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9日星期三

未普:收紧舆论 《求是》道出习近平的意图?

网络漫画
近几个月,中国思想界遭遇阵阵寒流。《炎黄春秋》被强行接管,共识网被迫关闭,财新网和天则研究所也陷入麻烦,可能凶多吉少。

收紧舆论的背景是什么呢?美国之音对此有个讨论,大约有这样几种说法:第一,中共的权斗左右媒体的自由度,权斗越激烈,媒体的自由度越窄(龚小夏);第二,开明媒体被整肃,也许有高层权斗背景,但更大的背景则是习近平强化意识形态的必然现像(王康);第三,这既和习近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有关,也和他本人的不安全感有关(章立凡)和第四,个人集权时期必然强行贯彻"舆论一律"(程晓农)。

以上种种说法都言之成理,都构成了收紧舆论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笔者看来,习近平似乎有更大图谋,这些说法还不足以解释习的大图谋。

我们先来看看习近平在收紧舆论方面的指示。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了中共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他强调,要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媒必须姓党;党媒必须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他还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都市类报刊、新媒体、新闻报道、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时政新闻、娱乐类、社会类新闻、国内新闻报道、国际新闻报道等都要讲导向。

《求是》网随即刊发了一篇文章,叫"舆论不是收紧,而是回归正常。"该文驳斥了外界对中国舆论收紧的批评,并直接点了财经和21世纪的名,间接点了《炎黄春秋》的名。文章说,这些批评者要么是别有用心之徒企图借此挑起事端、攻击党的政策,要么是与他们脑子里所充斥的西方式新闻价值观相冲突。文章为习近平辩护,称当局此举是要把"近些年被谣言、噱头、谎言、低俗、花边新闻、假恶丑以及西方意识形态所充斥的舆论场回归正常和理性,让舆论场充满正能量。"

《求是》一文有这样几重意思:其一,中国的舆论场"近些年"是不正常的不理性的;其二,导致"近些年"舆论场的恶化,习近平的前任难辞其咎;其三,习近平治下的舆论场,既不能是胡锦涛时代的舆论场,也不能是江泽民时代的舆论场,更不能是改革时代大开大合的舆论场。那么,《求是》是不是在暗示,回归毛泽东时代的舆论场,才是正常的理性的?

在《求是》看来,《炎黄春秋》、共识网和财新传媒等,都属于充斥西方意识形态的舆论场,但是因为它们的背景,当局不能对他们简单地剪除。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背后均有政治势力在支撑。

《炎黄春秋》1991年创刊,由80年代任新闻出版署署长的杜导正任社长,该刊物一直被看作中共党内温和改革派的阵地。共识网2009年创立,由《领导者》社长周志兴创办。周在八十年代曾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编撰过《刘少奇文选》年谱、大型画册《邓小平》和《我的父亲邓小平》。财新传媒2009年由财经老总胡舒立发起创建,胡与王岐山关系匪浅,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在江胡时代,这些背景保佑了它们,到了习近平时代,这些背景不管用了。如今,整肃整到它们头上,显示了当局一不做二不休、既不看僧面也不看佛面、整顿舆论场的坚定意志。不过,人们不禁要问,执意和这些温和派知识分子为敌,和他们背后的党内开明人物为敌,习近平到底图的是什么呢?

冼言先生最近著文"为什么说习近平不姓'左'?"笔者不赞同文章的基本论调,但是文章的两点说法很有意思。冼文说,习近平现在的手法就是"矫枉必过正",为了纠正前任留下的缺失,不得不频频"出重手"。更有意思的是第二点,"对于知识精英及舆论的管控将持续相当长时间,直至国际局势发生变化,美国无力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为止"。用紧缩舆论对抗西方的和平演变,图谋在"国际局势发生变化"后扮演一个要角,一个Number One的角色,或许才是习近平的真正意图。

——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