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3日星期日

胡平:从对比中美生活差异的一句话谈起(附:美国人更习惯独处吗?)

从对比中美生活差异的一句话谈起
胡平

有这样一句对比中美生活的话:中国是好脏好乱好快活,美国是好山好水好寂寞。

中国人在美国生活,最大的问题是寂寞。造成寂寞的原因自然是种族差异和文化差异。不过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在美国的中国人固然过得很寂寞,在美国的美国人好像过得也很寂寞(在我们中国人眼里看来),至少要比在中国的中国人过得寂寞。很多中国人到美国来,好比乡下人进城,本来图的是繁华热闹,殊不知美国是个大乡下。我们中国人在美国生活感到寂寞难耐,莫非美国人就耐得住这份寂寞?莫非美国人就是比我们中国人更习惯独处,更不怕寂寞?

是的。好像是这样的。美国人就是比中国人、乃至比很多国家的人都更习惯独处,更耐得住寂寞。

著名的美国码头工人哲学家埃里克∙霍弗(Eric Hoffer)在《人类境况反思》(Reflections on the Human Condition)一书里写过这样一段话。他说:"这个国家(美国)的历史,主要是被那些喜欢一个人自个呆着的人们塑造的。那些一个人自个呆着就活得不带劲的人,在美国永远不会感到自在。这不单是指那些养尊处优的富豪,也是指那些知识分子和那些长期贫困者,以及某些黑人。"

霍弗说的有理。想想美国的历史吧,想想美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是哪些人建立起来的,我们就清楚了。

人们常说,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这话并不全对。因为最早从欧洲漂洋过海到美洲新大陆定居的人不叫移民,而叫定居者,或拓殖者。所谓移民,是从一个社会移居到另一个社会;移民并不是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定居者则不然。定居者是离开一个现有的社会,通常是成群出走,去到一处遥远的没有人烟的蛮荒之地,在那里定居下来,开垦种植,繁育后代,从而建立起一个新的群体,新的社会。我们知道,美国在独立建国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殖民地本来的意思,是指远离故土的人们在遥远地方垦殖而建立的一个新的社会。后来殖民地的意思变了,变成外国统治者统治一个地区及其本土居民。

且以著名的"五月花"号轮船为例。1620年9月16日,一只长不到20米、宽不到8米的名叫"五月花"的三桅杆轮船,满载着102名乘客,其中有男有女还有儿童,从英国的普利茅斯出发,经历了66天的艰苦航程,于11月21日抵达北美洲的科德角(今麻萨诸塞州普罗文斯顿)。

当这批乘客登上新大陆的海岸,没有亲朋来欢迎他们,没有旅店来招待他们、为他们接风洗尘,也没有房屋、更没有城镇可以让他们落脚,向他们提供帮助。在他们面前,是陌生的、原始的荒原;在他们身后,则是他们刚越过的汪洋大海,而现在,汪洋大海已经变成了他们与文明世界之间的巨大鸿沟。

在新大陆,没有剧院没有图书馆,没有餐厅没有酒店,没有游艺场所,没有巍峨的教堂也没有熙熙攘攘的城市。在那时,通讯手段和交通工具都非常简陋,很多人踏上新大陆,多半就和故乡失联了。想想看吧,是什么样的人,才能舍得下祖祖辈辈生活的文明世界,来到这陌生的荒芜之地?要有什么样的性格和习惯,才能在这样荒凉孤寂的环境下过得下去、过得自在?

