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8日星期五

【書摘】《正義之戰:中日戰爭激發中國新民族主義》

2023 年 12 月 7 日


開羅症候群:二戰與中國當代的國際關係

中國拿二戰在國際關係上參照比附,也不是什麼新奇的發展。中國本來就常把某段時期的歷史事件歸為「國恥」,用來強調自己在近世備受欺侮,所以完全有權捍衛自身的地位。另外在近幾年,像是明代鄭和航向東南亞,以及東非等地的歷史,也重新引起人們的興趣,被拿來和新的擴張政策相比擬。

中國在國際關係上利用二戰的歷史,一直都有很明確的目的。比如在二○一三年重啟一九四三年開羅會議以來的釣魚臺/尖閣諸島問題,就是為了解決和日本之間未竟的領土爭議。二○一五年九月的天安門廣場閱兵,一部分是為了提醒全球社會,強調中國參與反法西斯同盟的貢獻,另一部分則是要展示中國有能力開展新友誼、可以承擔對世界的責任。另外,中國也一直堅持對日本的戰爭罪行依法索取賠償,還有聲明對南海的主權,哪怕後者的依據是國民黨在一九四五年勝利後,為了在亞洲確立地位所提出的主張。

中國想要主張的是,它能在亞洲有今天的地位,有部分是因為它參與了世界大戰,催生出主宰亞洲至今的秩序。它希望自己在亞洲所行使的經濟和軍事權力,能夠和這些主張背後模糊的道德立場結合在一起。接著,讓我們看看中國近年來參與國際秩序,具體上是怎麼和二戰歷史扯上關係的。

開羅會議的第二春

二○一四年一月八日,英國電視節目《新聞之夜》(Newsnight)主持人派克斯曼(Jeremy Paxman)在節目上邀請了中日兩國的駐英大使,一同討論西方媒體甚少關注的釣魚臺群島/尖閣諸島主權爭議。在節目中,中國大使劉曉明表示,這個爭議的源頭正是出在一九四三年的開羅會議。派克斯曼通常被視做英國廣播公司最博學多聞的採訪員,卻也承認他對開羅會議的理解不多。

但派克斯曼不是唯一感到困惑的人。二○一三年十一月是開羅會議的七十週年,不過西方世界幾乎沒人注意此事;但在中國和臺灣,這件事卻獲得極大的關注。一九四三年的開羅會議,是中國在二戰中唯一被英美視為盟友平等看待的會議(蘇聯對日本保持中立,因此沒有出席)。數十年來,這場會議只會在中國的歷史文件中草草帶過,畢竟當時代表中國的領導人是蔣介石,不是毛澤東。但隨著蔣介石這段歷史得到容忍,中國也就有機會可以拿開羅會議來證明,自己在上個世紀對人類文明最重要的時刻裡,是站在同盟國這一邊。維琪政府的記憶影響了法國的戰後歲月,還讓史學家胡梭寫出《維琪症候群》,開羅會議同樣讓中國的外交決策者念念不忘,我想這或許也可以叫做「開羅症候群」。

在二戰期間的高層會議裡,開羅會議的影響談不上非常深遠。會中有些議題也從未徹底解決:比方說同盟國讓海軍在東南亞發動作戰以收復緬甸的計畫,在會後大約一個月就取消了。

但蔣介石和羅斯福、邱吉爾平起平坐,卻有非常強烈的象徵意義。此外,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一日在會後所發布的公報,也確定了一旦歐戰結束,同盟國就會終結日本帝國在亞洲的野心,再無任何模糊之處。

讓中國外交決策者大感興趣的,正是這份公報。中國人從《開羅宣言》讀出來的「深意」,很大一部分取決於他們心中解決亞太領土爭議的方式。根據《開羅宣言》,同盟國的立場是:

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從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

宣言還提到:「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逐出境。」

由於冷戰期間中美關係不睦,瓦解日本帝國幾乎是完全按照美國的指示進行。《舊金山和約》和《中日和約》(Treaty of Taipei)分別在一九五一年和一九五二年簽訂,正式結束了亞洲戰事;但兩份和約不只排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更阻斷了進一步的戰後協議發展,因為此刻的日本成了美國的冷戰盟友,而中國變成了敵人。

