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渊先生, 从谷歌上了解您的经历,得知我们是我们是同龄人。读过您在中华出版的《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收获良多。我不懂外语,有些问题向您请教。例如,战国之前,许多人名特别古怪,特别是《左传》《论语》中出现的名字,其姓氏、结构都与汉代和汉代以后不同,如州吁、颍考叔、共叔段……,到了战国时期,就与汉代差不多了,其命名方法必有很大改变。我曾就此问题请教过,通古文字学的李零先生,他似乎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另外我曾写过一篇小文,名为《说大哥》,言哥哥之称呼必来自鲜卑语,苦无证据,不知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拙文随函奉寄。专此 王学泰 |
王学泰先生简介:一九四二年十二月生于北京,汉族。一九六四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著名中国游民与流民文化问题研究专家。退休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著有《清词丽句细评量》《中国人的饮食世界》《中国流民》《华夏饮食文化》《幽默中的人世百态》《中国人的幽默》《燕谭集》《多梦楼随笔》《偷闲杂说》《水浒与江湖》《重读江湖》《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国饮食文化史》等。偏重于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交叉研究,目前关注通俗小说及通俗戏曲在民间的影响。 |
朱学渊答王学泰先生 学泰先生, 收到来信已有多日,迟复为歉。 上古中原人名的确与汉代以后的中原姓氏人名有巨大差别,先秦时代连"张王李赵"都没有。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是:黄河流域先民是北方民族祖先的同类。以现代人类学分类来看,北方民族主要是女真、蒙古、突厥三大语族,其祖先是从中原出走的,但是他们不仅保留了中原祖先的语言,而且保留使用中原古人的人名。今世北方民族语言的多元性,也可以想及上古中原曾经是一个多语的社会。 反之,留在中原的人类改用了新兴而统一的语言"雅言"或"汉语" ,这是"汉民族"的成因,而这种改变可能延续了几千年才完成。汉语成功的原因是:单音节的汉语词汇及其简易的语法,使之易于传播;但其优越也带来弊端,即一音多义的词汇必须用图形符号来表意,又造成了其文字的复杂性。商代成型的甲骨文是为汉语设计的文字系统。因此我们至少可以断言:商代中原汉语(官话)已经占了优势,或者已经成为多语的中原社会的沟通性语言。 但是姓氏是人类血缘的语音标识,人名又是一种习惯传承,人们不愿意随意改变,这就是中原姓名比语言的汉化滞后了几千年的原因。您指出了《左传》人名是掉进书袋的三个人名而已,这样的人名在《史记》里也比比皆是;再加上汉字之初同音别字的随意通假,先秦人名几乎成了万花筒。因此,要认识上古中原人名,首先要把立场上从"字本位"转到"音本位"上来,其次要拿北方民族的人名来比较认识,他们的人名几乎就是上古中原人名的"冷藏库"。 您提到"哥哥"是来自于鲜卑语,完全可能;但是更可能是鲜卑民族的祖先带到北方去的。事实上,鲜卑(即"室韦")是蒙古语民族,它的祖先出自中原,而且已经遍布欧亚大陆,不仅"西伯利亚"就是"鲜卑利亚",原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塞尔比亚"也就是"鲜尔卑亚/室尔韦亚",那里有一个不小的现代城市 Čačag ,其名就是蒙古语的"花"字"其其格",南斯拉夫姓氏中的北方民族族名更是不计其数。 您提到的那三个人名都比较难断,待我想成熟了再与您讨论。北京大学李零教授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学者,以其智慧一定能理解我的观点,但是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随附拙著《秦始皇是说蒙古话的女真人》之第五篇"中原古代人名的戎狄特征",敬请赐教。 朱学渊敬上 |
朱学渊:中原古代人名的戎狄特征 |
