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星期一

張茵惠: 國防外交國防安全國際政治社會 連蓋章都不會的龍應台為何這麼愛當《紐約時報》的棋子?

2025 年 4 月 7 日 


最近台灣前任文化部長龍應台再度投書《紐約時報》,內容繼續其既定立場,將台灣的備戰自保抹黑為挑釁求戰,並稱台灣人無意自我防衛。很多人很焦慮,認為這會引起閱讀《紐約時報》的外國讀者對台灣有錯誤印象。其中,也有人要求台灣官員也要投書,甚至把官員投書被刊登當成一種「對外生產敘事」的能力指標。

考量到《紐約時報》的國際影響力,加以龍應台以「台灣知識分子」自居發表立場性極強的言論,確實可能影響到那些台灣議題理解有限的外國讀者,從這方面來說,龍應台的文章引發焦慮可以理解。她的文章延續一貫立場,將民主台灣的防衛行動描述為「挑釁」或「不理性」,假設中國是可以「對話」說服的政權,並且引用無公信力的小型網路投票否定台灣人自我防衛的信念,非常不負責任。

此外,儘管龍應台在台灣影響力不如以往,「連投票都會錯蓋成私章」、「開分身帳號自我標榜」、「販賣第一世界育兒經驗假國際觀」已經被唾棄,但在國際媒體上似乎仍享有「自由知識分子」的形象包裝,恐會誤導不了解台灣的外國人,以為她的聲音等同於「台灣社會的反戰聲浪」。

不過,在這波反駁龍應台的聲浪中,很少有人討論《紐約時報》的角色為何,似乎直接假設這是一個透明中立的新聞媒體,但事實顯非如此。

2023年4月19日,《紐約時報》也曾登出龍應台除了販賣廉價「反戰敘事」之外毫無內容可言的投書〈北京未開一槍,已給台灣帶來傷痕〉(In Taiwan, Friends Are Starting to Turn Against Each Other)。像是這種抒情左統氣味的文章不太可能出現在《華盛頓郵報》、不可能出現在《大西洋月刊》、更不可能出現在真正政治相關菁英閱讀的《Politico》與《Foreign Affairs》。在包含NPR、Axios在內的眾多所謂「自由派菁英媒體」中,《紐時》踩著一個特殊的戰略角度,導致他們把龍應台這種人當「好用的資源」。

《紐約時報》為什麼「需要」龍應台?

若根據《紐約時報》自稱的發行量,以及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萊特曼學院(Reuters Institute)的媒體影響力相關調查來看,《紐時》確實是美國目前影響力最高的平面媒體之一,它的讀者據稱「碩士以上比例極高」,職業分布包含政策圈、學界、媒體人,社經地位為「中產至中上」,政治立場為偏「民主黨自由派」,年齡為「25–55歲」,居住地點為都會核心區,包含紐約、舊金山、華盛頓DC等。

根據《世界日報》等統媒指稱,龍應台近期的文章乃是「由《紐約時報》邀稿」。邀稿本身當然展現了人脈火力,顯見年過七旬德文依然沒學好變不出新把戲的龍應台仍有一些美國傳統媒體的人脈。「邀稿」是一個雙向過程,作者有需要媒體提供的東西,媒體也有需要作者提供的東西。若以台灣那些「反戰學者」、「挺亞亞76人」的標準,龍應台就是在當《紐時》的打手、棋子而不自知──他們需要一個搞不清楚狀況的東亞抒情左膠打川普、美化中國,而你就是那個左膠棋子,高興什麼?

紐時》與自我感覺良好的文化相對主義

過去幾年,《紐時》在部分報導中採取了過度理解或合理化中共政策的立場,例如對中國數位監控系統、清零政策、甚至中共對外宣傳機器的報導,表現出一種「文化相對主義式的欣賞」。這與它自詡的「自由主義價值」立場是矛盾的。

不過如果考慮到這可能:一是《紐時》一貫以來裝模作樣的左派迷思,二是對近來川普與共和黨路線的本能性反彈,就沒那麼難理解。《紐時》跟很多外國歷史悠久的傳媒一樣,本來就有其特定政治立場,有政治立場本身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台灣人不去認識這些事實,而把「登上《紐時》」當成什麼偉大的KPI,這就是戰略上的誤判。

部分美國自由派媒體陣營至今仍未完全認清現實,脫離過去學院派與媒體菁英階層的「中國理解路線」,仍抱持某種不切實際的「後冷戰」幻想,認為經濟交流與文化理解能促進政治自由化。這種遲鈍就彷彿炸彈在旁邊已經爆炸,卻仍未回神。

尤其是拜登總統任內,現實上已完全轉向美中戰略對抗格局,尤其在科技圍堵(晶片、AI)、地緣結盟(AUKUS、日韓軍事合作)上非常堅定。但《紐約時報》、CNN、NPR 等媒體並未完全隨之調整敘事框架,這也使得拜登政府對中國的強硬政策,在理論上應該是支持他的主流媒體敘事中常顯得「不夠有激情」或「與其自由主義信仰不一致」。換句話說,這些腦筋轉不過來的自由派媒體也是導致川普重新上台的推手之一,只是他們不肯承認而已。

更有甚者,《紐時》對川普時期反中政策的本能性反彈已經接近膝反射,因為川普嚴厲對待中國,《紐時》及其他部分媒體就反射性地對其政策採批判態度,連帶對中國也變得較溫和,甚至出現「川普跟習近平都一樣糟」的集體幻覺。