正是这种人创造出了美国。

今日美国已成为世上最发达文明的国家,并以她的发达文明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很明显,后来的移民和早先的定居者往往是两种人。

文革前中国有首流行的抒情歌曲《克拉玛依之歌》。歌中的"我"是个赶马人。歌词的意思是:当年我赶着马群经过克拉玛依,面对荒无人烟的漫漫戈壁,我赶紧转过脸向别处走去;今年我又经过这里,看到的是遍地的绿树、高楼、红旗、油井和工地,于是,我赶紧催着马向克拉玛依跑去。这首歌在文革中被批判,批判者说这首歌不是去歌颂在荒漠上艰苦奋斗的创业者,反而去宣扬资产阶级享乐主义,提倡逃跑主义,因为歌中的"我"怕艰苦不敢参与创业,等别人建设好了又跑去享受了。这种批判自然很可笑,不过它指出歌中的"我"和最初的创业者不是一种人这一点倒没有错。

我们知道,早先那些来到新大陆定居的欧洲人,有的是为了摆脱贫困(新大陆有大量无主的土地);有的是为了躲避政治迫害或宗教迫害。其中有不少人抱有强烈的使命感,他们反感旧大陆的腐败堕落,立志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把新大陆建成全世界的山巅之城。但新大陆毕竟荒无人烟,那些喜欢扎堆、喜欢凑热闹的人多半是不会来的,来的必定都是些惯于独处,耐得住寂寞的人。等到先行者们建立起了新社会,后来的移民就不一样了。后来的移民,很多人是因为崇尚美国的繁荣昌盛、高度文明,所以才到美国来的。在气质上、习性上,他们往往和早先的定居者是两种人。

不久前读到一篇有趣的网文,标题是"在上海活着,才叫活着"。文章说,不少美国人得了抑郁症,觉得活着没劲,可是一到中国就好了,就因为中国人气旺、热闹,让人有归属感,不再孤单,也不再抑郁。我没有查证这篇文章提到的人与事是否真实可靠,不过可以想见的是,如今的美国人形形色色,其中也有不少喜欢扎堆、喜欢凑热闹的人,这种人--如霍弗所说--在美国感觉活得不带劲,反而是到了中国过得更快活。

尽管今日美国早已变得和当年大不相同,但是先驱者的独特个性依然是这个国家的难以磨灭的底色。

2015年8月21日


【附录】
美国人更习惯独处吗?
胡平

去年8月,我发表了一篇文章《从对比中美生活差异的一句话谈起》。文章提到有这样一句对比中美生活的话:中国是好脏好乱好快活,美国是好山好水好寂寞。

中国人在美国生活,最大的问题是寂寞。造成寂寞的原因自然是种族差异和文化差异。不过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在美国的中国人固然过得很寂寞,在美国的美国人好像过得也很寂寞(在我们中国人眼里看来),至少要比在中国的中国人过得寂寞。很多中国人到美国来,好比乡下人进城,本来图的是繁华热闹,殊不知美国是个大乡下。我们中国人在美国生活感到寂寞难耐,莫非美国人就耐得住这份寂寞?莫非美国人就是比我们中国人更习惯独处,更不怕寂寞?

是的。好像是这样的。美国人就是比中国人、乃至比很多国家的人都更习惯独处,更耐得住寂寞。这是美国的历史造成的。想想美国的历史吧,想想美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是哪种人建立起来的,我们就清楚了。众所周知,美国是由一些欧洲人远离故国,漂洋过海,来到北美新大陆定居而建立起来的。新大陆荒无人烟,那些喜欢扎堆、喜欢凑热闹的人多半是不会来的,来的必定都是些惯于独处,耐得住寂寞的人。想想看吧,是什么样的人,才能舍得下祖祖辈辈生活的文明世界,来到这陌生的荒芜之地?要有什么样的性格和习惯,才能在这样荒凉孤寂的环境下过得下去、过得自在?正是这种人创造出了美国。

这里,我再提供一些证据。

出生于匈牙利的美国经济学家提勃尔.西托夫斯基(Tibor Scitovsky)在其名著《无快乐的经济--人类获得满足的心理学》(The Joyless Economy--The psychology of Human Satisfaction)一书中告诉我们,和西欧人相比,美国人更偏好独处。时间安排的数据显示了最令人震惊的差异。在醒着的时间里,美国人独处的时间比西欧人高出50%还多。美国人在家里,独自看电视的时间比欧洲人多一倍,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少一半。

