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歐洲之旅與即將在7月召開的三中全會,將向世界展示他將如何應對2024的兩大難關。歐洲之旅面對的是他如何應對西方集體挑戰他的全球戰略這一外交難關,而三中全會則將聚焦在他如何面對中國經濟增長乏力卻不能增加消費比重這一內政難關。
習近平的法國之旅是對馬克龍訪華的回訪,我相信,計劃這次回訪時,西方對於習近平支持普京會達到甚麼力度,沒有概念。現在不同了,美國和歐洲都認識到,沒有中國支持,普京可能早就打不下去了。在這種情況下,不僅美國,整個歐盟都不能不與習近平攤牌。既然如此,習近平為甚麼還是要去?我的理解是,習近平硬著頭皮也要去,是權衡利弊的結果。那法國方面為甚麼不找個理由取消這次訪問呢?我認為西方非常珍視這種面對面的接觸,因為不管結果如何,法國和歐盟與習近平的直接對話,將有利於增進整個歐盟的共識。因此,我相信馬克龍和習近平對會晤都不抱樂觀期待,但都需要借此確認一些重大判斷和決斷。
習近平這次歐洲之旅的基本策略是防守,但在援俄問題上,他有沒有可能做出比較大的讓步呢?這恐怕是最大的看點。如果習近平作出比較實質性的讓步,說明他對普京打贏這場戰爭已沒有太大信心,或者,習近平將繼續說一套,做一套,而不在乎歐盟會採取任何傷及中國而不傷及歐盟的制裁措施。也就是說,我相信習近平此番對付法國和歐盟,還是一個「拖」字。
問題是,習近平有沒有拖下去的本錢呢?這就涉及到了習近平面對的國內難關,也就是用甚麼辦法穩住中國經濟。對此,三中全會給出的信息非常有限,即所謂繼續推動「長江三角洲一體化」。雖然這個思路的細節尚不明,仍不妨礙研究中國的人得出這樣一個判斷,那就是習近平不會放棄投資和出口帶動經濟的思路,轉而去提升居民消費來恢復中國經濟的活力。長期以來,中國國民消費佔GDP的比重,一直是大幅低於各國平均值。事實上,無論富國還是窮國,居民消費比重都遠高於中國。如何理解中國經濟這個重要的結構性特徵,終於成為國際權威媒體聚焦的話題。上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為甚麼習近平不敢鼓勵中國人消費?」的報道,引起不小反響。文章認為,習近平堅持投資「新質生產力」,完全是出於政治和安全考量。也就是說,習近平認為,刺激消費反而對鞏固自己的權力和統治不利。一個核心因素,就是中共國必須保持對全球重要供應鏈的控制能力。
這個說法說得通,但並沒有回答一些更敏感也更困難的問題,比如說,為甚麼習近平不怕中國老百姓反抗?為甚麼財政如此困難,習近平還相信有足夠資源投資「新質生產力」?
我認為習近平敢拖延和迴避中國的大問題,有這樣兩個大判斷,一,這些老大難問題碰不得,不僅無解,而且很危險;比如鼓勵消費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給消費傾向最高的低收入者,如農村老人發錢,但這樣做會不會傷及中共基層政權的酷吏和打手,讓他們感到自己欺凌百姓的地位和特權被削弱?第二,習近平還有拖下去的空間,那就是全球經濟對中國產能的依賴,短期內還難以改變,這就是習近平的所謂「耐心資本」,尚有來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