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2日星期五

严家祺:請問,『觀念經濟』與『知識經濟』是什麼關係?

                                      
             今年3月,我在香港《前哨》月刊上發表了《經濟學理論正面臨『第五次革命』——經濟學家如何面對「霧市場」?》一文,文章最後說:『    自從凱恩斯革命以來,經濟學家不斷在經濟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主義之間尋找平衡。 現在,新的問題是,資本的全球流動不是由一個國家干預就能產生全球最優效果的,需要全球範圍的監管和協調。研究全球資本流動、研究金融市場與實體市場的關係、研究「霧市場 」,是今天經濟學革命的出發點。』
        今天,在網上讀到朱嘉明和黃江南在81日發表的《观念经济学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一文,朱黃稱『工业革命以来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学,即以物质生产、交换和消费为核心内容的经济学』為『传统经济学』,說『这样的传统经济学已经不能适应迅速演变的真实经济世界』,並認為這種『传统经济学』會造成三個『思想誤區』,其中一個『誤區』是『将提高"创新力"局限于增加科技因素,加快机器设备更新,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最终实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GDP总量的目标。』朱嘉明和黃江南說,『传统经济学不仅不再可以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决策的理论基础,而且可能误导我国经济在传统物质生产,传统工业化道路,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上的徘徊甚至停滞不前。现在到了用全新经济学补充和替代传统经济学的历史时刻。经过多年思考、探索、研究,我们提出"观念经济学"的理论思想,就是适应新时代和新经济的一种努力。』
            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发表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该报告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其中所述的知识,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一切知识,最重要的部分是科学技术、管理及行为科学知识。
         經濟學理論確實在面臨一次革命,這里且不談『比特幣』、『量化寬鬆』和『債務危機』,就是在中國範圍內,我們都可以感受到這次『大革命』的來臨,什麼『貨幣戰爭』、什麼『知識經濟』,什麼『觀念經濟』,紛紛出籠,而且可以看到『吳市場』的蒼白臉色、聽到台灣經濟學家『郎教授』的猖狂叫囂,這一切說明,今天已經到了經濟學『大革命』的前夕。
        我現在還來不及對『觀念經濟學』的觀念作出評述,希望『觀念經濟學』的作者或其他讀到這篇短文的人,能夠回答我三個問題:
        1.『觀念經濟』與『知識經濟』兩個概念是什麼關係?【網上解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2經濟學能建立『公理系統』嗎?.【說明:我在2006年美國明鏡出版社出版的《普遍進化論》一書中說:『幾何學可以建立"公理系統",在欧洲思想史上,仿照欧几里德那样从几条公理出发,用理性建立起思想体系的大厦的人,是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Sorinoza 16321677年)』。但我認為,經濟學,和所有研究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科學,都不能立足與『公理體系』之上。意識形態能夠有自己的『公理體系』,說明所有所有『意識形態』都不是『科學』。】
       3. 什麼是『觀念生產』和『觀念生產大國』?人類史上多次有『觀念創新』,但許多『創新』並沒有讓這些『創新觀念』變成『工業品』或『商品』,這些『國家』能稱為『觀念創新大國』嗎?
                                                                                     (寫於2014822日)

   經濟學理論正面臨『第五次革命』
       ——經濟學家如何面對「霧市場」?                   
             《前哨》2014-3
                               嚴家祺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資本愈來愈跨越國界在全球範圍內迅速流動,在人類歷史上,金融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大有壓倒製造業之勢。金融是人改變人類社會中經濟信息流動的一種技術。金融學在實際上只是一門「技術科學」。
           對自然科學來說,科學理論是為了描述、解釋客觀現象的,技術則是根據科學理論來實現一個個具體的「改造自然 」的目的的。科學劃分為四大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技術科學、數學。「技術科學」包括兩大部分,一是與自然科學相關的「技術科學」,如计算机科学、机电工程学、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二是與社會科學相關的「技術科學」,計劃、管理、金融、政治是「社會技術」,計劃學、管理學、金融學、政治學是社會領域的「技術科學」。數學的對象不是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而是「規范世界」。至於哲學是不是屬於科學,伯特蘭·羅素說哲學介於科學與神學之間。我認為,哲學與科學一樣,訴諸於人類理性,但帶有猜測、宗教、意識形態性質,嚴格說,哲學不是科學。
      經濟學不同於自然科學,也不同於一大類社會科學,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一部分是自然現象,如人類行為、自然資源,另一部分是人造的,如商品、貨幣、企業、市場、經濟體制、政府政策、國際貿易、銀行、共同基金,是「技術」和「社會技術」的產物,而且也是人能夠用「社會技術」改變的。在上世紀初,沒有一個經濟學家會研究共同基金和浮動匯率問題,因為當時不存在共同基金和浮動匯率。隨著國際貿易和全球資本流動的增長,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后,国际经济学、國際金融學才從宏觀經濟學中独立出去成为独立的学科。

