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向》杂志2014年8月号封面 |
"吃人"是中國當代政治的顯著特色。一方面,作為世界上和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帝國,這個赤色利維坦每天都必須消耗天量的政治輸入,包括吞噬各種民脂民膏,甚至活鮮的生命。另一方面,這個怪物又時常出現陣發性瘋狂,撕啃咬嚼自己的肢体而自殘。近日來,中共權力進一步走向法西斯專制,對人民的鎮壓愈發瘋狂,同時,它又開始了黨內大清洗,以周永康、李東生、王立軍為代表的政法系統遭整肅,以徐才厚、谷俊山為代表的軍頭也被拿下,以央視為重點的媒體也被衝擊。原來共同對付百姓的槍桿子、刀把子和筆桿子出現內訌,其後果和影響值得關注。
中國政治治理體系由三大控制板塊構成:黨軍、政法系統和宣傳機器(類似於奧威爾在《1989》裡所說的"和平部"、"愛情部"和"真理部")。以"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為理論基礎建立的黨軍成為治理的核心,屠殺定義了中共政權的根本特性:"政權即鎮壓之權" (該語出自毛的接棒人、副統帥、軍頭林彪之口)。且不論"文革十年"和以前的年代,從1989年拉薩、北京屠城,到1999年鎮壓法輪功,再到2008年彈壓西藏和2009年血洗新疆,該政權的屠殺功能都未休停過。
但每時每刻的統治畢竟不能全靠槍砲、坦克來完成,所以共產黨江山的一半命運就託付給了公安系統,尤其在老百姓反抗頻率升高、反抗樣式多元化、搗亂小動作(搞笑、惡搞、行為藝術等)層出不窮的情況下,倚重特務而構建的維穩體系就尤顯重要。在"和諧社會"的幌子下,"政法沙皇"周永康為強化警察國家不惜血本和大開邪門。正是在他如日中天的日子裡,"維穩"費用超過了國防軍費。它揭示的本質是,中共政權以人民為最大的敵人,開始了一場執政寡頭針對民眾的內戰。
在中共尚未奪得政權之際,它就精通思想工作,發明了"洗腦"和洗腦術(西方第一部關於"洗腦"的著作因為韓戰美軍俘虜的經歷而產生),通過靈魂裡的革命,來調動人們的主觀能動性,並以此控制軍隊,奪取政權,並建立了一套極權體系。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中共意識到,治理一個教育程度、權利意識和外界知識都日漸提升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有必要運用現代傳媒來控制信息的內容和流通、規儀和塑造民眾的認知、甚至批量定制生產出政權希望民眾消化的"事實",讓大眾像愛麗絲一樣跟隨著撲簌迷離的兔子,掉進一個虛幻的仙境裡(用中國特色的新語來說就是"中國夢")。
中共權力術從毫無遮掩的粗糙的暴力構建的兵營國家,在二十世紀末進化到了重點控制、有選擇性打擊的警察國家,最後到二十一世紀,又進一步配以福柯所揭示的"控制身體的權力",包括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一個"全方位監視"的監獄國家已經誕生。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喬治·奧威爾的"老大哥政權"和和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在當經中共政權下達到極致完美的統一。毫不奇怪,當"槍桿子"、"刀把子"和"筆桿子"結成三位一體、並行不悖時,他們對人民就有極強的控制力,這就是中共暴政"穩固"的根源。
但另外兩種局面也可能產生:在同一個專制中心下面,這三項專政工具可能產生內訌。例如,在毛的時期,所謂的解放後和"三反五反"勝利後,軍頭和軍人大批充實到公安政法系統。羅瑞卿擔任公安部長、組建"公安部隊",肩負的就是"國家安危,公安系於一半"的重托。但我們知道,後來羅瑞卿被整,被逼得跳樓自殺,腿斷鮮血直流之時還被裝進籮筐抬到北京工人體育場接受萬人批鬥。群眾造反砸爛公檢法,軍隊接管公檢法。與此同時,文人筆桿陳伯達、張春橋、姚文元和"梁效"之流用筆作刀槍殺人。"十大元帥"、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最後無不遭殃受苦。
或者,第二種局面會產生:中共專制內在的凝聚力喪失,出現明暗兩套政權指揮系統,產生兩個陣營動用錢桿子、刀把子和筆桿子互相廝殺的局面。鄧小平去見馬克思後,"六四"屠城有功的楊家將(楊尚昆和楊白冰)被曾慶紅的政治運作排擠出局,政法系統利用反法輪功事件和維穩為藉口迅速擴權斂財。在爭奪接班過程中,薄熙來試圖利用媒體先聲奪人。中國當下已經出現至少兩大意識形態、軍隊勢力、政法系統和宣傳班子的對壘。所以京城風雲變化莫測,血雨腥風若隱若現。以致,權力已經登峰造極的習近平還不得不擔憂自己的身家性命,提出與腐敗鬥爭、打大老虎時,把"個人生死,個人毀譽"置之度外。
中共聲稱要建設"政治文明"。何為"政治文明"?其實,它的底線和目的就是:政治不再殺人。從毛落得最後家破人亡,到朱鎔基要"準備一百口棺材"(99口為貪官、一口為自己而備)去闖"地雷陣",再到溫家寶的"赴湯蹈火與準備棺材的決心",最後到習近平大談"生死觀",無不成為中共所謂政治文明的諷刺性腳註。奢談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不如大家獲得身家性命自信。
槍桿子、刀把子、筆桿子,件件要命。邪道路、惡制度、混理論,何來自信。當兵變或民變成為未來政治的高機率選項時,對於被綁架進中國政治野蠻搏殺的部分官員和民眾可以有一些樂觀,坐觀"惡人自有惡人磨"的歷史大戲,但也不要忘記當下的緊急要務是要為自家找到保命之道。
——原载《动向》杂志2014年8月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