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太平狗,莫作离乱人
——元代《幽闺记》
一
1949年的春天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无比美好的,但对于中国国民党人来说则是惨不忍睹的。在这个春天,国军兵败如山倒,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
4月20日,国民政府谈判代表最终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第二天,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随即,中共第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席卷贵池、铜陵、芜湖、常州、镇江,并于23日占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然后挥师上海。
4月24日,蒋介石率领儿孙在奉化母亲墓前最后一次祭拜,随即登上太康号军舰,离开大陆。
航行到吴淞口海面时,太康号军舰却停了下来。
原来,在蒋介石的随行人员里,有一位陶希圣先生。他的女儿陶琴薰还在上海,他非常喜爱这个女儿,因此,在这军情紧急千钧一发的关口,他竟然向蒋介石提出能不能让军舰停一下,他要去上海把女儿陶琴薰接出来。
蒋介石竟然答应了!
要知道,此时的上海已经被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围的如铁桶一般,全军将士枕戈待旦,只待一声令下,随时占领上海!
而第三野战军的炮火,已经可以完全覆盖吴淞口。
太康舰一停下,陶希圣就在军舰上给女儿发电报,约好在码头见面,然后乘汽艇上岸。
当然,女儿陶琴薰并没有跟他走。
她甚至没有和父亲最后再见一面。
我想,陶琴薰当时的心里虽然有不忍有悲悯有凄婉,但主旋律一定跟潜伏里的晚秋一样——
走要走大道
大道上阳光好
秧歌伴着锣鼓跳
青春扮做旭日早
走要走大道
大道上爱情好
匆匆的过客快忘掉
叛逆的心向着北方跑
走要走大道
大道上风景好
雄壮的兵马闪光的刀
崭新的山河翘望着拂晓……
1949年5月24日,陶希圣在他的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琴薰决心不离沪,彼等前途悲惨而不自觉,可哀也。”
三天后,5月27日,第三野战军占领上海。
几十年后,陶琴薰支撑着病弱的身体,对儿子沈宁回忆了这段往事,她说:“你外公身居要职数十年,罕见为私谋便利。吴淞口这一次是大大的破例。而蒋先生竟然准许了你外公的请求,在十万火急之中停下兵舰,专门等候一个普通少妇的妈妈。然而,无论是怎样的柔肠寸断,妈妈还是决意留在上海。外公不得不忍痛远行了……”
二
陶琴薰这个名字也许有点陌生,但了解一点民国史的人,一定不会对她父亲的名字陌生——名列中共于1948年公布的43人战犯名单的第41位:陶希圣。
外国是什么样我不知道,但中国的执政者身边总会有一些文化人。好听的名称叫“智囊”,难听的名称叫“御用文人”,中性的叫“文胆”。
陶希圣便是蒋的“文胆”。
▲图为陶希圣
陶琴薰的爸爸妈妈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一对夫妇,他们生逢乱世还要托儿拽女,对人生的感触自然深刻。陶琴薰一直记得,在日军进攻香港的那个夜里,炮弹如雨点般落下,四周的建筑物都在燃烧,父亲陶希圣严肃的对孩子们的未来进行规划:将来你们一个一个都不要搞政治,还是学一点一技之长,自己养活自己吧。
我查过历史记载,那天是1941年12月8日的深夜。
进攻香港的是日军第十八师团。
这个十八师团是日本陆军的精锐,由三万多名北海道的产业工人组成。他们虽然是工人阶级,但从来没有读过马克思,因此他们不知道工人无祖国这个马克思恩格斯的著名论断,他们一心爱国。就是这个师团,最先踏破南京城门。大屠杀后即挥师广东,占领香港后兵出东南亚,无坚不摧。后来怨他们倒霉,在缅甸迎头遭遇孙立人廖耀湘,覆灭。
这是后话,不提。
还说陶希圣夫妇。
陶希圣是湖北黄冈人,他太太万冰如也是黄冈人。所不同的是,陶希圣是官宦人家,而万冰如却是书香门第。
1915年,16岁的陶希圣考入北京大学,师从沈尹默、沈兼士等大师。两年后,还在读书的陶希圣便娶了小他一岁的万冰如。黄冈风俗,男婚女嫁都是在孩提时代便订婚,都是两家父母做主。陶万两家也不例外,万冰如一岁陶希圣两岁的时候,两人便成了对方的未婚夫妻。
陶希圣他娘姓揭,揭你皮的揭。刁蛮远近闻名,人称“揭二娘”。还未嫁过去的时候,万冰如淘气的很,每逢这时,冰如的妈妈就拿她未来的婆婆吓唬她:再不听话送你到揭二娘那里打死你!
万冰如听了害怕,就能老实几天。
一个十八,一个十七,两个娃娃在乱世开始了婚姻生活。
当然,学业不能中断。陶希圣一到寒假暑假就急如星火般往老家赶,颠鸾倒凤,一刻千金!