     經濟學的革命和改良

           經濟學的方法不同於自然科學,自然科學是一種不斷提出「假說」,並依靠實驗或事實來證實、修正自己的理論體系。自然科學的理論、學說,在一段時期內可能有重大分歧,但「真理只有一個」,新的理論會在舊的理論基礎上不斷完善化。經濟學雖然也提出「假說」,但與「假說」相關的社會經濟狀況和體制,並不像自然現象那樣永遠存在。當社會經濟狀況和體制發生重大變化後,原有的「假說」就失去了意義。一種經濟學理論一般只對應於一種社會經濟狀況和體制。
           正因為經濟學有這些特點,經濟學家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致力於創造新的經濟體制或新的經濟機制,如馬克思、凱恩斯、弗里德曼、蒙代爾,他們是經濟學領域中的「革命派」;另一類在既有的經濟體制或經濟機制下,改良、完善這些體制和機制,如亞當·斯密、李嘉圖、馬歇爾、薩繆爾遜、科斯,他們是經濟學理論的「改良派」。  當然,這兩類經濟學家的區別不是絕對的,凱恩斯、弗里德曼、蒙代爾也可以說是完善舊有的資本主義體制的經濟學家,而唯有馬克思,是一個革命家,一個決心要建造全新經濟社會體制的人。
        对冲基金大鳄Ray  Dalio不久前說,经济是一台机器,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經濟體制與機器一樣,是人造的。今後,形形色色的病毒、細菌、微生物、動植物新物種都可以用「人工 」方式製造出來。機器中不僅有機械裝置和電子元件,未來的機器還會帶有生物特性,機器裡流動的是「人造血液」。在未來,「數字貨幣」就會充當「生物經濟機器」中的「人造血液」。
         馬克思是「公有制新經濟機器」的設計者,斯大林、毛澤東、金日成是「公有制新經濟機器 」的建造者。一九七五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康托洛維奇(1912-1980)的「線性規劃 」也可以適用於「一般經濟機器」,但可以說是康托洛維奇是解說 「公有制新經濟機器」部分機制的經濟學家,而哈耶克則是「公有制新經濟機器」理論的激烈批判者。

    第一次革命:發現「一隻看不見的手」
         
         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一七七六年出版的《國富論》,是第一本試圖闡述歐洲產業和商業發展歷史的著作。我們現在都知道的「一隻看不見的手 」的說法,來源於《國富論》。亞當•斯密認為,如果每個人都追求本身的利益而不受政府的干涉,就會如同受到「一隻看不見的手 」的引導,使整個社會都獲得最大利益。《國富論》是經濟學理論第一次革命的標誌,從此,一門獨立的經濟學學科就在世界興起。亞當·斯密後的一大批經濟學家,如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 )、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艾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大體上是沿着亞當•斯密開闢的道路發展經濟學的。
                                       
                                 (圖1)亞當·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和《國富論》
        在亞當·斯密前,無論西方,還是東方,都有許多思想家談及經濟問題。中國古代的管仲、李悝、吴起、商鞅、桑弘羊、王猛、王安石、司馬光、古代中世紀歐洲的一些神學家,如薩拉曼卡學派,都提出了許多經濟政策和經濟思想,但沒有形成系統的經濟理論。從亞當·斯密到今天近二百四十年,正是「一隻看不見的手 」的理論的傳播,人們普遍認識到了市場經濟的優越性。可以說,「一隻看不見的手」奠定了整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剩餘價值學說」的歷史地位

