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3日星期一

那裏容得下立場新聞和民主女神,那裏就是元宇宙

 高重建 / Matters  20211231

日前,回港隔離完才沒幾天,到立場辦公室錄影《生活的立場》,討論元宇宙。影片已上架 YouTube,也已經隨著所有立場新聞的高質報導,在前晚全數下架。

最後一次到訪立場辦公室,感受到的是一貫的活力與專業,每位新聞工作者都在埋首。想到他們不是正忙於記錄歷史就是揭露真相,再不然就是分析數據,我沒打招呼,免得打擾——即使早有心理準備那很可能是最後一次,當下的人禍早有定數。我不是先知,但政權的暴力誰都體會到,立場所有同事依然故我,純因早已豁出去,live like there’s no tomorrow,堅持每天做該做的事,但求對得起自己,對得起戰友,對得起時代。

打從主場新聞的年代,立場和我一直互相扶持,我長期發表文章,受過訪問,做過分享,合辦過讚賞公民,又把拍手按鈕整合到立場網站,為作者創造收入。不但如此,立場更是 LikeCoin 區塊鏈的 7 個創世驗證人(genesis validator)之一,兩年多以來一直以每 6 秒一區塊的節奏,默默為整個社群紀錄每筆交易,鉅細無遺。立場當然並不完美,但他在極度艱難的媒體環境下負起了第四權的重擔,勇往直前,毫不退縮,紀錄了時代,揭露了真相,承載了共鳴。對此我深深感激,永誌不忘。

謝謝,立場新聞。


已被下架,我重新上架的《生活的立場》節目

《生活的立場》訪談的主題為 metaverse,一般翻譯為「元宇宙」。坊間通常把 metaverse 理解為沉浸式體驗的虛擬實境,被臉書鋪排的 Meta 論述帶著走,但如節目中所表達,我不認同這種片面的理解。

別搞錯我鄙視 VR、AR、XR 等科技,或者討厭電子娛樂,我其實是 Ready Player One 的忠實擁躉,投入 LikeCoin 前,做了 18 年遊戲,寫了一本探討遊戲跟社會關係的書,又在《明報》持續幾年合寫〈Ryu vs Ken〉專欄,討論公民遊戲等議題。就算我自稱討厭遊戲,恐怕也沒太大說服力。

對於 metaverse,Tim Cook 說:「I stay away from buzzwords and prefer to call it augmented reality.」罕有地,我十分認同這位蘋果 CEO 的話,但前提是 metaverse 指的只是臉書的論述,而不是一個更廣的世界觀。的確,那個所謂 Meta,叫 VR/AR/XR 就好,何必又多搞一個 buzzword。

metaverse 的內涵,要比 XR 豐富、深遠得多。都知道,metaphysics 不是「元物理」而是形上學,meta 這個字根原指「後設」、「之上」,meta + physics,就是凌駕於物理的學問;是凌駕而不是違反物理定律,諸如人死後到哪裡,人為甚麼活著等議題,超越了物理世界,物理學不再管用,因此需有形上學。

而 metaverse,meta + verse,則是後設世界,凌駕於現有由 200 多國家政府管治的秩序。舊世界沒有數位技術更沒有互聯網,一切總是發生在某一領土內,前人就假設事情總該也總能歸到某一片土地,由治理該片土地的政府去管。然而,隨著互聯網以至區塊鏈滲入生活每個角落,數位內容打從一開始就並非發生在一片特定疆土,因為它根本就沒有物理存在,於是很多時候,物理世界的法律根本不應也不能應用在原生數位內容。

因此,metaverse 需要一套自身的邏輯、世界觀以及倫理,去處理諸如產權、交易以至民眾相處等各種問題。就如形上學不是違反物理定律,metaverse 也一樣,新法則並非無視更不是觸犯現有法律,而是需處理的問題超越了物理世界的邏輯,造成現有法律打從基本假設就不適用。

metaverse 的「法律」將會如何,我沒有具體答案,沒有人有,也不應該由一個人或一小撮人來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有一個服務,依附在上世紀的邏輯,美其名遵守各國法規,積極配合威權屏蔽被無理拆掉的圖騰、封掉的符號、殺掉的組織,它或許依然是尖端科技的 3D XR 世界,甚至賺過盤滿缽滿,但是,拜託,不要再自稱 metaverse,矮化後設世界的理念了。

那裏容得下立場新聞和民主女神,那裏就是 metaverse。

——网友推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