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花在创造文明、给自己确立一个良好而人性的制度上的精力,委实 有限。大约谁都高看自己坑蒙拐骗的短期利益,不愿为公共利益的多赢和人个利益的增长做长期的计划。不特如此,我们传统文化的思考平台也喜欢向后看,像至德 之世、小国寡民、大同社会之类的“后视镜”并不缺乏,却并没有指引一个社会正常向前运行的“大灯”,因而我们的制度使得许多人的生活缺乏理性预期,于是有 奶便是娘的庸俗实用主义盛行。我们的历史与现实,花在打打杀杀的精力极其多,争战盈城、杀人盈野,每隔一个时段便要来一次流血革命,利用暴力改朝换代。大 家都视丛林法则为生活的最高圣经,诚信是喊口号时用的,只是写在书中来欺骗对方上勾的,而实际生活无不充满坑蒙拐骗,军事上的三十六计泛化到我们的日常生 活中。国人的日常人际交往当中,往往是帝王术、兵家诡道、勾距之术、长短经在实际生活里的微缩,我们的生活成了混装各式谋略的大垃圾桶。不聪明的人,一听 说某人有谋略便肃然起尽,必欲学之而后快。而稍微聪明的人,便以自己将谋略学得足够快足够高超而自得。而将谋略掌握得出神入化的人,便常常以你早已入我彀 中,进入我的捕猎范围,中了我的圈套自鸣得意。
有人会说盛产阴谋有什么不好呢?当你看到美国人身上的孩子气、一脸不乏傻气的笑容时,你是 自以为得计,有自以为比他们聪明的满足感,还是有一种悲从中来的感觉呢?当我常年累月看到自己的同胞一脸“借他谷子还他糠”的表情,第一次出国看到他国的 人民身上那种无处不在的灿烂表情时,我有一种被雷倒的感觉,让你觉得用防人之心去面对这样的笑脸是一种罪过。他们的智商不花在人整人这方面,而是花在每个 人如何最大地创造自己的财富和文化方面,因为关涉众多人之基本权利,有良好的公共制度加以保障,他们不必要花那么多谋略来苟活。那种把聪明才智花在勾心斗 角、出尔反尔上,只不过是为了像一般动物一样苟活,还自以为得计,真是再也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了。梁由之所写的《大汉开国谋士群》里六位著名谋士,可算是几 千来中国谋略遗留下来的精英了,但他们活得有尊严吗?恐怕没有谁敢做肯定的回答。
我承认在丛林法则盛行的时代,谋略文化的价值巨大。当活 命是人活着的唯一诉求的时候,我承认有谋略的人比没有谋略的人,一定更容易生存下来。但几千来我们的谋略文化不仅没有衰减,而且还以许多种方式借尸还魂,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把明哲保身看成一种高明的活命哲学,是不是我们太把活在世上的时间长度,看得比一个人的尊严还重要呢?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打战几乎百战 百胜,但仍逃不脱“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难道多活几年的目的,就是为了多杀一些人,帮着建立一个自己的命都朝不保夕的王朝,从中得到更多的屈辱吗?或 许在他那个时代杀人与苟活可能是一种最高的乐趣,但至今的中国人都还欣赏那种做法,向往着如此成就“一番伟业”,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差池?一个谋略发达的 国家,只能说明这是一个前现代社会的丛林社会,离文明社会还比较远。如果这个世界到处都还是丛林法则主宰着,根本没有民主自由这样的制度让人看到一种更为 人性化的远景,那么我们也许可以继续沉浸在中国谋略文化的大海里洋洋自得。可惜,当今之世不成全我们这种全身发了炎却难以治愈的民族主义,那种自我麻醉、 自欺欺人的幸福,被有人比我们活得更幸福、更像人样子、更有尊严而雷倒了。
梁由之兄的《大汉开国谋士群》涉及到的汉朝开国谋士,当然可算 是中国人中最聪明的一群人,甚至可以做不少聪明人的老师。这些聪明人,都是丛林法则时代的佼佼者,历史地看,他们都值得尊佩。哪怕只是为了活命玩出了这些 奇谋诡计,也应该受到我们有限度的尊敬。但令人不解的是,二千年后,我们还在许多方面照搬他们的活命技巧,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错?以为自己的谋略文化可以 包打天下的中国人,当然觉得这不是个问题。但我们可否一问:人活着难道只是成天为了活得战战兢兢,并且在战战兢兢中寻找一点不易得到的快感,并了此残生 吗?难道小民都只是大人物的垫脚石吗?有没有良好的办法,不让我们一天到黑想那些充满坑蒙拐骗的“三十六计”。虽然我们暂时还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我 们在世界各地看到了别国的人民早已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兹事体大,为什么我们不对现成的好东西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呢?我们想拿而不能拿来,这里面 有什么问题,是什么在阻碍这一切?
梁由之在他书的序言里提到了温功义的《三案始末》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对他的影响,这两书我也喜欢,觉得不 错。当初读了梁兄这书的电子版后,就感觉到与某位学者在气质上的似曾相识,搜索枯肠,终于想起几年前读过的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为了应证我的感觉, 我再读他新近寄来的纸本的同时,又重读《中国史纲》,不费力地发现了这一点(第八章至十章),公布出来与大家分享。我想梁兄不会反对我将他暗受的沾溉抖落 出来,从而公布了他知识谱系的一个小角落。我这样说,不是说梁由之的书达到了张先生的高度,张先生文气绵密、表述准确、用词考究,自不必说,就是他最擅长 的考据功夫也深藏在字里行间,这点恐怕是梁由之有所不及的。当然梁由之的书基本上是史学随笔的写作,而《中国史纲》在彼时虽然只是高中教材,但依旧可以当 作学术作品来欣赏。梁由之在所写的六个谋士中,对张良倾注了较多的感情,我想不少读者可能也会对张良产生好感。他的计谋当然是不错的,更主要的是他的气度 与从容。除张良之外的其他五位谋士都难免让人产生一种挥之不去的、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局除之感,而这一点连老谋深算的萧何也受尽屈辱。这些谋士中只有张良 是贵族后裔,这一点很重要。张荫麟先生认为在春秋战国的五百多年里,再也没有比贵族阶级的渐次消灭更重要的事件了。后来的谋士再也没有出过像张良这样有气 度的人,大抵与那个曾经有过的阶层之消灭不无关系。无论是“送秦一椎”还是“辞汉万钟”,都可以看得出其间的主动与潇洒,这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活命哲学氤 氲浸淫得出来的,尽管他也充满着难以言传的宿命。
总体来说,梁兄的文字节制而充满激情,他在结构上也许受网络写作的影响,措意难免偶有失 衡,所以在文章中常有一些“小提示”(如关于此点,“将集中在某某章讲述”)。这些“小提示”固然有为读者着想的良甘用心,但另一方面也表明文章结构上尚 有可推敲之处。旁逸斜出自然不是乱头粗服,是一种在假期里的放松,倘若假期无处不在,那么放松也就成了一种负担。
2008年7月之杪修订于成都
(梁由之著《大汉开国谋士群》2008年6月出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