         市場經濟只有在承認私人財產權的情況下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但市場經濟和私有制的結合,一方面推動了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造成了人們佔有財富的不平等。一定程度的財富不平等,是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財富的不平等造成了嚴重的兩極分化。正是資本主義的弊端,使一些人頭腦中產生了消滅私有制,建立財產公有制社會的思想。
        建立財產公有的社會理想,在馬克思以前早就存在,馬克思與那些「空想家」不同在於,一方面,給這些「空想」穿上經濟學理論的外衣,另一方面,馬克思要訴諸於行動,主張通過革命來實現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本變革。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說,馬克思一生有兩大發現,一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也就是「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二是「剩餘價值學說」。
 馬克思「剩餘價值學說 」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所謂「勞動價值論 」,就是認為商品價值由勞動所創造。很多人以為「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的獨創。事實上,在亞當·斯密前,威廉•配第、約翰•洛克以及法國重農主義學者都提出過「勞動價值論 」的思想。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到商品擁有「使用價值」及「交換價值」。他明確指出,假設不受市場狀況影響,一般商品交換價值的多少取決於生產者投入的勞動量,兩者成正比。在亞當·斯密後,李嘉圖進一步完善了「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 」,大多繼承自李嘉圖的理論。馬克思增加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概念,提出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馬克思把勞動以外用於生產的原料、機器、工具等用「生產資料」概念加以概括,他的理論體系裡,不存在「生產要素」概念。馬克思根據他的「剩餘價值學說 」,論證了資本主義通過掠奪「剩餘價值」剝削勞動者的不合理性,馬克思因此得出結論,資本主義一定會走向滅亡,共產主義一定會在全世界實現。他在《共產黨宣言》中說:「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可以看到,馬克思的經濟學,主要不是為了「解釋世界 」,而是為了「改造世界 」,是為顛覆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建立新的共產主義經濟體制服務的。馬克思倡導用暴力來導摧毀現有的經濟機器和國家機器,他是一位社會革命家。在經濟學領域中,他的"革命"並沒有帶來經濟學的新發展,而受到了經濟學  "邊際革命"的否定。   

         第二次革命:"邊際革命"

        就在馬克思去世前,一種新的價值理論出現了,這就是「邊際效用理論」。這一理论認為,物品或事物沒有固定價值,價值來自於效用,即滿足人們的需要的能力。水的數量很多,與稀少的鑽石相比,水的價值低廉,而在沙漠中找不到水時,水的價值就超過了鑽石。在一定時間,人的需求是有限的,所謂"邊際"是指,所需求的最後一個單位的消費品或物品。「边际效用」或者「边际收益」,指的是消费者从一单位新增商品或服务中得到的效用(满意度或收益)。「边际效用」概念早由普魯士稅官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H. H. Gossen1810-1858)、李嘉图提及,但作為系統的边际主義經濟學理論,是在一八七0年左右,由英格兰的威廉姆•杰文斯、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和瑞士的利昂•瓦尔拉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馬克思死於一八八三年,這時,「邊際效用價值論」的正在興起,「勞動價值論」被西方大多數經濟學家所否定。經濟學家更加傾向于使用較爲注重人類心理變化的邊際效用去解釋商品價格的形成,而非「勞動價值」;他們還提出生產需依靠不同的「生产要素」,每一種「生产要素」都創造價值,而不是只有勞動才創造價值。
                                                  
                                    (圖2)傑文斯(W. S. Jevons  1835—1882           
 可以看到,「效用價值」和「生产要素」等概念,較好地解釋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產過程中價值的創造,這種理論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的企圖,是一種描述、解釋的學說。然而,「邊際效用價值論」的提出和廣泛傳播,引起了整個經濟學的革命,经济学思想的这次变革被称作新古典主义革命或边际革命。

         第三次革命:凱恩斯革命
        
        資本主義的經濟機器在運轉的過程中,會出現種種故障——經濟衰退、經濟危機。馬克思的辦法是摧毀這台機器,設計、建造全新的機器,而凱恩斯的辦法是修理、改善這台機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有一個萨依定律,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充分就业。事實證明,萨依定律在很多情況下不成立。對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原因的分析,凯恩斯認為,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自动机制,不能使西方經濟走出危機,而必須由政府干預經濟,運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以抵銷短期景氣循環對就業及民眾收入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在貨幣政策無法刺激景氣復甦的情況下,凱因斯提出必須用擴大政府支出的財政政策來走出經濟大蕭條的困境。
                                                
