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5日星期三

吴戈:湄公河的濁流

即使我們對現實中的湄公河中國船員遇害案的調查和審判,沒有任何事實層面的懷疑,也只能完全基於對中國公安司法機構的絕對信任。
這個假期很奇怪,大陸院線可看的電影很少,由於其他兩部太爛,一部名為《湄公河行動》的片子受到追捧。由於依據的真實故事已過去5年,該片一開始未能憑題材造勢,被追捧主要是因為看過的人,對其殺人等大尺度暴力場景甚為滿足。盡管有人批評該片「除案件框架大致符合現實,整個辦案過程更多是導演天馬行空,充滿了『碟中諜』式的個人英雄主義」,大陸社會的議論主題已然變成這部警匪片拍得好不好看,而少有人在意「湄公河行動本來是我國政治、軍事、外交多管齊下的一次極為成功的案例」。

既然如此成功,為何不採取紀實風格,讓事實本身的力量打動人呢?原因很簡單,中國海外利益保護,特別是保護中國公民生命安全,是一個遠不夠威風和強悍的領域,離愛國人群「雖遠必誅」的高潮閾值相去甚遠。2011年13名中國船員被殺的「湄公河慘案」發生當時,已經民族主義情緒強烈的國內,就全然不顧中國政府在東南亞保持低調的需要,首先出現了對政府應對力度的不滿,而待中國警方幾年後將兇手歸案伏法時,也已過了收穫最大民間讚許的時機。

然而,「有關部門」對這種民間強硬飢渴及其滿足後帶來的擁戴,也日益體會深刻。正好近年眼紅大陸錢袋的香港導演,順手就能帶來國際級的血腥和暴力美學。於是,據說得益於XX部的欽點,創作團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尺度,現實中那次武器都不讓帶的出境聯合辦案,活生生地拍成了蘭博式的孤膽英雄海外血戰。飆車、叢林搏殺都是小兒科,中國警察用割靜脈和直升機吊掛對毒販逼供等情節,讓近年只能鍵盤嗜血的大陸愛國青年大呼過癮。

當然,外國影視作品中,反映其本國現政府和軍方、警方的暴力、殘酷、違法甚至黑幕的鏡頭遠甚於此。《湄》片及其擁躉也以為同時渲染了毒販殘殺無辜、使用兒童人彈等殘暴,警察的任何暴力就都取得了「以暴制暴」的正義性。可是區別在於,純虛構或者歷史題材還好,基於現實背景,特別是明確暗示現政府和真實案例的西方警匪片,對軍警違法使用暴力最終必須是負面評價,否則將有違社會基本道義。也就是說,即使個人可以以暴制暴,唯獨公職人員在公務活動中不能,這種警惕無關包庇罪犯,而是事關民權。

而《湄》片恰好明示歌頌的是中國緝毒警,男主角和不少觀眾都為這些警察為保衞公眾安全所做的犧牲表示敬意,更有人直稱其為「真正的主旋律電影」。殊不知,這無異於暗示中國警方的官方道德觀,遠落後於人類文明基本準則。

更可笑的是,在真實世界,中國緝毒警所經歷的,的確很血腥,但在真實的湄公河慘案中,中國警方所依賴的,其實完全是循規蹈矩的國際合作機制,所有境外武力行動完全依靠當地軍警。

更加說明問題的是,近日荷蘭公佈了獨立的國際調查機構,對俄羅斯派出防空導彈幫助烏克蘭東部分離武裝,擊落馬航MH17客機的調查報告。俄方此舉是嚴重的國際罪行,荷蘭國民遭受慘痛生命損失,但在俄方百般狡辯之下,調查報告對任何一個環節,都絕不加以情緒化的指責,而是拿出詳盡證據,排除一切歧義,構成嚴密的證據鏈,顯示了當今刑事勘驗、司法鑑定和網絡訊息調查的國際最高水準,更彰顯了嚴格忠於事實真相,以公開透明取信於公眾的法治精神。

相比之下,即使我們對現實中的湄公河中國船員遇害案的調查和審判,沒有任何事實層面的懷疑,也只能完全基於對中國公安司法機構的絕對信任,因為整個調查過程只有中國警方單方面的披露,沒有任何獨立調查機構或具有國際公信力的媒體(新華社當然不算)的佐證,更談不上公佈任何完整的證據鏈。

同樣是受害者,形勢同樣複雜,同樣要保護線人,西方卻認為要如此費勁才能證明罪行,而同樣自稱「法治社會」的中國卻已然在司法和輿論兩大關鍵領域,都已忘記了什麼才叫公信力、什麼叫公開透明,以及怎樣才算證明了罪行,怎樣才能有基本的公正。

可笑的是,中國司法的不公正又無處不在,每當身為受害者或兔死狐悲時,中國公眾還有不少人能夠清醒地警惕權力的濫用,但只要無關自身,又涉及愛國和更弱小國家,他們就突然倒退到全然忘記這是一個遠未得到充分披露的真實事件,而沉迷於對這個事件意淫式地自吹自擂。有觀眾一面坦承《湄》片「有些地方過於戲劇性,比如以一敵百」,認為「反而失去了真實的魅力」,可見在這些中國公眾眼裏的「真實」,只要不把牛皮吹破天即可,現實中的真相到一部意淫電影中去追求,對他們再正常不過。

說到現實,眼看該片漸火,中國警方中也有人忍不住趁機介紹起後續的功勞,比如中老緬泰四國湄公河聯合執法取得的重大成果。可惜,這種真實實在缺乏「爆款潛質」,根本沒有人感興趣了。其實,關於中國在東南亞的利益與作為,被囫圇吞棗、借題發揮,對事實卻不求甚解的恐怕遠不止一件船員被害案。
——东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