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臉書
龍應台2025年4月2日在美國《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投書,題目是〈台灣維持和平與自由的唯一途徑是與中國和解〉。
先從命題解讀開始。通讀全篇,很容易發現其實她在命題上玩了一個把戲(trick),只要把她真正命意所在的「濳台詞」放在前台,文意就十足了。那「濳台詞」是什麼?「投降」而已。所以更動一點點,更合乎十足K 金而她「猶抱琵趴半遮面」不敢明示於人的通關密碼,就是〈台灣維持和平與自由的唯一途徑是投降中國〉。這個政治意見一點都不新鮮,從馬英九開始就是他/她們朝思暮想卻遭台灣民主一再打臉的親中路線。
龍應台文章一向的致命傷是鋼筋太少,煽情的裝飾不能掩蓋豆腐渣工程,一加檢驗,就像泰國摩天大樓轟然倒塌。她這篇文章實質可拿出來當證據的唯一事實陳述只有一句:「中國聲稱台灣是其領土,並誓言在必要時以武力奪取台灣」。這正是黨國不再之後,國民黨「餘孽」一貫拿「和中、親中」來恐嚇台灣獨立自主的法門。蓋子一經揭開,不過透顯國共與龍應台之流反民主論述下武器的不堪。
以偏概全的經驗法則 「尚未定論」作為「既已存在」
先舉一個龍應台文所引的「經驗法則」,她說:「我在1950年代的台灣長大,當時我們生活在戒嚴令下,一直擔心中國的入侵。」「經驗法則」是可以引述作為證明用的。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七十五年過去了,中國還只有用不變的恫嚇一招?為什麼永遠當只會吠叫的老狗?台灣不動如山,而且民主與文明與日俱進。
龍應台認為台灣對中國強硬的憑藉在於美國的支持,所以她的「假設」是川普會不會為了討好中國也做對烏克蘭一樣的事情呢?她打出這張尚未定論的牌來梭哈台灣,當成「既已存在」的「假定」大作文章。這個「假設」成不成立?等下再說。這裡只提「地緣政治」的重要性;點題一下而已,不能詳述。
龍應台謬誤類比 拿台灣之於美國比擬烏克蘭
簡單說,烏克蘭佔「北約」或「歐盟」戰略地位的重要位置,但不是美國的核心利益之所在;所以拿台灣之於美國比擬烏克蘭是患了邏輯的謬誤類比。
「第一島鍊」是美國五〇年後訂下的國際防線,話得從麥克阿瑟面對韓戰說起。以駐日盟軍司令身份在沒有告知國務院的情形下,麥帥翩然飛抵台灣。
1950年8月20日,麥帥在致美國退伍軍人協會年會的賀詞裡強調臺灣在西太平洋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形容臺灣就像是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
聯合公報「不可使用武力」 取消蔣介石「反攻大陸」
麥帥出身西點軍校,他獨斷獨行的對美安全防衛的言行,讓杜魯門總統不舒服,杜魯門總統免去麥帥職務的代價是造成連任失敗的原因之一。
繼任的總統艾森豪,同是西點校友,完全了解麥帥規劃的重要,與蔣介石訂了〈中美防禦條約〉,防衛台灣、澎湖。到金馬砲戰發生,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與蔣介石簽訂〈聯合公報〉,主要的關鍵字眼是拘束台灣「不可使用武力」(not the use of force),也就是取消蔣介石一直強調的「反攻大陸」口號,其次是用總統特權把金馬也列入「防禦」的範圍內。
尼克森藐視無合法性的蔣家政權
七〇年代尼克森總統與國務卿季辛吉(後來聲名狼藉)確實要放棄台灣,以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代價;尼克森的策略就是「以中制俄」。
這就是龍應台在文章內提及的「1978年12月16日那天發生了什麼,當時我們的蔣經國總統在凌晨兩點被叫醒,被告知美國將斷絕與台灣的外交關係,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我們這個冷戰盟友拋棄,使我們陷入日益加深的外交孤立。」
尼克森不把蔣經國看在眼中,只顯示美國藐視沒有合法性的蔣家政權,如此而已。
是不是有更大的假設? 翻轉尼克森策略
那麼美國對中國承諾的「關係正常化」為什麼屁股擦一半而功敗垂成?
擋案揭密了,真相了了。1974年11月26日,季辛吉在北京對當時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合盤托出,原因有兩個:
首先是「美台之間有防衛條約」;其次是「美國有一部分相當有力的人士,有史以來一直傾向台灣。」換句話說,後來美國所立國內法〈台灣關係法〉,是有約束力的,而且美國民意是有力量的。
不了解這段複雜、曲折的美台歷史,沒有國際關係、地緣政治的學養,只用藍色思維、文學家的想像力去談這麼嚴肅的大課題,是妄想「挾泰山以超北海」,不自量力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