                                            (圖3)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
          當馬克思的經濟學在蘇聯成為官方經濟學時,以往自由放任主義的經濟理論在蘇聯土地上完全被拋棄了。在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大環境中,可以說,凱恩斯的經濟學动摇了古典革命以来的自由主义信条,是對以往經濟學的又一次革命。
          凱恩斯革命的標誌是,一九三六年他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書。凱恩斯運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這本書的出版,也代表了宏觀經濟學的開始。
          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有多個分支,一是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中心的「新古典综合派」(Neoclassical   synthesis)。代表人物有:萨缪尔森、莫迪利安尼、约翰·希克斯(Sir J. R. Hicks )、詹姆士•托賓(J. Tobin)、索洛。二是以英國劍橋大學琼•罗宾逊、N•卡尔多等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在對待馬克思和邊際主義經濟學的態度上,兩派有很大分歧,「新古典综合派」否定馬克思的經濟理論,而「新剑桥学派」拋棄了邊際主義的價值和分配理論,琼•罗宾逊倡議西方經濟學向馬克思學習。第三個分支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現的「新凱恩斯主義」,代表人物有克洛委尔(R. W. Clower )、莱荣霍夫(A. Leijonhufvd)、 巴罗、 格罗斯曼、贝纳西和马林沃德等。
             凱恩斯「政府干預經濟」的主張,實際上是一種修理龐大經濟機器的「社會技術」。凱恩斯以後,西方社會經濟狀況發生了很大改變,金融業逐步壓倒了實業,社會分工愈來愈精密,在一種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行業中失業的勞動力,難於在另一種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行業中就業。到上世紀七十年代,舊的凱恩斯經濟學的地位逐步被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特別是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經濟理論代替。

         第四次革命:新自由主義革命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被称为「古典自由主义」,也称为「旧自由主义」。凱恩斯主義「政府干預經濟」的主張,受到了「新自由主義學派」的挑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指强调自由放任理论与政策的经济学流派,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七十年代末以来,舊的凱恩斯主義影響下降,西方經濟學掀起了一場新自由主義革命。新自由主義代表性的學派有伦敦学派、新奥地利学派、芝加哥学派、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新制度学派、公共选择学派、供給學派等,其中影响較大的是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和出生于奥地利的经济家哈耶克。
        貨幣主義的代表人物是米爾頓·弗里德曼。货币主義认为货币的供应量在短期内对国家的产出、在较长期上的价格水平有巨大的影响。这种货币政策的目标通过增加货币的供应量来实现。弗里德曼主张货币发行增长率要保持一个恒定的速度,让经济中的个体对能夠預測通货膨胀的速度。十分明顯,弗里德曼的經濟學說,與凱恩斯一樣,是修理龐大經濟機器的另一種技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英國撒切尔夫人執政時期,推行貨幣主義的經濟政策,使英國經濟走出了长期「滞胀」的局面,這使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大行其道,取代了凱恩斯主義的地位。
            與「邊際主義革命」和「凱恩斯革命」的深遠影響相比,「新自由主義革命」是一場影響較小的革命。無論是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和供給學派,還是其他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如米塞斯、冯•哈耶克、「歐元之父」蒙代尔,他們理論中的核心思想是,認為良好的經濟機器應是「自動機」,應當盡可能減少人為干預——即國家干預。
                                                 
                    (圖4)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2006
           從長遠看,經濟機器會愈來愈能自動運轉,但過去不是,現在也不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金融自由化的負面效應日益顯露,新興的新古典綜合學派開始崛起,新的經濟學思想不斷湧現。當資本在全球範圍不斷流動時,沒有一個主宰全球資本流動的「大腦」。貨幣和流動中的資本是經濟體中的「血液」,「滞胀」是經濟體的貧血現象。但過多「血液」和「低質血液」輸入經濟體,也會造成經濟機器的故障或病變。二00七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是歐美經濟體中輸入過多「血液」和「低質血液」的結果。雖然弗里德曼說,對經濟體的「輸血」要慢慢來,要遵守他制定的規則,但「弗里德曼規則」沒有對「血液質量」有嚴格的規定。與開普勒定律、萬有引力定律不同,「弗里德曼規則」不是科學定律,它不過是一種不精密、不完備的「操作技術」、「操作規則」。當然,弗里德曼的理論仍有許多合理部分。