寒假暑假的结晶是两个女儿的出生。
老大叫陶骊珠,老二便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陶琴薰。
两个女儿的出生带给万冰如的是空前的劫难。
陶家是大家族,大家族的所有是非陶家都有。陶希圣的父亲叫陶月波,他的官宦生涯就是做县长,清朝时在河南的夏邑、新野、安阳、洛阳、叶县做知事,民国不叫知事了,改任湖北黄陂县长。
这个基层干部是很厚道的,可惜他常驻任所,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揭二娘说了算。
万冰如嫁过来才知道揭二娘绝非浪得虚名,那强悍和刁蛮无人能出其右。从嫁过来第一天起,万冰如就从大户人家的娇女变成了揭二娘的佣人。
本来,在陶家做媳妇已经不如苦役了,偏偏又接连生了两个女儿!
陶家重男轻女,连生两个女儿就是一宗大罪。
揭二娘祭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圣人语录,要儿子休妻另娶。
可是陶希圣不愿意,别看是包办婚姻,小夫妻真有感情了。陶希圣告诉他娘:跟万冰如离婚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关键是她在咱家一点错都没有。而且万家已经不是过去单纯的书香门第了,非要蛮不讲理休了人家,人家的父亲在江西做官,人家的舅舅在北平做官,都比咱爹官大,他们要是为这事儿闹起来,咱家可绝对挡不住。
揭二娘怕官,不提了。
1922年,骊珠夭折。
陶希圣回家时才得知这个消息,夫妻抱头痛哭。
后来,万冰如也实在争气——揭二娘不是嫌她不会生儿子吗?她一口气生了六个儿子!
三
终于熬到陶希圣北大毕业,他先在安徽法政专门学校执教,而后又在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找了一份编辑工作。
那时的北大不值一提,陶希圣回忆说:编辑是以学历定待遇的,例如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曾任国内大学教授的,月薪250元。若是英美著名大学的博士而未曾任国内大学教授,即为200元。日本帝国大学毕业而曾任国内大学教授,150元。日本帝大毕业未曾任教者120元。明治大学毕业者100元。国内大学毕业生亦有等次,例如上海同济大学及东吴大学毕业生90元,北京大学毕业生60元。我是北大毕业而曾任安徽法政专门学校教员,月薪定为80元。
可以自立了,陶希圣把万冰如接来上海。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开始了,陶希圣被国民党中央军事学校武汉分校聘为政治教官,开始与国共两党亲密接触。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在那样一个大时代里不受马克思的影响是不可能的,陶希圣的思想很快开始左倾。如果不是发生了一件事,他很可能成为一个共产党人。
▲图为陶琴薰全家福
那是农民运动方兴未艾的时刻,陶希圣在湖北担任中央独立师军法处长。他看到农会随便就可以枪毙地主,实在是一件既血腥又恐怖的事情,于是站出来阻拦。没想到在革命的大潮中,他的阻拦不仅不起丝毫作用,反被农会指控为“反动军人”,要枪毙。后来他向陈独秀求救,才保住了一条命。
他对政治绝望了,从此教书写作。
直到抗战爆发,他再度弃学从政,投向了国民党。
他的投向国民党,不能说不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风流倜傥,气宇轩昂,写一手好文章,诗词歌赋无所不能。他们1928年在武汉结识,惺惺相惜,顿成莫逆。
对,汪精卫。
当然,蒋也是极为器重陶希圣的。当时,蒋与汪共同设立了一个指导全国舆论的机构,叫“艺文研究会”。这个研究会的宗旨就是宣传抗战,鼓吹反共,周佛海任事务总干事,陶希圣任设计总干事。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陶希圣追随汪精卫当了汉奸。
其实,汪精卫后来的事态发展不仅有悖这伙人最初的计划,甚至也有悖汪精卫的初心。当时这些人是要避开日军占领区,准备在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等地,由与汪精卫关系较好的军阀朋友武力支持,建立与重庆抗战政府相对立的和平政府。
然而,当汪氏臭名昭著的“艳电”发出之后,原先说好的龙云、张发奎等将领却并没有响应。手里没有一兵一卒的汪精卫,哪有力量去建立政府?
汉奸阵营立刻爆发了争吵。
陶希圣以及高宗武、陈公博认为只要是在日军占领区外建立政权,最多算是对国民政府的背叛,而不是卖国。可是一旦在日军占领下的南京建立政权,卖国贼的帽子就摘不掉了。但是周佛海则主张识时务者为俊杰,要凭借日军的力量建立政权。
周佛海占了上风。
1939年8月28日,汪精卫在上海召开了所谓的“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伪政府粉墨登场。陶希圣任宣传部长,五四著名爱国青年梅思平任工商部长,陈公博、周佛海等一干汉奸都各自委以重任。
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决定开除这些人的党籍,国民政府随即发布通缉令。
然而,蒋介石却在公布通缉令之前,勾掉了陶希圣的名字。
其实,这仅仅是蒋认为陶希圣有才有思想,只是因为跟错了人而误入歧途,愿意给他留一个机会而已,却令日本军部及汪精卫一伙大为猜疑。
▲图为汪精卫与蒋介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