龍應台的角色:左派風味「護台無用論」

此外,《紐時》與和他立場類似的部分媒體長期流露出一種天真可笑的態度,也就是左派對「非西方權力」的迷思,強烈批判「西方帝國主義」之餘,卻對中國這種新霸權勢力的壓迫輕輕放下,從而無法像《大西洋》那樣支持安愛波邦的見解,警惕中國威權威脅。《大西洋》雖然同屬美國知名自由派媒體,且同樣吸引高教育程度、高社經地位的讀者,但卻能融合自由派價值與戰略現實感,是美國近年最早警告「中國威權崛起」的媒體之一。

相較之下,《紐時》一直選擇讓龍應台這種要思想沒思想、要數據沒數據、要戰略沒戰略的抒情廢文佔據版面,就結果來說就是讓中國49移民後代苟延殘喘維持其植根於特定建制文化資本的象徵再生產,並且一人擅自代言台灣,從而讓美國內部「疑台論」或者「護台無用論」得以繼續生長。

美國的「護台無用論」早在川普還沒進入第二任期前就已經發酵,這其實是基於一個相當直觀的事實:台灣國防預算佔比始終不夠,國會與地方縣市首長組成疑似親中,但美國卻要花費很多人力物力布局印太聯防,因此有些人覺得我們佔美國便宜。

而事實上,我們現在選出藍白聯合過半的國會,還想要被當成一個主權國家尊重,既要疑美、又要美國協防,確實就是很無恥的在佔美國便宜沒錯。這也是川普之前拋出「繳保護費論」、上任後要求台積電更積極去美國設廠的原因。膚淺的看,你會以為這是美國在要脅台灣,但深入的看,這是共和黨政府在用他們的方式平息內部疑台論,以繼續推行既定的印太戰略框架。

《紐時》不可能沒意識到這個再明確不過的美國內部對台情緒矛盾,而他們處理這個議題的角度了無新意,請出他們自己覺得好棒棒的「批判觀點的東亞知識分子」,講一段似是而非的文章,反正有打到川普就好,像龍應台這類角色的外皮確實符合《紐時》對「外國異議者」的浪漫想像,而他們對亞洲民主轉型歷史的理解差不多也就到這樣而已。

建立更有韌性、多層次的敘事生態系

不只是台灣統媒在等著龍應台的文章「出口轉內銷」,美國的部分自由派人士也在等《紐時》餵他們最熟悉對味的「左派異議反戰餿水」,反正台灣有「一個」知識分子說川普跟賴清德「壞了跟中國和平談判的機會」,身為《紐時》讀者的我就相信了嘛!

各種研究都顯示,接收更多新聞資訊其實無法大幅改變人既有的政治立場,甚至只能強化既有的立場。我們也知道,台灣現在的國際處境問題不在於「有一個連投票章都不會蓋的龍應台寫了一篇爛文登在《紐約時報》上」,我們會有情緒、會想反駁,這很正常,但說穿了,如果發行量號稱第一的《紐約時報》真能如同魔術子彈一般神奇的一舉改變大多數美國人的立場,賀錦麗還會選崩嗎?川普還會回鍋嗎?

以《紐時》為首的部分自由派媒體,顯現出了對亞洲民主轉型的歷史敏感度不足,也並不理解台灣人對中國的恐懼並不是「冷戰遺緒」,而是現實威脅。當然,我認為台灣需要審慎面對國際輿論戰,但不該由現任的任何官員打頭陣,而是要建立一個更有韌性、多層次的敘事生態系。龍應台投書顯示的就是錯誤的「一人代表全體」示範,我們何以要複製這種模式?

建立敘事生態系,要讓具備國際能見度的台灣知識份子、記者、學者、藝文工作者、退役外交官、甚至海外台灣人主動投書或發聲,而我認為事實上台灣至少文學界近幾年已經非常努力在做這些事情了,我們需要的只是擴大規模與廣度,現在讀文章的大部分讀者都會活的比龍應台久,她的人脈這種事情真的是不用太擔心。此外,公民社會組織或智庫,也可以主動在國際場域提供替代性視角;官方角色則更適合在需要「定錨立場」的時候發揮作用,而不是反應性地逐一回應。

回到龍應台的廢文事件,真正關鍵的問題並不是中國49移民後代以及台灣反戰學者、亞亞啦啦隊這些人名單高度重疊而且持續浪費媒體版面,而是美國自由派精英圈至今仍有不少人於對地緣政治現實抱持膝反射排斥態度,他們難以承認的是:真的,即便川普再爛,美國還是個民主國家,與極權中國根本不能相提並論;有時候,堅定防衛民主制度,本身就是道德與務實的交叉點。

作者為SAVOIR|影樂書年代誌總編輯。對法蘭克福學派而言,大眾社會是一個負面的概念。他們相信,大眾(masse)如同字面所述,是無知、龐雜、聽不懂人話又好操控的集合體,稱不上有精神生活,就算有也是被事先決定的。大眾社會帶來了流行文化,大眾媒體如果顯得低俗又墮落,是基於服務大眾社會的目的,或者他們本身也就只是「烏合之眾」,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專業人士。然而,在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流行樂、體育狂熱、偶像崇拜、實況主、網路迷因之中,我們卻還是能找到世界運轉的規則,並洞見人性企求超越的微弱燭火──為了這個原因,我研究大眾文化,我寫作。

附:


龍應台投書《紐約時報》:台灣時間無多,兩岸和解才能保住台灣民主自由!留言回應:斑馬和獅子能和解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