汉语与北方民族(女真、蒙古、突厥)的语言表面上没有共性,但上古中原却有过一个"前汉语"或"非汉语"的时代,那时中原人名不同于后世"张三李四"式的汉族人名,本文要证明它们是北方民族的人名,并由此证明黄河流域曾经有过一个漫长的戎狄时期,其语言是戎狄的语言,其社会是戎狄形态的社会。 《史记·匈奴列传》说北方民族"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好似其特征;但是该传又说"呼衍氏,兰氏,其后有须卜氏,此三姓其贵种也",如果匈奴没有姓氏,又何来这些"贵种"之姓呢?因此,北方民族不是没有姓氏,只是不挂在嘴上而已,而"以族名为人名"又是北方民族人名的一个显著特征。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的十七世纪女真姓氏和人名都是例证,我们可以随意举出〈卷三十六·訥殷地方富察氏〉记载的: 孟古慎郭和,镶白旗人,世居讷殷地方,孔锡库之孙,伊星阿之长子,孟古慎郭和同弟罗团莽吉图将讷秦倭济地方始开为路…… 这祖孙四人"孔锡库"、"伊星阿"、"孟古慎郭和"、"罗团莽吉图"的名字前面都没有姓氏,但他们是姓"富察氏"的,姓氏"富察"就是族名"呼揭/赫哲",实质是"兀者/月氏/乌兹"的变音。人名"伊星"就是族名"爱新/乌孙",人名"孟古"则是族名"蒙古"。从匈奴到女真,上下几千年,北方民族人名的语音很简单,只是"一音多字,一字多音"的汉字把它们搅得貌似复杂了。 ·秦始皇"姓金名金" 秦是"赢姓"部落,秦始皇则名"嬴政",有人以为他"姓嬴名政"。其实雍正皇帝之名"胤禛"也是"嬴政",但没有人说他"姓胤名禛"。说来"赢/胤"与"燕/颜"等字都是可以读"英/安"的,"嬴政/胤禛"既可以读"英政/英禛",也可读"安政/安禛",实际就是蒙古和女真人名"按陈/按春",也是金朝始祖部落名"按出虎/安车骨"的安化(-n)音。《金史·国语解 》说"金曰桉春",因此"赢姓"即是"英姓/安姓",实质是"金/桉春"的缩音,所以秦始皇是一个"姓金名金"的女真人。 ·孔子上辈人名的戎狄形态 孔子是最受尊敬的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代表人物,研究他的家族就特别有意义。《史记·孔子世家》说: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的祖先是"宋人",而"宋/ Song"是"商/ Sang"的遗族,说孔子姓"商"或姓"宋"都可以,但他绝不姓"孔",姓氏"孔"可能是人名"孔丘"中的一个音,他的后人就姓了这个字,但这只能是没有结论的猜测。研究孔子父祖两辈之名"伯夏"和"叔梁纥"或许才有真正的意义,"伯夏"是北方民族族名"仆骨/仆和"的谐音,而"叔梁纥"又是蒙古语里朝鲜的国名"肃良合"。由此看来,孔子父祖还滞留在"以族名为人名"的戎狄形态。 ·"河亶甲"和"微子啟" 商朝是发明文字的朝代,它的历史就很可靠,研究商族的人名就有特别的意义。〈殷本纪〉记载了先商酋长和商朝帝王四十四人,其中"河亶甲"最醒人眼目,它与汉族人名毫无共通之处,却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人名"瑚腾额/赫东额/鄂通果/艾通阿/傅当阿"音脉谐通。而"河亶"还是戎狄族名"乌潭/乌丹/兀丹"或西域地名"于阗/和田"的转音,它的语义应是《金史·国语解》解释的"兀典,明星",或是蒙古语的"星/ odan"。 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啟"是著名的贤人,〈周本纪〉说周公平定叛乱后,"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而"启"就是"开"(广东人最明白"启"读"开"了),孔子可能就是他的后代。因为"微/未"等字亦读"末/墨/万/ mo/ mi"等音,春秋名人"墨翟"即是"微子",《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人名"万济喀/玛济根/玛尔积哈"等即是"微子啟",这些人名都是从族名"勿吉/篾里乞"演化来的。 ·"芮良夫"和"伯阳甫" 中原古人的名号常含有"夫"字,如"孔夫子/孟夫子"或"大丈夫",人们将它理解为"男子"的意思。而"夫"实为蒙古语的"儿子/ huu",匈牙利语的"儿子/ fiú"也是它的变音。现代蒙古名人"乌兰夫/ Ulan-huu"是"红色之子"的意思。 周朝人名"芮良夫"实则是蒙古民族常见的人名"纳兰胡",蒙古语"太阳"是"纳兰","纳兰胡"是"太阳之子"的意思。女真民族也有这个蒙古人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的是"纳良阿/纳郎阿"。 先秦人名中的"父/甫"也是"夫"的异字,"父"非但不是"父亲"反是"儿子"。内蒙古大学全福教授告诉我,他的名字 Chin-huu 中的 chin 是蒙古语"忠诚",Chin-huu是"忠诚之子"的意思。