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0日星期四

杜耀明:宣傳喉舌回力鏢 傷人終於傷自己

20220210

中共在港黨媒連日發文,進行所謂批判香港研究資助機構,並抽出支持民主運動的個別本地學者,隨意痛罵一番,言詞狠辣,不過細看內容卻是貽笑大方,弄巧反拙,中傷他人最後變成中傷自己。

《大公報》周三(2月9日)A3版頭條新聞第一句仿如破口大罵:「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屬下的研(究)資(助)局審批撥款「無王管」,甚至淪為『港獨』與反華學者的提款機,這與評審標準及評審員有關。有前研資局評審委員踢爆,原有的評審準則是要求切合香港裨(利)益及具學術水平,但近年變了,被搞政治對抗的學者『玩晒』,淪為小圈子評選。」

簡單講,研資會「無王管」,是由於評審委員會由「亂港學棍」進行所謂操縱,不按學術標準審批項目,申請人也不符學術水平,研資局結果成為他們予取如攜的提款機。

但究竟如何操縱呢?文章指出,研資局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學科小組屬下的「優配研究金及其他個人研究資助計劃」評審小組,便是「被搞政治對抗者玩晒」的組織。文章只點名曾任「唐英傑案」辯方專家證人的港大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李詠怡,正是這個問題組織的成員。但該組由二十八名知名學者組成,海外的、本地的也有,若李教授一人可以「玩晒」,究竟如何玩法?若暗示小組內有過半數,即起碼還有十三位學者是所謂「反中」學者,有組織串謀向「反中亂港」學者濫發研究撥款,卻不見報道有何證據,是否生安白做?

其次,該報的質疑也是無事生非。文章其實有解釋審批項目的程序,是先由評審小組正副主席按申請計劃所屬的學術領域,交給小組內相關學科的委員,再由他們交給十位海外和本港學者審批及評分,然後由整個委員會決定撥款。如此分工協作,集體決定,有何漏洞可言,可以讓個別委員「玩晒」?

文章沒有具體事例,唯一根據是一名前委員所說「評審亦有主觀成分」,便可指名道姓,指控有人操控機構,徇私撥款。指控異常嚴重,對被點名者、對研資局(尤其是對「愛國愛港」丶身兼全國人大代表的主席黃玉山教授)是否公道?明知所得資料不足支持如此的嚴重指控,這篇所謂報道與蓄意誣蔑有何差別?是哪門子的新聞學?

再者,李詠怡教授獲委出任上述小組成員,是認定她的學術成就,與其政治取向無關。《大公報》卻剛巧相反,拿她的政治取向和參與大放厥詞,只反映批評者的狹隘。

該報指她跟「民主發展網絡」的人員「來往甚密」,難道學者交朋結友也須先向當局請示及核准?她又被指夥拍公民黨骨幹參加高等教育界選舉委員會成員的選舉,當選後,更提名所謂「反中亂港」分子選特首。如是者,豈非說,跟誰合作參選、提名誰人出選,只能跟從中央喜好,即使候選人被多數港人唾棄也要接受?再如她參與聯署要求特首不兼任大學校監,又與多名學者倡議普選行政長官的方案,難道言論自由只限於順從權貴的陳腔濫調?道出多數人的訴求,為何反而被指偏激?

通觀全文,報道擺明反對李教授出任審核成員,原因看來還有另一個「政治錯誤」,就是她當了「唐英傑案」的辯方專家證人,但文章始終卻沒提過任何學術理由。文章唯一提及她的學術著作,是指她一篇文章—「統戰、侍從主義與間接統治:中聯辦在港角色的理論探討」—是反中立場鮮明,抹黑中央,引起社會不滿云云。其實學術文章讀者有限,出版後也沒有中文譯本,如何引發社會不滿,未免是信口開河。更重要是,該論文經同行學者審閱通過才能在學術期刊發表,不管甚麼觀點,也代表有其學術價值,不是幾句立場先行的政治詛咒可以抹煞。

內行人都知道,李教授發表該論文的學刊—《當代中國學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是學術界重視的刊物,投稿的成功率(acceptance rate)只有25%,而出版前更須經過兩三位評審人評閲及通過,大部分作者都要按照評語修訂才能發表,過程嚴謹認真。同時,該學刊按照被引用頻率計出的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達到3.748,比起中國研究翹楚刊物《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的3.154,還稍勝一籌。《大公報》儘管可以政治抹黑,李詠怡教授研究論著的學術價值如何,自有公論。

黨媒姓黨,充當宣傳喉舌,是其生存的唯一意義,但批評若不符事實,有乖常理,最後傷害的恐怕是自己的信譽。當然,這樣也許不礙其生存下去,但還有何意義,不說也罷。


——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