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独立中文笔会
11月底至12月初,在“马英九基金会”搭桥下,来自中国大陆多所高校的师生与奥运冠军前往台湾交流,访问了台湾多所大学及自然人文景点。
但访问期间,访问团遭遇台湾一些民众和学生抗议。而来自复旦大学的陆生宋思瑶在访问期间,以“中国台北队”称呼近日夺取棒球世界冠军的“中华台北队”/“台湾队”,更引发从民进党政府官方到台湾部分学生和民众的不满,抗议声浪更甚。大陆师生路过时,许多抗议者举着“这里不是中国台北”、“中国同学来交流民主……”、“台湾独立”、“新疆集中营”、“藏人人权”、“中国民主化”、“六四天安门”、“白纸革命”、“性别平等”等标牌并呼喊口号。而大陆访问团包括青年学生,普遍低头或无视抗议,沉默不语,匆匆的从抗议人群身边穿过。
大陆访问团在台九天,几乎每处公开活动都遭遇了抗议者举牌和呼喊,但访问团师生没有一句回应,也拒绝接下抗议者塞来的传单,以几乎完全静默的方式渡过了抗议浪潮。面对抗议,不少大陆学生还表现出明显的避让、慌乱、羞涩,并被镜头记录、遭台湾绿营人士及其他反对者嘲笑。
这样的情景并非孤例。无论是以前陆台交流中的大陆访问人员(包括大陆官员和民间人士,如2008年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被攻击,还是中国留学生在欧美等国参与官方与民间活动遭遇政治抗议,或就争议性的政治议题交流、交锋时,中国大陆留学生等来自中国大陆的人士都更多以沉默相对。尤其当对方展示和提及在中国大陆属于敏感的政治话题或禁忌名词时,陆生更是避之不及。在许多敏感又重要的议题,中国大陆学生都是“失语”的。
中国大陆学生面对敏感政治议题和抗议,如此的回避和“失语”,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大陆特殊的政治体制和言论审查机制,让中国大陆学生在接触和提及这些议题时,面临着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出于个人安全和前途考虑,大陆学生对这些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的议题,选择一概沉默和回避。
但更根底性的,是中国大陆学生在特殊体制和环境下,自身从思想上、价值观上、行为模式上,已经丧失了面对若干敏感但却重要且需直面的、政治和国际方面的议题时,积极认知和思考,并妥善应答的能力。
最近数十年来,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中国大陆人,普遍处于对各种政治争议、较浓厚意识形态问题冷淡、沉默、回避的状态。虽然互联网上也有一些“键政(线上讨论政治)人”,但只局限于热衷政治和国际议题的少数人,且“键政”仍然受到各种限制(例如删帖、封禁)。而且这些讨论几乎都以线上的、匿名的方式进行,而并不会在线下、校园、实际工作生活中公开表达,更不会进行示威游行等政治活动。大多数中国学生/青年人,要么钻研专业课、为就业挣钱奔忙,要么“岁月静好”风花雪月享受生活,或二者兼而有之,但都远离政治,对敏感问题避之唯恐不及,做“精致利己主义者”。
中国大陆的教育体系和实践,也往往回避对民主专制、统一分离、族群关系、性别不平等与平权、言论管制与新闻自由等争议话题的多角度、批判性、思辨性讨论,也不讲授太多相关知识,提到时一般都以“政治正确”式空话(例如“中华民族共同体”、“两岸一家亲,同胞血脉相连”、“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自由”)加以概括和定论,而不许异议和争论。中国在通识、逻辑、多元化等方面的教育几乎是空白的。
于是,面对争议性议题,即便有的中国大陆学生有兴趣,但也无法有效的、系统性的获取相关知识,也没有能力去较准确理解前因后果、合理判断是非曲直。即便有些事情占理,却因为不熟悉国际通行的基于普世价值、但又颇多“弯弯绕”的复杂话术和规则,不懂现代民主文明体系中的各种隐秘的“套路”,缺乏反驳对手、争取同情支持的技巧,有理也不会说,勉强说了也没有说服力感染力。
这样的中国大陆学生,当然难以招架住经过公民教育、对“敏感问题”司空见惯、对论辩驾轻就熟的港台或外国学生的批评质问了。当然,也有一些大陆青年知识丰富、也懂得民主社会的各种规则、有表达和论辩技能,却仍然出于自私、不愿陷入争议而沉默,利己犬儒。
在中国大陆的国力、经济社会状况处于上升势头的2010年代,也有一些亲政府的、建制派的、中华民族主义倾向的大陆学生,在与香港人、台湾人、外国人论辩时“积极表达”(例如所谓“出征”),但却是重复诸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空洞口号、贴网络表情包、说一些“键政”中的讽刺性“黑话”/“俏皮话”,以及重复骂“NMSL”之类脏话,来回应各种批评政权及中国大陆的声音。
这并不是正常的、有效的、实质的政治表达,相反充分反映了中国大陆青年、学生、网民等从精英到大众的很多大陆人知识的欠缺和语言的贫乏。一些留学生在当时的香港、台湾及欧美,各种蛮不讲理的流氓做派、线下辱骂和肢体攻击异见者,更是缺乏教养和正常交流能力的表现,还涉嫌违法犯罪。这些国人的低劣“表达”,也损害中国国家形象、污名和连累了中国人。
