群已經超越了監獄或會議室這個狹隘的範圍,可見專題片的目標受眾已經是全體黨員幹部,這個「廣場」般的傳播效應,很值得思考。

是不是說,黨內的腐敗形勢已經是靠監獄、會議室這些場合下的教育無法對沖、無法消解的了?將廉政教育片搬到大眾場合下,調高音量,既可以說是提高了宣傳效果,又隱含了一種顯而易見的擔憂。這個做法也許不是單純地提高輿論作用所能解釋的,它也可能帶著更廣泛的焦慮感,必須要擴大反貪的宣傳範圍才行。

街談巷議充斥著對這部「劇集」的褒貶之意,之所以成為「劇集」,是因為觀眾在央視悔罪模式之後早已養成了牴觸心理,即使是以高官出演悲情認罪,對黨交心,但也還是無法衝破觀眾的防範心態。在很多議論聲中,指摘出鏡官員假惺惺表演的層出不窮。人們對一種虛假的反貪宣傳,依舊抱以警惕的心態。

而在黨員幹部的角度看,這種宣傳片早已不能深入人心,更不能入心入肺。原因還是那些,紀委在行動確實增強了監督清查的力度,但是對於巨貪免死的這個越來越明顯的處理方式,反倒給一般貪官製造了減壓的理由——畢竟罪不至死,缺乏終極震懾力的反貪體制,其效力一早就打了折扣。這一點恐怕要考慮到。

更大的問題在於,無論中紀委的專題片如何精良,它都無法清楚地解釋這個問題:為何貪官尤其是大貪官越反越多?為何制度反腐遲遲不能確立,而必要依靠紀委的運動式反腐?在這個根本問題解決之前,中紀委的這些舉動很難獲得知識階層的信任,對於那些樸素的基層民眾而言,更沒有說服力,畢竟演戲不能取代現實。
——东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