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國民黨在台北召開遷台後第一次黨代表大會(該黨七全大會),蔣中正在政治報告中提到:「我下野時還有一個重要考慮……就算是整個大陸被共產黨拿去了,只要保著台灣,我就可以用來恢復大陸。因此我就不顧一切,毅然決然的下野。」
為了確實掌控台灣,蔣中正1948年年底任命心腹陳誠為台灣省主席,為一年後撤守台灣作好準備。1949年初陳誠才剛接手台灣省政不過幾天,1月11日蔣中正迫不及待給陳誠拍了一封電報,指示未來施政方針,其中第三點:「收攬人心,安定地方,以消弭二二八事變之裂痕」。
早知道有一天必須流亡台灣,仰賴這塊土地保住自己身家性命,1947年又何必答應陳儀請求,增派超過一個步兵師的軍力,鎮壓台灣?
這就是蔣中正這個人的真實人設,一輩子專斷跋扈、缺乏遠見、識人不明、好諂忌譏,不見棺材不掉淚。要不是靠著屢屢化險為夷的好運,他的下場,恐怕只能流亡海外、客死他鄉;或者是1949年帶著兒子蔣經國一起跳太平洋。
續命台灣卻又虧欠台灣
近幾個月來台灣民間團體發起罷免不適任立委行動,同時製作各種文宣,以爭取選民認同。蔣中正的肖像被當作反共剿共的精神象徵。這一宣傳手法固然旨在爭取傳統深藍選民的認同,但同時也說明一個現象,即台灣人對於蔣中正的正面印象,恐怕只剩下堅決反共一項。
相對的,蔣中正的負面歷史形象,俯拾皆是。蔣中正是台灣歷史上白色恐怖的最重要決策者,身為二二八事件元凶更是人盡皆知。套用近年流行的政治語言,台灣人民對於蔣中正的仇恨值,沒有其他歷史人物可以望其項背。如果真要細數蔣中正對於台灣人民的虧欠,還可以再加上濫用總統職權,無限期連任,紊亂憲政體制;外交決策錯誤,失去聯合國席位,斷送台灣在國際間生存權利;將國家名器當成一己之私、一家之私,傳子不傳賢。
此外,黨化教育、黨化軍隊、以黨領政、愚民政策,以及將自己生日訂為國定假日等匪夷所思之個人崇拜行為,蔣中正身為台灣歷史上絕無僅有之獨裁者,早就應該接受歷史的公正審判。然而病逝50年後的今天,台灣人對於蔣中正的集體記憶,還停留在一知半解與高度兩極化之中。
蔣中正死後不久,在長子蔣經國主導下,台北市蛋黃區出現一座偌大的紀念堂,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緬懷獨裁者的公共建築。50年過去了,台灣人是不是應該認真反省一下,中正紀念堂的存廢問題?
台灣史無前例的獨裁者
仔細研究蔣中正的政治崛起之路,他利用二十世紀初期中國混亂的政治情勢,憑藉個人野心及手腕,逐步鞏固了軍事強人地位。關鍵轉折發生在1925至1927年間,蔣中正抓準時機,與長江以南新崛起的軍事勢力桂系、粵軍、湘軍等結盟,打倒了原本由北方軍人所控制的北洋政府,成功在南京、上海建構以他為中心的軍事政權。此後二十年間,蔣中正逐步登上權力高峰,成為國民黨內地位最高的掌權者,距離百分百的個人獨裁僅一步之遙。然而1949年他的個人事業瞬間跌落谷底,原因在於遭中國共產黨全面擊敗,手中兵力所剩無幾,要不是1945年靠美國撐腰取得戰後接收台灣的權力,他和他的家人,恐怕連葬身之地都沒有。
即使如此,終其一生,絲毫看不出來蔣中正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感激之情。由於在中國失敗的巨大驚嚇,1949年起他以鐵腕及軍警特務統治台灣,根據促轉會的調查統計,白色恐怖受難者至少在二萬人以上,其中不少被判死刑者,係由他親手批示,或由他擅自改判。原因並不在於他具備司法專業,而係出於個人內心對於意見不同者的仇恨。
此外,他為維繫自己權力,一方面強力箝制輿論、限制言論自由,長期以莫須有罪名迫害批評者;另方面,他又在全台鋪設龐大而綿密的國民黨基層組織,不論各級政府機關、軍隊、學校、縣市鄉鎮,都有國民黨的黨部,這是蔣中正貫徹以黨領政及個人獨裁最重要的法寶,也是他對社會及人民進行監控的主要工具。
1960年蔣中正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已整整12年,按照憲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理應不得再次參選。然而戀棧權位的蔣中正,不惜以修改《臨時條款》的手段,繼續連任總統,至死方休。他後半生所壟斷的總統職位,為他的威權統治提供了行政體系上的保障,加上蔣中正安排由長子蔣經國接班整套統治機器,父子兩人聯手以威權手段統治台灣近40年。論政治人物對台灣的傷害,四百年來誰有資格與蔣中正比肩看齊?