而到了最近几年,中国大陆内外交困、处于舆论弱势时,青年学生在内的大陆人,又普遍变得极为低调和沉默(包括那些曾经积极参与反台独、反“辱华”“出征的“爱国者”),甚至完全“失语”。哪怕在一些大陆方占理,或起码可以通过论辩来厘清是非、剖析事情复杂性的涉华及国际关系议题上,如港台、日本、欧美一些针对大陆人的种族歧视和仇恨行为、全球保守民粹风潮下中国何去何从、统独及政治体制之外较易讨论的两岸差异与纷争、中国的新疆西藏政策及族群关系、其他一些重大历史和现实政治争议等议题,也选择沉默。
一些外国高校邀请在校中国留学生参与相关论辩,中国学生往往拒绝参加、置之不理,或只是旁听而怯于发言。这样的“政治冷漠症”,当然不止普遍存在于学生之中,也包括更广泛的中国大众及海外华人华侨。甚至许多已经入籍外国的华裔学生和公民,也对政治颇为冷淡、回避争议性问题。
而据笔者直接耳闻目睹和间接了解,世界其他族群和身份群体,无论白人黑人,还是基督徒或穆斯林及无神论者,无论印度人还是阿拉伯人,无论伊朗裔还是韩裔侨民,以及台湾人与海外港疆藏人……总之各族群人士(尤其各族群高校学生)都积极参与公共议题包括政治话题讨论,并为自己族群发声代言。
而占世界人口超过六分之一、也有大量在海外的留学生的中国大陆汉族/华裔人士,却普遍沉默和“隐形”。面对争议性的、需要表达自己立场和维护自身利益的事情,及面对抗议活动、争议舆论,要么重复官方的陈词滥调而无独立见解,要么沉默不语。这些人也并非完全不关心自身权利,但更多关注自己的“私事”和“私域”,而没有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同胞的爱护与责任心,缺乏对整个族群和国家的“公事”与“公域”的关怀、讨论、参与,不愿捍卫公共利益和族群尊严。
这就导致与中国大陆及大陆人相关的重要国际议题(也包括陆港、陆台议题)上,严重缺乏中国大陆人的(尤其具体个人的、民间的,反映大众境遇、情感和诉求的)声音。而中国大陆知名院校青年学生、各行业精英的“失语”,是最为令人忧虑的、潜在损害最大的,意味着国家核心、民族未来的“失语”。而声音的微弱、话语权的缺失,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及国民在权利、尊严、利益上必然吃亏,以及族群不被国际理解、被他者污名化的恶果。造成这样恶果的原因很多,中国大陆人尤其青年学生因缺乏表达能力和欲望,加之现实条件所限,而在重要争议话题上“失语”,是最直接的原因。(当然,也有一些激进反政府人士,包括一些留学生和青年人,走上不讲道理的“逢中必反”、不分是非仇恨中国人的另一条歧途,同样是错误的、悲哀的、可耻的)
而同时,在中国大陆内部媒体和自媒体平台、涉及大陆内部的事件,中国民众同样主动或被动的“失语”。这与大约十几年前传统媒体和互联网虽有限制、但仍有一定自由度和开放性的舆论环境截然不同。而大陆人对外的“失语”,和对大陆内部事务的“失语”,不仅时间上是颇有重合的,也是相关的。当大陆/国内没有正常的教育、信息流通、言论自由,以及较敢言和秉公的媒体平台与发声管道、良好的论辩环境,大陆人又怎么可能在涉及大陆与外部纷争的议题上积极又理性的参与、在论辩中不失下风呢?
近日陆生赴台遭抗议事件及陆生的集体沉默,只是中国大陆学生、青年、大众在国内外舆论中“失语”的一个典型例子、冰山一角。这样的“失语”是不应该的。沉默寡言与封闭内心,不是青年人应有的状态;患“政治冷漠症”的大众普遍“莫谈国事”,也不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应有的风貌,更严重了损害国家民族及每个国民的话语权、舆论场和公共域中的存在性与价值、方方面面的现实利益。
笔者也完全明白,许多国人之所以“失语”和“政治冷漠症”,也是中国几十年来大环境塑造而成,不应过于责备个体。但每个人也有主观能动性、有在各种条条框框中闪转腾挪的能力,有作为公民的义务。尤其身份和阶层较高、家境较好、学识较广的中国人及海外华人华侨,显然有更多条件为同胞发声,所以也有更大责任为弱者呐喊,而不能因为有些环境限制和钳制,就选择完全缄默不语(或称颂体制、粉饰太平)。而且越是黑暗压抑、万马齐喑,人们打破沉默的发声也更可贵、更必要。
中国的体制、社会各界,都应该创造利于青年人和大众积极讨论时事、就争议话题勇敢发言、在国际上敢于触及和应对敏感议题的能力和氛围。今日的中国和国人,应回归一百年前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时、民国时、1980年代时,那种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舆论环境,关心国计民生、既为自己也为同胞发声呐喊的国民责任心。
尤其重要的,中国大陆青年人、各高校学生,应“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对工农大众和各弱势群体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同理心同情心,在考虑自身处境和安全情况下,尽可能大胆的参与对公共事务讨论、对争议的辩证思考、在必要时的独立积极表达。这样的大陆青年,才是中国的希望;有这样青年的中国,才能真正独立自由、繁荣富强。
(本文已发表于《新语丝》)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