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星期日

乐尚嘉:铁水流与难流

作者:乐尚嘉


《铁水流 战时中共革命系统的运作 1937-1945》不是讲述抗战的专著,而是叙述、分析中共濒临灭亡的弱小的政治军事力量怎么在抗战八年里壮大。

本书是202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且作者黄道炫曾经写过一些很棒的著作,如,《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和《蒋介石:一个力行者的思想资源》。于是,我想当然的认为本书一定也很精彩。读下来遗憾的认为,一般。
 
侵华日军的残暴与稳定

当然,也有精彩部分。摘录如下。

"历史学的逻辑常常未必就是历史的逻辑,政策改变很多时候只是时也、势也,不一定就是经验的升华。"(第xii页)

"中共是极具能动性的政党,这是共产主义政党的共性,革命从南到北,在不同的时段、不同地区,不同地理、社会、人文、经济环境下展开,循著的却是基本相同的路径。在中共革命中,人们通常看到的是革命改变现实,而不是革命被现实捆绑,血缘、学缘、地缘乃至社会、经济、地理这些因素,常常被革命的能动性抛在后面。改造而不是适应世界,是共产主义革命的重要法则。"(第ix页)
自列宁建布尔什维克党之后,一切极权主义政党只是为了夺权、保权,在自己的权力稳固时才会考虑实施实行自己的政纲原则。

"日军在相持阶段到来后尽力改变初期的掠夺者形象,以平和面目示人,'不再烧杀奸淫,对农民深为慈祥,对游击队则取严酷手段'。日军和民众的关系的确呈现复杂的状态,日军泽昌利的日记记有,当他离开宿营地时,'当地的中国小女孩已经和我很熟了,很可爱,我给了他一点点心'。中共方面的报告更提到:'榆次儿童很多都能说漂亮的日语。'语言背后体现的常常是观念和权力,日本人用恩威兼施的方式,实现了语言权力在儿童身上的覆盖。

即便在中共擅长的宣传战上,日军也不让中共独擅胜场。胶东敌'蚕食'大泽山时,'苗店一带由于我过去劳役过重,人民不满,部队在反顽战役时,所借器材亦未归还,军队有打地方党员的。有打狗队,越墙入士绅家中,强迫实行合理负担,结果敌人即大肆宣传'不能老刮北风,该刮南风了',民众也说:'换换口味也好'。共产国际会议上甚至有人提到,日军散发传单,宣传'如果游击队中有谁自愿放下武器,那就不再追究他的抗日活动,还会发给他从事和平劳动的补助或给他安排工作','一些场合还真出现过游击队投降的情况'。"(第392-393页)

这是完全可能的。正像我在十几年前写的一篇稿子《反思名古屋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中阐述过的,一方面侵略军一旦稳定占领一些地区后,他也要稳定秩序不再一味烧杀掳掠;另一方面当时中国并没有完全进入现代社会,没有现代民族主义,农民的抵抗只是对付眼前敌人的残暴,一旦侵略者缓和,抵抗便会减弱,犹如历史上蒙古和满清对中国的侵略。
 
思想改造的几个要素

众所周知,是抗日战争救了中共。从抗日前夕濒临灭亡到抗日胜利时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一旦有外力予以足够的武器装备,它便能以三年时间夺得整个江山。这主要靠的是客观形势,然而战时中共主观上也创造了自己的力量,才能够在机会来临时获得机会抓住机会。

本书作者认为,中共主要依赖了干部养成途径,其中尤其重要的是整风运动;建立政策和贯彻系统;生存和和抵抗办法:作者提出了中共在其敌后根据地与敌弱平衡的理论。所谓弱平衡,用毛泽东更直白清晰的语言就是,一分抗日,二分应付,七分发展。

中共之所以能在抗战胜利后成为一支极其强大的政治力量,关键在于有了数十万上百万的小知识分子的干部队伍。俗话说:竖起招兵旗,不怕没有吃粮人。中国从来不缺壮丁农民士兵。当然中共十数年的武装斗争,还是会有极少数的农民士兵成为主要由小知识分子组成的基干中层干部。