沒穿衣服的國王
蔣中正死後不曾遭到檢討清算,最主要原因是接班人依舊姓蔣,而執政的仍然是國民黨。蔣經國不僅幫他爸爸蓋了一座占地25公頃的紀念堂,同時還由教育部明令公布了一首紀念歌,部分歌詞如下:「你是人類的救星,你是世界的偉人……你是自由的燈塔,你是民主的長城……」。
如此荒誕可笑的歌詞,在蔣中正死後50年的今天,除非對台灣歷史一無所知,否則乍聽之下只會啞然失笑。將一位野心家、獨裁者吹捧為人類救星與自由燈塔,當年作詞者名喚張齡,曾任職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侍從室,原本就是蔣中正的小祕書出身。蔣氏父子身邊永遠不乏趨炎附勢之輩,連主子死後都有辦法寫出這麼噁心肉麻而且缺乏常識的歌詞。蔣中正生前依靠權勢推行愚民教育,其內容與程度之低劣,由此可見一斑。接受這種愚民教育長大的好幾個世代台灣人,究竟瞭不瞭解,靠這種歌功頌德文字所包裝的蔣中正,其實只是一位沒穿衣服的國王?
遲來的歷史審判
蔣中正所身處的二十世紀前中葉,是個出產獨裁者的時代,包括希特勒、史達林、毛澤東、墨索里尼、佛朗哥等。除了毛澤東與蔣中正,其他幾位基本上都已經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就此而言,是否可以說明中國文化與泛華人社會對於歷史真相欠缺起碼的判斷能力與反省決心?
本文一開始就強調,蔣中正這個人一輩子專斷跋扈、缺乏遠見、識人不明、好聽讒言。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個心胸狹隘、自以為是、容不得他人批評卻又手握大權的決策者,由此產生的結果便是滿朝文武多是唯唯諾諾之輩,統治台灣25年間,基本上大事無成,頂多維持一個小朝廷局面,必須等他兒子擔任行政院長,方纔大刀闊斧以全國之力投入經濟建設。
雖說蔣經國執政期間,政治環境依舊肅殺,言路杜絕,然而逐步起飛的經濟建設,培養了廣大的中產階級,成為日後推動台灣民主化與自由化的主力。1975年之後的台灣,不僅在經濟上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政治上有識之士亦逐漸覓得集結空間,為1990年代台灣趕上全球第三波民主化,作出準備。
所有這些台灣歷史的正向發展,盡皆發生在蔣中正死後。可以篤定的說,如果1975年蔣中正不死,台灣民主開放的進程,勢必遭到阻滯。很難設想1977年中壢事件與1979年美麗島事件發生時,如果蔣中正仍身為總統,會如何鐵腕鎮壓?難保不出現腥風血雨的場景。
1975年蔣中正死的適逢其時。半個世紀後的2025年,台灣人是否準備好,將這位獨裁者送上歷史的審判庭?透過這遲來的審判,台灣人民才有機會仔細檢視蔣中正對台灣所犯下的罪行、該負的責任,以及迄今仍未清算的債務。
作者為政治大學台史所教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