釣魚臺/尖閣諸島的爭議也沉睡了數十年,直到二○一○年代初才被喚醒,讓東海上的這八座無人小島布滿了緊張的氣氛。部分問題出在這些島嶼的近海可能蘊有礦產,但最主要的還是主權上的象徵意義。中國對於島嶼所有權的解讀,正顯示出二戰的遺緒有著非常靈活的用途。《開羅宣言》的第一部分並未直接提到釣魚臺,而日本是在一八九五年的甲午戰爭中取得釣魚臺,所以不適用「自從一九一四年」這段話。不過在二○一三年,開羅會議七十週年之際,中國的新聞媒體卻大肆報導說這段話讓中國能根據國際法領有釣魚臺/尖閣諸島。《環球時報》的一篇文章解釋了背後的理路:

在《開羅宣言》發布七十週年的前夕,國內外學者都呼籲國際社會共同維護現有的國際秩序。該宣言規定,所有日本由中國竊得的領土,都必須回歸中國。

專家認為,英、中、美於一九四三年發表的《開羅宣言》,對於二戰後國際秩序的重建,有著極大意義。

中國駐埃及大使也強調了宣言發布紀念日的意義。

中國大使宋愛國於週六表示,《開羅宣言》是中日之間解決釣魚臺問題的法律基礎……

中國通訊社引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理的話:「《開羅宣言》與二戰時期的其他文件一起,提供了中國對臺灣及其附屬島嶼行使主權的法理依據,也奠定了戰後的國際格局。」

共產黨機關報《人民日報》則在週日表示,日本正嘗試否認歷史事實和《開羅宣言》所蘊含的精神,同時有意破壞國際秩序。

這些中國官方消息來源,簡直是拿歷史變了一手漂亮的戲法,暗示中共政府可以徑直利用蔣介石在一九四三年《開羅宣言》中留下的遺產,兌現一九四五年《波茨坦宣言》裡說的:「《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之其他小島之內。」

更複雜的是,臺灣的馬英九政府(二○○八—二○一六)也支持這些島嶼應歸於「中國」的主權之下。由於《開羅宣言》說的是釣魚臺群島等土地應歸還於「中華民國」,而蔣介石政權的正當繼承者,到底是臺北還是北京,又成了另外一個亂源。

不過二○一五年由溫德光和胡明剛執導的中國電影《開羅宣言》中,對開羅會議的處理更是滑稽(問題也沒那麼嚴重)。這部戰爭英雄史詩片的海報上,除了羅斯福和邱吉爾,竟然還出現了史達林和毛澤東,引起中國網路上各方影評人的無情嘲笑。畢竟後面這兩個人都沒有出席開羅會議,而真正出席的蔣介石卻不見於電影宣傳之中。為了配合當代需求,海報作者直接把歷史結局改成了符合中共歷史修正論的版本,強調開羅會議對領土主權的重要性。於是中國網友做了各種不同的惡搞版本,讓歐巴馬、海珊(Saddam Hussein)甚至《魔戒》人物咕嚕(Gollum)都出席這場會議。

電影本身倒不像海報畫得那麼偏頗,蔣介石等國民黨人物都有出場,邱吉爾講話的美國口音也很迷人,不過很多方面確實都符合目前的政治主旋律。像是在某一場戲中,飾演羅斯福的演員就宣布:「戰爭改變了中國,中國的戰爭改變了世界。中國已經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一九四三年的中國很難稱得上是「負責任的大國」,不過這已經成了二○○○年代「和平崛起」的主流論述。

作者現任牛津大學現代中國歷史與政治教授、牛津大學中國中心主任、聖十字學院院士,哈佛甘迺迪學院ST Lee美亞關係講座教授。著有多本研究近代中國的專書,包括《被遺忘的盟友》、得獎作品《痛苦的革命》(A Bitter Revolution)。文章亦散見《外交事務》、《哈佛商業評論》、《金融時報》、《衛報》、《印度時報》及《經濟學人》等重要刊物。


書名《正義之戰:中日戰爭激發中國新民族主義》
作者:芮納.米德(Rana Mitter)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時間:2023年10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