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9日星期二

胡平: “田源呼唤邓大人”一幕严重违背历史真实


Sans-titre---1_1.gif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网络图片)


在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一集里有这样一幕:在貌似西单民主墙的一片地段,群众三三两两围观墙上的大字报。这时,有几个骑自行车的青年来到现场,贴出大字报,醒目的标题是"邓小平你在哪里"。然后,这位名叫田源的大字报作者向群众发表讲演:毛主席尸骨未寒,江青却勾结上海帮抢班夺权当女皇;并大声疾呼邓小平邓大人你在哪里。最后,田源和现场群众一道高呼邓小平,高唱国际歌。

这一幕至少在以下三点,严重违背历史真实:

一,在当时,并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

二,在当时,人们不可能用"邓大人"来称呼邓小平。

三,最早在公开场合呼吁邓小平复出,是在1977年1月,呼吁者都是平民子弟,没有象田源这样的高干子弟。

下面,我对这三点再做一些说明。

首先,按照这部电视剧,田源贴大字报发表讲演的时间,应该在毛泽东去世之后,四人帮被打倒之前,也就是在1976年9月9日到10月6日之间。可是我们知道,在这段时间,不论是北京还是其他地方,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件。四五天安门事件后,中共当局展开大搜捕大镇压,全国上下,一片肃杀。在这种形势下,或许有个别人偷偷刷标语贴大字报表达异议,但是在公共场合公开张贴大字报发表讲演而且还有若干民众热烈参与这种事是没有的,也不可能发生的。

再有,关于"邓大人"这个称谓到底出自何处?在什么时候,人们用"邓大人"来称呼邓小平。

"邓大人"这个称呼出自国产电影《甲午风云》,影片中的主人公邓世昌,人称"邓大人"。这部电影是在1962年上映的,当时自然不会有人把邓世昌"邓大人"和邓小平联系起来。文革十年,《甲午风云》和其他很多电影一道被打成毒草禁止上映。四人帮打倒后,原先禁演的影片纷纷重映。1977年,《甲午风云》也重新上映,在观众中引起的反响胜过当年。当时,邓小平还没有复出,民间呼声很高,于是就有人用电影中的"邓大人"来称呼邓小平,并且立即引起广泛的理解和共鸣。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把这件事放在1976年,显然是错误的。

在社会上公开呼吁邓小平复出,是发生在1977年1月。当时,为了修建毛泽东纪念堂,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用木板墙围了起来,人们就把它变成了民主墙,在上面张贴大字报小字报。顺便一提,在那时,西单那段墙还没有成为民主墙。西单民主墙的诞生是1978年11月。

1月8日,毕谊民在广场正对国旗杆的木板墙上贴出他写的诗《怀烈思先》,并在众人要求下高声朗诵以及发表即兴演说,要求为四五天安门运动平反,为邓小平恢复名誉和工作;围观的群众高呼口号。

1月8日,在文革期间曾担任首都中学红代会负责人的李冬民在北京街头刷出大标语,要求为四五运动平反,为邓小平平反。

1月13日,陈子明兄妹在天安门广场纪念碑下的木板墙上贴出小字报《四五运动亲历记》,其中提出为四五运动平反,为邓小平平反并恢复一切职务,陈子明这篇小字报还提出了彻底否定文革和实行体制改革的主张。

1月7日,上海的倪育贤在闹市区贴出两首长诗《清明愤》和《小平引》,呼吁为四五运动平反,为邓小平平反,引来大量群众围观和抄录。

就在这段时间,辽宁的旅大市委门前也出现过要求邓小平复出的大字报。

以上这些事件,陈子明在《历史大视野中的四五运动》长文里都有记载。这些事件的主角都是平民子弟。没有高干子弟。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编造了一个高干子弟田源充当这样的角色是违背历史真实的。因为真正的艺术虚构也不能违背历史真实。按照恩格斯,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创作,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不算艺术虚构,这是篡改历史。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编剧们的苦心,因为现在是红二代掌权,编剧们想方设法讨好红二代,制造出红二代们天生具有使命感责任感的神话,所以才偷梁换柱,把当年那些有胆识的行为算在高干子弟名下。再有,当年做出那些有胆识行为的人,后来基本上都被当局打入另册,至今仍受打压。这也是现在的编剧们要回避要篡改的原因之一。

说来也是,文革最大的祸害就是铺天盖地的以言论治罪,象文革这样的灾难之所以能在中国发生,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中国没有言论自由。然而直到文革结束近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国还没有获得言论自由。这怎能不令人痛心疾首,扼腕不已。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RFA首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