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9日星期二

梁京:发现历史与创造未来

图:刘仲敬

中国人的历史热一直没有降温,今年又迎来一个新高潮。这其实是中国最有意义的进步,因为中国文明的体量实在太大了,对她的未来,任何外部力量其实都比不上她自我认知的改变更有影响力。这与小国很不同。以色列够出色了,但只要巴勒斯坦人不团结,以色列的和平梦就实现不了。

最近有几个广泛关注的历史文化事件。一个就是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我注意到一位90后发表了与父母一起看这部连续剧的感受。他的父母是普通劳动者,虽然经历了那段历史,却发现自己对那个时代的许多重大事件竟全然不知,看的津津有味。我相信中国的知识分子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因为这部电视剧虽然打破了当局过去的一些禁忌,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当权者为政治需要而随意粉饰和涂抹历史的顽固传统,对真实的人性更是不敢面对。

一件与历史相关的文事,就是共识网发表郎钧的文章,认为长春"饿殍之战"林彪应承担道德和历史责任。知道此事的人很多,但作者从30万无辜死亡者联想到南京大屠杀,可谓敢言。文章上网仅一日,读者就有3万多,也让我感到惊讶。读者评论热烈,不乏有深入之见。不管文章对林彪的指责是否偏颇,这样的历史反思对未来的意义显然是十分积极的。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history/xiandai/20140816111366_5.html

对文化精英来说,我以为马勇和刘仲敬关于清末民初历史的对话,是一件重大的思想事件。被称为"奇人"的刘仲敬对中国思想最活跃的这一段历史再次作出颠覆性解读,而在学界受到广泛尊重的马勇也为他背书,让我非常兴奋。不到三天,该文的点击数也过了3万,不仅反映了中国人关注历史的热度,也反映了认知的深度。因为清末民初这一段历史比长春"饿殍之战"离我们更远,需要的背景知识更多,也更深。

这个对话回应的是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为什么中国向现代国家制度,特别是向政治民主的转型如此艰难?刘仲敬给出的基本答案是:

中国作为"官僚帝国转向现代民主国家是非常困难的,而封建国家转型是非常容易的,因为封建各等级共治体系很容易转变,由各等级控制转变为各权力集团的控制。这些条件日本符合,而中国是不符合的,所以我不认为清政府有建立立宪君主国的条件" 。

刘仲敬还有一个没有挑明的命题:中国的现代化。要实现统一就搞不了民主,要搞民主就要以分裂为代价,因为"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可以说中国内部的制度必须配合它在国际斗争中的地位和需要加以调整,不是内因决定外因,而是外因决定了内因"。也就是说,由于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国只能选择统一,其结果就是只好舍弃民主。

为了支持这个命题,刘仲敬有很多精彩的高论,展示了他的才华,更展示了他难得的学术诚实和勇气。但是,我认为刘仲敬的史观和史论存在非常严重和危险的错误。他大大低估了中国政治文化基因对中国历史演变的作用,因为他未能理解中国政治文化形成和演变的机理。

我也有过和刘仲敬相近的看法,相信中国若是处于分治状态,会形成一种有利法治和民主的大格局。这个看法是错的。我现在的看法是,只要中国人不改变非理性的政治文化,中国其实是搞不成地方自治的。英美精英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因而知道瓜分中国非明智之举,而日俄则利令智昏,千方百计来趟中国的浑水,给中国带来极大灾难,自己也没得到任何好处。

中国政治文化的基因,其实早在秦一统天下之前就成型了,其标志就是法家得势,儒墨皆伤。中国政治文化的致命问题,就是它系统性地奖励撒谎,奖励卑鄙的政治行为,系统性地惩罚讲荣誉、讲信誉和讲道理的政治品格。这种政治文化与稳定的分治格局完全无法相容,因此,中国文明权力博弈只会指向大一统。外族人谁来趟中国的浑水,谁最后倒霉。蒙古人没有接受女真人的教训,满人又没有接受蒙古人的教训,结果是彻底毁掉自己的文化。倘若日本人真的占领了中国,将是日本文明最大的灾难。

在这个意义上,刘仲敬的史观和史论,和李登辉的"中国七块论"一样,都有误导中国人的危险。不过,如果刘仲敬这样诚实的学者能继续得到容忍,甚至得到鼓励,倒是增加了这样的希望,通过重新发现历史,中国人将获得创造未来的想像力。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history/jindai/20140815111299.html
(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评论 http://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