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3日星期四

杜耀明:初心如山行動如水 每人一步走向未來

20220203



臨近歲晚,不同社交群組傳來節奏溫柔的賀年曲調,原來是譜自「願榮光歸香港」的旋律。往日慷慨激昂的抗爭歌久違了,如今變身賀年音樂,傳遍香港的千家萬戶。

「榮光」變身而且流傳廣遠,象徵儘管政治冷風凜冽,抗爭活動「清零」,但抗爭訊息的表達形式如流水變化,揮之不去,禁之不絕。更重要是,反修例運動儘管過去,公民社會自由空間也大大削弱,但香港人心不死,不少人仍努力尋找空間,不因事小而不為,在官定主旋律以外,盡量保留香港人的價值和氣息,「榮光」變調不過是冰山一角。

其他如流散各地的網上頻道主持(YouTuber)亦比以前更落力,製作更多視頻上網。每天除了探討香港主流媒體輕輕放過的新聞熱點,更着意提供更多資訊,特別是香港媒體不會詳述甚至不會觸及的資訊(如涉及中國大陸的消息),也有以知識為本的節目,讓香港人更多透過外國報刊資訊及書籍內容,擴闊視野,增廣知識。

過去一年,隨着《蘋果日報》、《立場新聞》未被定罪已被迫關閉,以至《眾新聞》怯於《國安法》而停運,再加上電視台新聞部高層大換班,往昔的新聞流通的資訊秩序已經破壞,尤其是以新聞調查報道監察權貴的力量,更是所剩無幾。與此同時,網絡資訊頻道逐漸變成另類資訊來源,它們縱使無法填補上述新聞媒體的功能,如較為缺乏新聞查核和調查報道,也可通過言之有物的新聞點題、議論和分析,提供背景知識和分析角度,加深香港人對眼前問題、未來對策(如抗疫)、前景取向的個人認知和集體意識。

除了視頻主持,還有不少人也在努力付出,見義勇為。單是Telegram,便有不少資訊頻道,分別跟進反修例運動被捕人士的法庭審訊和最新情況,也有記者業餘開設「臉書」專頁,無償報道庭審狀況。被捕者當中,組織領袖如李卓人、鄒幸彤的專頁,都有定期更新,讓大家見證他們的心路歷程,而社會民主連線秘書長吳文遠通過不時播出預錄的視頻,表達感想,燃點希望。一些出眾的專欄作者,面對所屬報章關閉或者專欄禁筆,也從不放棄,改在自設的平台月旦政事人事,批判歪理,嘲笑荒謬,為民發聲。

專業人士也能發揮知識的力量。有歷史學家在「臉書」新設的教育專頁指出香港電台的國安節目史實出錯,電台無話可說,日後信口雌黃的話,注定又再出醜;又如港大醫學院研究發現,國產疫苗無助對抗Omicron變種病毒,政府雖然無動於衷,卻有助市民知所選擇。

同時,醫學專家紛紛表明,「清零」不切實際,「同病毒並存」是別無選擇的社會現實和抗疫策略,與愛不愛國無關,總之不能擾民過甚,死守「清零」政策不放。以至《明報》在每篇評論後加上按語,表明文章旨在指出政府施政缺失,無意煽動仇恨,儘管不是免責條款,也不能阻止警方執法,但起碼有助取信於法庭,從按語的角度理解文章的用意,盡力保護餘下的言論自由。

此外,區議員不願宣誓效忠失去職位後,仍有不少繼續服務社區,亦有政黨領袖歲晚期間落區派揮春,主動聯絡市民,他們不在乎具體實效如何,更在乎身體力行,重視人際的關懷互愛。近日,馮智活牧師和甘浩望神父不避禁忌,到政府總部遞交來自全球14位天主教和基督教領袖的聯署信,呼籲特首林鄭月娥釋放黎智英和其他政治犯。

不錯,這些行動後果輕微,甚至全無,也屬於個別的行為,不會引起群眾運動,但卻清楚向自己明證、向社會示範,此時此際,仍可努力為可為之事,不求後果,不言放棄,只因行動者仍有所信、仍有企望、仍熱愛香港。在沒有領袖的今天,只要更多人如此,香港人就越有能量,走過低谷,穿越黎明。


——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