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二戰結束八十周年,2025年,世界浮躁的一年,戰爭又再次成為在歷史課本之外漸次擴大的夢靨。現在如果我們要去回顧二戰的歷史塵埃,讀書是一個好方式。
筆者首先想到的是胡蘭成,要知道戰爭不只有領袖與軍事人物的文告口號,更多的是不用下場打仗的讀書人之滿口真言。說到胡蘭成,台灣人很多知道張愛玲有個「漢奸」男友,文學愛好者可能知道三三文學集團有個精神導師,但他的政論文選可能很少人讀過,在中西文化衝擊的時代,其中很多論點實屬於中文世界獨創,以下寥聚舉幾例文友共參。
1.率先以言論自由幫汪精衛辯護
「民主貴乎言論自由,方其未戰,言戰者即為有罪,方起未和,言和者又為有罪,此皆病態。」(1939年)
胡蘭成此文背景是中日戰爭初期國民黨副主席汪精衛向日本發出了示好求和的電報(史稱艷電),胡蘭成身為汪的幕僚兼好友,挺身為他辯護,認為投降求和也是言論自由。
歷史背景不同,這段話看起來有點熟悉,似乎跟最近76個學者聯名發言有些雷同。他們認為陸委會取消主張武統的陸配網紅劉振亞在台居留許可、並強制遣送出境,是有礙言論自由,「戒嚴時代的思想審查機制已經快速降臨台灣上空,嚴重破壞台灣民主法治的發展!」
向敵對國家發出求和訊息或贊成對方武力侵略,是否為言論自由所保障,此事還需要更多賢達討論與社會共識,但胡蘭成在80多年前,就提出言論自由的概念加入辯論,實在是中文世界的先驅。
胡蘭成的另一特點是屬於他那個時代懂國際政治的人,批判戰爭不像同時代人多限於中日情仇。他在1938年就分析,「(二戰)這是一個世界殖民地再分割的戰爭,結果將不僅是英國和德意日之間的損益的轉移與讓渡;而且會有第三者的勢力闖入。最後的勝利將落入美國手裡,也更有可能落到資本主義國際的圈子外邊去。」預言美國霸權和蘇聯共產體系崛起,都非常準確,令人佩服。
這次76個學者也以國際格局來論斷烏克蘭戰爭,「2022年初爆發的烏克蘭戰爭已經持續三年之久,這場戰爭本可避免或提早結束,但為了削弱俄羅斯並為軍工複合體創造巨大利益,拜登政府不斷延長戰爭,迫使烏克蘭成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基於對國際格局的看破和解釋,胡蘭成和76個學者做出了類似的結論,胡蘭成認為,「汪先生的艷電,即是要我們極力爭取外交的主動地位,主動的選擇和平解決的時機,這這比那些只知狂喊,結果弄到由被動的戰而終於被動的和,而失去一切選擇的自由者,相去不知幾千萬里。」76個學者認為,「戰爭是無情的,任何統治者都應該以維持和平安定、保障人民福祉作為治國的最高原則。思考和平需要看破國際格局,追求和平則主動投降議和,前後80多年的見解和建議驚人的一致。
胡蘭成的和平提議在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就不再提起,可能他知道國際格局一破就難再和,76個學者會不會因為日後國際間局勢變化而改變想法,還有待觀察。
2.流傳在北一女校園裡的中華文化《擊壤歌》
在筆者心中,胡蘭成並非一無是處,他描寫中國人天高皇帝遠的禮樂風景,在筆者於中國工作生活的十餘年間,無論是傳統風土或人情之美,並非毫無印證。為他編著文集的中國青年小北如此描述胡蘭成的心志,「胡蘭成提出禮樂之學,尊古而不復古,欲使傳統的情操開放在現世的空氣裡,其所致力的學問皆在此。」
另一方面,胡蘭成批判當時剛崛起的共產黨也有獨到見解,「共產黨拿戰略來代替政綱,拿策略來代替戰略。十餘年來,第三國際指揮下的共產黨,其言論與行動,總是反覆無常,一回兒痛罵法西斯,一回兒又與法西斯親善;一回兒講無產階級專政,一回兒又講民主專政。」言詞犀利比起現在的中共黨史專家毫不遜色。
只是,當中國的禮樂風景碰上共產黨,後來發生什麼化學變化,則是胡蘭成來不及論述的。他可能沒想到,他當初深刻影響的文壇朱家姊妹,寫出了描述北一女校園生活的《擊壤歌》,在多年以後埋下伏筆。
近日有北一女教師在校園號召中華文化,非中華文化不歡,可惜的是,區教師並不是北一女校友,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沒有讀過三三集團這本名著,因此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然的話引經據典也不會限於顧炎武的廉恥論。胡蘭成文筆要優美的多,心胸也更寬大。
說起來,老師在課堂上談個人見解或者還算言論自由,但接受央視專訪,還掛上北一女教師的招牌,是完全不一樣的狀況。很難想像一家有名的公司,員工接受電視台專訪,掛的是公司的職稱,講的是自己的跟公司完全無關的見解。
雖然胡蘭成昔時是汪政府的幕僚,但寫作政論從頭到尾就是用作家身分自由投稿,自己說話,自己負責,中華禮樂衰敗,今不如昔也是有的。
3.既糊塗又清醒、令人又恨又謎的胡蘭成
在1945年盟軍贏得勝利前夕的一月,胡蘭成寫到,「又過了年,想起中國和世界各地都還在打不完的仗,真是無聊賴。」「這次的戰爭,無論是中日的世界的,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就使戰爭結束於戰爭都將不能夠。連羅斯福他們都已經忘記了為什麼要打起來的,也不知道打下去能怎麼樣,只是已經打起來了,因為只好打下去,打到哪裡算哪裡。」
羅斯福不會忘記打起來是因為珍珠港事件,不耐煩戰爭的胡蘭成卻忘記了。這不只是膠,也是健忘,更是黑白不分。
但胡蘭成也有令人無法忽視的清醒,早在1939年他就寫下,「自此以後,美國既側重西進。太平洋的島嶼聯繫,遠勝大西洋,而且美國在太平洋的根據地也比較有基礎。美國的努力便是要把門羅主義推廣到太平洋,把太平洋做成泛美洲這樣。」
以上就是寫出戰難和亦不易的,身為張(愛玲)迷對他無法喜歡,但細讀也無法討厭的,終身拿中華民國護照的胡蘭成,讀書人同勉之,共戒之。
作者是二十年來企業創作二刀流,去哪裡始終不忘記者和企業人的雙重身分。從外派中國到矽谷分公司,由太平洋東西兩岸回望台灣,文化與生態如珍寶發光,傳產和數位經濟並列爭輝,正在寫作新書《末代台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