       面對「霧市場 」的第五次革命
         
           五年前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在一天中就把弗里德曼貨幣主義革命的「成果」卷進了大海,弗里德曼在芝加哥大學教經濟學期間,曾為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貨幣在商業周期的角色,弗里德曼的第一動力,就是要創造一種新理論,向當時在西方有巨大影響的凱恩斯經濟理論挑戰。現在的情況與弗里德曼當年不同,在經濟和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存在一種強烈的社會需要,要探索五年前金融危機的成因,使未來的全球經濟走上健康發展的康莊大道。
           中國近三十多年來市場經濟的發展,已經在事實上把馬克思的"剩餘價值學說"拋到了一邊,接受了馬克思所沒有的「生產要素理論」,凱恩斯主義、新自由主義、新凱恩斯主義、新综合派的經濟學思想傳遍了中國的經濟學界,中國經濟學界的思想空前活躍。人們發現,中國的「吳市場」正在變成「霧市場 」,中國經濟的現實是,在中國本國的「霧市場 」四處瀰漫時,並不存在加快發展資本市場的迫切需要,而是存在著克服現實中危機、研究中國和世界經濟機器中出現的問題的迫切需要。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第二代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兴的新古典综合派」(New   Neoclassical   Synthesis)的兴起。代表人物有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阿克洛夫、斯彭斯、哈伯德、萨默斯、伯南克、劳伦斯•鲍尔、格里高利•曼昆、戴维•罗默、奥利维尔•布兰查德、乔治•阿克洛夫、珍妮特•耶伦、罗伯特•金(Robert   King)、马文•古德弗兰德(Marvin  Goodf-riend)、迈克尔•伍德福德(Michael  Woodford)等。這些傑出的經濟學家,正在為經濟學理論的第五次革命開闢道路。世界各國的經濟學家都在認真研究現代經濟機器中出現的問題,一場新的經濟學革命正在來臨。                                                        
         從十八世紀亞當•斯密出版《國富論》以來,經濟學有了很大發展,能夠解釋大量經濟現象,對企業發展、資源配置、政府經濟政策的制定、對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起了巨大作用。縱觀經濟學發展的歷史,還可以看到,經濟學被過分簡化的數學模型迷醉了。一些經濟學家的數學模型,因"簡單化"而誤導了人們。「一隻看不見的手」是對亞當·斯密時代商品市場的形象說法。現在,在商品市場外,還出現了形形色色的金融市場。二00一年諾貝爾獎獲得者阿克劳夫、斯彭斯、斯蒂格利茨研究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普遍性問題,事實上,更嚴重的是存在著信息模糊和扭曲的「霧市場」——「看不清的市場」
            當然,所謂「霧市場」——「看不清的市場」,是對市場中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人來說的,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清算銀行、世界銀行中的個別人和幾個大致掌握全球金融信息的人,不存在「霧市場」。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金融市場逐漸與實體市場分離,金融市場的能力和作用愈來愈超過傳統銀行。在今天,價格在透明的市場中扮演調度資源的、不可替代的信號功能,「一隻看不見的手 」在這樣的市場中依然起着作用,但市場規模的擴大和分散化、貨幣的非現金化、資產證券化和人為複雜化,使世界各處都出現了「霧市場 」,很多人在複雜的「霧市場」中,根本看不清市場中某些商品、股票和複雜的衍生品價格的變動,沒有感覺到有「一隻看不見的手 」在引導自己作出有利於自己的選擇。一次又一次經濟危機和金融風暴表明,「一隻看不見的手」在「看不清的市場」中不能有效發揮作用,只能在「看得見的市場 」中起作用。 
    自從凱恩斯革命以來,經濟學家不斷在經濟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主義之間尋找平衡。 現在,新的問題是,資本的全球流動不是由一個國家干預就能產生全球最優效果的,需要全球範圍的監管和協調。研究全球資本流動、研究金融市場與實體市場的關係、研究「霧市場 」,是今天經濟學革命的出發點。 

                          (寫於2014-1 中旬) 
       
——《博訊·嚴家祺博客》2014-8-2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