抗战前,中共并不合法,正常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并不认同中共,知识分子同样如此。因此中共除了顶层领导中知识分子略多,下面知识分子不多。这也是抗战前中共苏维埃运动几近彻底失败的原因之一。

所以,本书列举了中共八年里做的林林总总,我以为最重要的是打造一支庞大的干部队伍,而打造一支中共领导能够使臂使指的干部队伍,就是书中说的"干部养成的途径"和"整风运动的心灵史"。

人都有本性,知性之人或知识分子更重个人思想自由,怎么把一个政党的骨干完全统一于领导意志,象一部机器那样有力,殊不容易。

本书举了许多实例,尤其整风运动。

"康德说,'知性在模糊不清的情况下起作用最大……模糊观念要比明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知性的一切活动都能在模糊中发生。'指的应该就是这样的现象。战时中共干部大部分具有一定知识水准,但又不是很高,对这些受体而言,观念的转换不一定需要条分缕析的解析,打动人心的几句话或者几个概念,很可能就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第29页)

这另一层意思就是,初入门者热情高。

这样的"思想改造"对于共产党来说是一直进行着的,但大规模的进行是在抗战时开始的。第二次大规模进行则是在中共已经执政的1964年开始直到毛泽东死亡,其改造的对象范围推广到治下全民,虽然其中主要仍是学生小知识分子——知青。

第一次改造是基本成功的,第二次我们亲历,完全失败。
本书谈了不少中共在战时之所以成功的措施,以及实施这些措施的难度。我想以更直截了当的话语来归纳中共战时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在规训干部方面,怎么把几十万上百万的小知识分子、也就是把中共的基干训练成党的领导人驾驭自如的党组织的骨干。

一,马列主义的强大逻辑很容易征服那些小知识分子。三四十年代,那一套意识形态貌似在实践中还没破产,中国的大知识分子胡适等人甚至也认为,中国将来在经济上须实行社会主义,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含有浓厚社会主义成分,只是那时的国民党政府实施的并不好。所以,遑论那些本来就倾向共产党的小知识分子,岂能不服膺那一套意识形态,发自内心的甘愿做党的(其实是党领导人)驯服工具、螺丝钉?

二,那时许多小知识分子是本着抗日也是本着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目的,投奔共产党的。可到了中共根据地,发现那里并不见得有自由民主平等。中共领导对之的思想改造,一方面服膺马列主义思想而克服"自由民主平等"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中共组织纪律严酷的禁锢着他们的自由民主平等的言行。严酷的纪律,包括从思想斗争批判到组织处理,从警告、开除党籍直至处决。于是,他们摒弃自由民主平等思想而自觉且坚决的执行马列主义思想革命。

三,那些小知识分子参加中共革命运动之前,在上海等大城市当住亭子间的左倾小文人,生活并不容易,甚至常常吃了上顿赶紧要找下顿。

到了中共根据地,这些小知识分子基本上都是干部,"吃中灶警卫员盒子炮",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出路,简直是一种完全符合自己理想最好的个人出路!

四十余年前,我已读了不少书,并且耐心听了不少劫后余生的基本上是知识分子出身的老干部老革命对我个别漫谈式的回忆。我想了许久,得出上述三条,并在私下与一些所谓"两头真"的老革命说。其中有两个人很认真的想了之后告诉我,你是对的。其余也没有反对。当然,我讲的没有那么直白,不能够当面否定那些可敬的长辈们的一生啊。

四十余年后的今天,根据世界共运史,我想再补充一条,那就是共产组织在规训、改造小知识分子的同时,其本身也在不断取得成就,不断扩大权力。否则对那些小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便会失败。

中共在1964年开始的第二次大规模思想改造小知识分子=知识青年,那些知识青年非但没有得到老一辈的第三条,而且中共没有成就日渐衰败,所以这样的思想改造必然失败。到七十年代初,这批被改造的小知识分子不但没有被改造,反而滋生出许多反叛的思想来了。

                                  2025.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