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小凯:轻浮浅薄的素质决定论
|
一年一度的六四纪念活动向全世界展现了港人的素质 |
2011年底,暢銷書作者與賽車手韓寒,連拋三篇博文,發表對革命、民主、自由的看法。在韓三篇中,作者認為,由於國民素質太低,所以中國應該避免革命;作者還認為,由於國民素質太低,所以即便有民主,也只能是劣質民主。
韓三篇的觀點,屬於素質決定論。令人意外的是,這種缺乏事實基礎與嚴肅論證的觀點,在國內卻頗有市場。甚至在知識界,也不乏有人持類似的觀點。例如,一位在網絡上頗具盛名的青年法學教師,就長期堅持認為,中國一系列問題的根源,應該歸結於中國的國民性。
歷史上,素質決定論倒也不是新鮮論調。美國在建國後的近100年內,南部的絕大多數白人,就以黑人素質太差為由,剝奪黑人的公民權利。白人奴隸主們,限制黑人的種種自由,只給提供最低限度的生存條件。可想而知,當時的大多數黑人都不識字,極少能接受教育,文化素質非常低下。
荒謬的是,教育程度低下,本來是黑人被剝奪正常權利的惡果,卻被顛倒過來,成為奴隸主繼續剝奪黑人自由的理由。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這種邏輯。19世紀50年代後半,美國北部的廢奴運動高漲,並最終引發美國內戰。北方聯邦政府,取得內戰勝利。1865年,美國通過憲法第13條修正案,廢除了蓄奴制。
國民素質,或者說國民性,是個很難定量的概念。如果拿容易量化的指標,如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生活水準來衡量,那麼中國的國民素質,顯然並非屬於最差的級別。
類似印度、菲律賓、加納、肯尼亞等國家,在人均收入和教育水平方面,均低於中國,卻已經享受了多年的真實民主。而像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等阿拉伯石油國家,國民富裕程度,遠高於中國,卻保留了前現代時期的政教合一的絕對君主制。至少,從實際情況來看,並沒有什麼可靠的證據,支持這種素質決定制度的論調。
朝鮮與韓國,大概是最為反諷的案例。二者原本屬於同一種族,同一國家,僅僅因為地緣政治衝突,分裂成南北的民主與專制兩國。半個世紀後的韓國,已經進入世界發達民主國家的行列,而朝鮮,仍處於舊式極權體制,不但人均收入僅為韓國的40分之一,而且平均每年還有數萬到數十萬人,在飢荒中死亡。
同理,台灣、香港、澳門的居民,得以在今天,享受發達的文明生活,並不是因為,他們中絕大多數人的祖先,具有多高的素質;而主要是因為,他們生活在另一種文明的制度之下。
所謂的素質低導致壞民主,則更是一種詭辯術。試想,如果一個國家,發展程度較低,那麼,在素質決定論者看來,如果這個國家沒有民主,就會成為素質太低而無法建立民主的證據;而如果這個國家實行民主,則又會成為素質低會導致壞民主的實例。看來,按照素質決定 論者的邏輯推論,對於不發達國家,以及他們所謂低素質國民,只有專制,才是最合適的統治形態。
素質決定論,並非來自客觀事實的歸納,也不是嚴肅的邏輯思考,而是一種輕浮淺薄的權利歧視。認為素質決定制度的人,他要麼主張, 應該以某種所謂的素質標準,來進行權利分割與利益分配;要麼,他為某種制度辯護,以試圖證明當下權利不平等的合理性或正當性。美國的蓄奴主義者如此,今天的素質決定論者,也同樣如此。
反過來說,一個人,如果相信權利生而平等,反對特權制度,那麼必然會從價值觀念上,拒絕任何形式的素質決定論。
對於中國來說,長期的專制歷史,導致專制制度與專制文化,交叉反饋,惡性循環。要想打破這種循環,需要從制度與文化多等方面著手。但是很顯然,制度因素,才是這種惡性循環的核心。如果迴避了制度變革這個核心,就會嚴重模糊問題的焦點。
此外,中國也並不缺乏人權與民主的抗爭。上世紀80年代末的民主運動,以及多年以來,無數因抗爭而遭到打壓的仁人志士,他們的遭遇 ,早已充分說明,無法實現民主的首要原因,絕非因為素質,而是因為專制者的超限打壓。試圖無視這個核心因素的素質決定論,不但輕浮淺薄,而且在效果上抹殺抗爭的意義,其心態已近猥瑣。
——东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