证实美国人的独处倾向的另一个惊人证据是老年人的迁徙。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人在退休后都回到原地住,因为他们想接近自己的朋友、亲戚、熟人和以前的同事。美国人却反其道而行之。很多美国老年人退休后移居到气候温和的加州、佛州或墨西哥。有些人买一顶帐篷或一辆房车,然后花数月甚至数年,从一个野营地到另一个野营地。还有一些老人购买并住进退休之家。这表明他们不愿意和那些与他们共同度过少壮生涯的人们一块儿生活。这表明他们过去和周围人们的交往,要么不多,要么不深,要么不珍贵。和其他社会相比,美国人的流动性很大--包括社会流动性和地理流动性。这就妨碍了深厚友谊的形成,而这种深厚友谊却把其他国家的人栓在了他们的故乡。

交谈是人生一大乐趣。交谈至少需要两个人。西托夫斯基发现,西欧人远比美国人更爱交谈。西欧人,不论是蓝领还是白领,在上班的时候在工作的时候都比美国人爱交谈,余暇时就更不用说了。

在欧洲人中,英国人的性情和美国人很相似,但是英国人要比美国人更热衷交谈。英国人把大量时间花在交谈上,和朋友和陌生人,在酒馆中热烈的社交气氛里。英国的酒馆比美国多,英国人平均每月下酒馆的次数也比美国人多。法国人和德国人也是如此。西托夫斯基引用统计数据,法国人德国人平均去酒馆或咖啡馆的次数要比美国人多一倍。

西托夫斯基写道:在美国,人们去咖啡馆酒馆不是为了与人交谈。而只是为了喝饮料。典型的美国酒吧的设置体现了它的目的:顾客坐在一个又长又直的柜台前,面对侍者而不是互相面对,这方便了点饮料,有利于人们默默地饮用自己的饮料,而不是谈话。在美国,咖啡馆也不是让人逗留和交谈,而只是为了让人们喝咖啡。有的咖啡店甚至贴出布告,请顾客不要久留。

可是,西托夫斯基说,在大多数--也许是所有--国家和文化里,人们去咖啡馆就是为了逗留,他们在此消费仅仅是为店主所提供的逗留许可和逗留空间付费--这种逗留为人们与朋友交谈提供了方便,为享受归属于某一个群体的感觉提供了方便,无论是来谈话还是来倾听。当然,外国的咖啡店主也追求利润,他们的办法是缩小酒杯和咖啡杯的尺寸,让顾客消费多次饮料份数,这样,顾客可以长久逗留,店主也能赚到钱。催促顾客快喝快走是店主们最不愿意做的事,因为店主们知道,别人主要不是为了喝饮料,别人就是奔着这里的人群来的,就是为了一起交谈来的,就是为了扎堆、为了热闹、为了那种氛围来的。

美国人较少光顾酒馆咖啡馆,那是不是他们有更多的家庭互访呢?西托夫斯基说,显然也不是。美国人常被外国人评论的一个特点是,美国人不兴随便串门,到朋友家去都要事先预约。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拜访的次数必然减少;换言之,美国人的家庭互访也比很多国家的人更少。提起美国人开派对,西托夫斯基说,美国人的派对不利于交谈,因为它常常非常拥挤,并且喝酒太多,而且常常播放着背景音乐,说明派对上的交谈常常没什么意思。

交谈的数量和质量和独处有很大的关系。独处通常是指没人和你一起;但如果你周围有人,可是彼此之间没有交流,那也是一种独处状态。人际交流的主要形式就是谈话,因此我们很可以根据一个人花多少时间和别人交谈这一点,来判定他是否处于独处状态。按照西托夫斯基的研究,美国人花在和他人交谈的时间比别国人少,可见美国人比别国人更习惯于独处。

凡此种种都表明,美国人确实比中国人,乃至比很多国家的人都更习惯独处,更耐得住寂寞。尽管美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某些特点仍然有所保留。

2016年4月18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