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瑞恩(Ryan Hass)
自由时报-星期專論202412
在二○二四年美國總統大選結束後的幾週,台灣的朋友們最常問我的問題,就是川普重返白宮將如何影響台灣與台海兩岸關係?
一些台灣的同行認為,川普討厭中國,因此按照「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邏輯,他會支持台灣。但也有人對此感到焦慮,擔心川普會向台灣施壓,要求大幅增加國防開支,或是基於台灣被指責「偷走」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必須對美國做出補償。
川普其實並不「討厭」中國
雖然我能夠理解這些期許與擔憂,但我認為,這些情緒忽略了更重要的脈絡。川普其實並不「討厭」中國。任何期望川普對習近平採取報復性政策的人,都不會如願以償。川普希望被認定為一位強勢領袖,也是精明絕頂的交易達人。他想要透過與習近平的領袖對領袖談判,為這種形象錦上添花。
川普不會每天都將美台關係視為工作重點。川普已經承諾,台灣在他任內不會遭到中國的軍事攻擊。這是他用來評估美國對台政策的主要標準。川普相信,他能夠透過展現實力和培養與習近平更緊密的個人關係,獨樹一格地實現他的和平願景。
川普的本能是否能夠達到他預期的結果,是一個值得辯論的議題。例如,川普以往優先發展與習近平的個人關係,可能會為習近平創造出得以操縱川普的機會,讓他相信台灣是破壞兩岸關係穩定的麻煩製造者。習近平想必也會遊說川普,支持兩岸最終和平統一,並反對台灣獨立。對於美國在台灣遭到攻擊時是否會出兵協防的立場,川普相較於拜登總統將會更加模稜兩可。此外,還有其他許多議題值得探討。不過,這篇文章的重點並非發掘潛在的問題,而是試圖評估在未來四年內如何強化美台關係的策略。
川普對拜登的主要批評,在於拜登在執行美國外交政策時過於軟弱,也太容易預測。根據川普及其顧問群的說法,拜登執政下的美國趨於弱勢,導致俄羅斯決定入侵烏克蘭、伊朗利用代理人破壞中東穩定,中國也因此加強對台灣的軍事壓力。川普希望透過展現實力並維持不可預測性,來扭轉這些劣勢。儘管言辭激烈,但川普厭惡戰爭,也對爆發核武衝突的風險感到憂慮。
川普2.0應仍會支持對台軍售
整體而言,這表明川普希望台灣維持現狀。他不會為了台灣主權的象徵性議題,而承擔與中國爆發衝突的風險。與此同時,由於他批評拜登政府因為示弱而招致侵略行為,川普在面對美國在亞洲安全態勢的挑戰時,相較於反應不足,更可能反應過度。
在他的第一任期內,川普支持對台軍售,部分原因是他認為這類交易有利於美國企業。在他的第二任期,他可能還是會支持對台軍售,這既是出於財政考量,也是因為樂見美國的夥伴展現更多投資自我防衛的努力。
而在美台貿易議題上,第一屆川普政府採取極為謹慎的態度。川普優先考慮與中國談判貿易協議,他不希望與台北的任何合作,破壞他與北京達成更廣泛協議的佈局。
川普在二○二○年一月與中國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儘管該協議的實際成效遠遠低於預期,川普似乎仍然希望在下一任期內,與北京談判一項新的貿易協議。因此,如果美國官員在台灣安全議題上積極推進,卻對與台灣的經貿合作倡議裹足不前,也不會令人感到意外。
當然,美台關係並不是由某一方片面主導的遊戲(one-player game)。在美台關係的發展以及兩岸關係的走向中,台北的領導階層也擁有某種程度的決定權。在賴清德總統任內,如果台灣能夠凸顯與美國的關係不斷深化,就可以在面對中國持續施壓時,居於捍衛自身利益的最有利地位。
為了有效達成前述目標,台灣或許應該考慮如何將自身定位為「以實力謀和平」(peace through strength)的貢獻者。川普及其顧問團隊將這句雷根總統時代簡短有力的口號,做為在一個動盪時代統整美國外交政策的戰略。他們認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國際局勢從未像今天一樣失衡且危險。面對這種不確定性,他們相信,美國必須展現實力和決心,才能夠穩定情勢,並重塑這個危殆世界的秩序。
台灣可成為美戰略夥伴和助力者
川普團隊重塑世界秩序的策略之一,是降低對中國的貿易依賴。他們也致力於恢復美國及其盟友的生產能力,尤其是國防工業基礎。然而,美國無法在短期內顯著提高國防工業產能。為了擴大產能,華盛頓需要藉助日本、南韓和台灣等親密夥伴。對台灣而言,這是絕佳的契機,可以將自身定位為美國高科技工業化生產不可或缺的夥伴,以及可信賴的國防設備供應商,例如先進無人機。
川普重返白宮,為台北領導階層提供了一個展現台灣成為美國「以實力謀和平」戰略夥伴和助力者(enabler)的機會。雙方愈是朝向這種關係定位而努力,美台關係在未來幾年取得進展的可能性就愈大。
(作者何瑞恩為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中國中心主任、辜振甫暨辜嚴倬雲台灣研究講座;國際新聞中心陳泓達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