我想,有"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恶名的"庆父",实际是比"全福"音准更高的"忠诚之子"。 "富有/富人",满蒙两语是"伯颜/伯阳",突厥语是"巴依"。上古中原名人"伯颜/伯阳/伯夷"者,实名为"富有的男人"。韩儒林先生说蒙古族名"伯岳吾"源自"伯颜",而〈周本纪〉人名"伯阳甫"显然是"伯岳吾"的转音。 ·"百里傒"即是"篾里乞" "百里傒"是秦国的外来贤臣,他又推荐宋人"蹇叔"事秦,两人对缪公的事业有很大贡献。〈秦本纪〉有载,百里傒的儿子叫"孟明视",蹇叔的儿子叫"西乞术"和"白乙丙",父子之间都没有姓氏的贯联,与北方民族人名也非常相似。 人名"百里傒"实际是族名"蔑里乞",法国学者伯希和指出"篾里乞"是"靺鞨"之别音。事实上,《辽史》部名"梅里急",《南村辍耕录》"蒙古七十二种"部名"灭里吉/木里乞"等,统统都是"蔑里乞/百里傒"。 ·"樗里疾"是"主儿扯" "樗里疾"是秦惠文君的庶母兄,战国后期政治家,《战国策·西周》有〈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的故事,而〈秦本纪〉是将"樗里疾"记作"[木虖]里疾"的,许慎《说文》训"[木虖],丑居切",现代辞书《辞海》说"樗"读"初",因此"樗里疾"当读"初里疾",亦即是"女直"之真音"主儿扯"。这个叫"女直"的人名在中原早就消失,但元蒙时代还有叫"纽儿杰/鬼力赤"的蒙古人,今天欧洲还有姓 Gyuricza 的匈牙利人。 ·"吕不韦"和"吕布" 秦始皇的父亲是庶出,幼时不受宠爱,在赵国当人质期间与商人吕不韦相识,吕不韦将已有身孕的爱妾赠给这位潦倒秦国王子,又玩弄手腕把他推上秦国王位,最终造就了秦始皇。因此吕不韦虽非赵国贵族,身后之名却甚于一切赵人。一般认为他"姓吕名不韦",而且是秦始皇生父,有俗书还说他是"吕氏"的始祖。但事情远非如此简单,〈赵世家〉说"赵氏之家,与秦共祖",赵人之名"黑臀"、"吴娃"、"邯郸午"、"范吉射"根本无法用汉语理喻,惟赵始于戎狄才能诠释这些现象。我们还可以从人名"吕布"来洞察"吕不韦"不仅是戎狄人名,而且还是北方民族的族名。 《三国志·魏书》说吕布是"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五原所在的河套阴山一带,是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心,汉代是匈奴的地方;而"并州"即"太原府"。因此可以泛说吕布是胡人,准确一点是匈奴人,现代说法则是在山西省服役的蒙古族军人。叫"吕不韦"的还不止一人,努尔哈赤有个孙子叫"洛博会"。而《辽史·百官志》有部名"卢不姑",将"姑"改读"纥",族名"卢不纥"就与人名"吕不韦/洛博会"一致了,而"呂布"就是"吕不/洛博/卢不"。 ·"公孙贺"和"乌孙贺" 古代姓氏中的"公"字读"乌",因此"公孙"就是"乌孙/爱新"。公孙氏的名人很多,除黄帝是"公孙轩辕"外,春秋秦汉还有:公孙丑、公孙强、公孙度、公孙固、公孙贺、公孙敖、公孙鞅、公孙支、公孙昆邪、公孙无知、公孙有山……等数十人。 其中"公孙敖"是鲁国的外交家,"公孙贺"和另一个"公孙敖"又是汉代名将。"敖/贺"同音 ghu,"一音多字"的汉字把他们区别开来。《汉书·公孙贺传》说"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人也。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所谓"义渠"即是"月氏",公孙贺是来自西北戎狄的将领。因此"公孙贺/公孙敖"就是简单的戎狄人名,而不是姓"公孙"名"贺/敖"的。 与"公孙贺/公孙敖"可比的人名,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有几百个,如:"阿星阿/伊星阿/武星额/艾星阿/鄂星阿/额盛额/卫生额/胡星阿/瓦星阿"等。《魏书·蠕蠕传》说"大檀者,……号牟汗纥升盖可汗",〈铁弗刘虎传〉说"铁弗刘虎……虎父诰升爰代领部落",此中"纥升盖/诰升爰"也都是"公孙贺/公孙敖"的别写。 ·结束语 中国文字"一音多字"足以把中国历史变成"万花筒";再加上语音的变化,如元音游移引起的人名"阿星/伊星/武星/艾星/鄂星"的多样化,更叫人眼花缭乱。而传统学术重字不重音,大凡认为异字同音,没有很多相关意义,没有人会去归纳"吕布/吕不"之间的关系。而中国文字还是图形文字,字字都是"花",中国学术更是"雾里看花",搞了几千年连中华民族的血缘线索也看不明白。本书是将中国历史语言研究实证化的一个努力,本文是将一些上古中原人名与北方民族人名进行比较,谈不上是完备的语言理论,只是一些对比的数据而已。 二○○七年十二月十六日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