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9日星期三

王丹:从赵紫阳权斗失败看今天的中国政治

 王丹 RFA 20240529


wd1.jpg  今年是"六四"35周年。一个历史事件过这么久了之后,任何的回顾与反思都很容易被看成是"炒冷饭",但"六四"事件不然,因为35年前发生的很多事情,对于我们正确判断今天的中国政治来说,仍然具有重要而新鲜的参考价值。赵紫阳为什么会在权力斗争中失败,就是一个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过去的35年中,六四问题的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主要是以下两条:第一,赵紫阳在学潮初起的关键阶段,没有留在北京主持大局,反而按照原定行程去了朝鲜进行国事访问,而且一去就是一周的时间,给李鹏为首的保守派提供了大好的反击的机会,和布置软性政变的时间;第二,他在5月15日会见来访的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时候,公开表示中共党内的实际上的最高决策者不是他本人,而是邓小平。这个举动被邓小平认为是出卖行为,是要把他抛出来承担处理学潮的责任,因而与赵紫阳关系破裂并下了决心要撤换赵紫阳。

  以上两条原因,当然都非常正确;但是我认为还有一条原因,是35年来的回顾与反思中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的,那就是:赵紫阳与军队的关系。

  事实上,根据2019年在台湾的印刻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报告文学作家卢跃刚的《赵紫阳传:一位失败改革家的一生》一书,赵与军队的关系始终相当疏离,这与赵在“文革”中曾经被广东的军队系统批斗有一定的关系。按照卢跃刚的说法,“文革”中,广州军区正式宣布对广东实行全面军管,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担任军管会主任,当时担任广东省委书记的赵紫阳落到了军队手里。第一次公开的批斗赵紫阳的大会,就是广州军区在警卫营操场上召开的。这时候赵名义上还是广州军区第三政委,被批斗说明军方抛弃了赵紫阳。随后,赵就被军队以“监护“的名义关押,一关就是三年。军方认为自己是好意,是想保护赵,但赵可不是这么理解的。他很记恨军队。赵当上总理之后,曾有人问:“总理,文革你最恨的是谁?”赵说:“我最恨的是警备区。”他甚至动了粗口,说“他妈的他们那些烂苹果给我吃,还要我硬吃下去,军队对我从心里有一种仇恨。”赵与军队因此结了梁子,与军队的关系一直不是那么密切,更没有在军队里培植自己的力量。

  根据卢跃刚的分析:十三大上,赵紫阳有了一个特别的职务: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排序在邓小平之后,常务副主席杨尚昆之前。但他从不介入军队事务。邓小平的意思是,军队要让杨尚昆管,但要用赵紫阳牵制杨的权力。这是邓的盘算。但可惜的是,我认为也是赵的一大失误,就是他对军队真的没有兴趣,也没有按照邓的意思,在军队事务上多做决定。这就导致了89年的时候,他根本指挥不动军队。赵太老实了,他知道枪杆子才能出政权,但他万万料不到有一天枪杆子要对付他这个军委第一副主席。这是赵紫阳在1989年的政变中很轻易就被打倒的第三个原因。

  今天回顾赵紫阳失败的这个原因,对于我们分析当下的中国政治,提供了两个重要的参考:第一,在中共的高层政治中,军队仍然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谁掌握了军队,谁就在党内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观察包括习近平在内的政治人物的走向,一定要研究和分析他与军队的关系。这些关系,在平常的时候,或许起不到什么作用,但一旦有重大的危机发生,这个关系就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中共已经掌权75年,但仍然没有完成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这个党是依靠军事手段夺取政权的,也是依靠军事手段维持政权的,这一点,75年来都没有改变过。

  第二,中共党内的领导人,只要在重大问题上不愿意採取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只要主张用民主和法制的方式处理重大问题,即使爬到了类似胡耀邦、赵紫阳这样的几乎是最高权力的位置,也会轻易被党内的保守派打倒。这说明,反民主,就是中共的政治基因,是任何领导人不能触碰的政治红线。谁都不能例外,这是体制问题,不是个人问题。因此,任何对中共出现戈尔巴乔夫式样的开明派领导人的期待,都是对中共政治的不了解。在这个党的内部,是没有开明派的生存空间的。这也就导致这个党主动进行政治改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不管谁是总书记都是一样。

  不幸的是,到今天,不仅中国,而且在西方,仍然有太多的人,对于以上两个经验教训,仍然没有吸取。前几年外界对于李克强的期待,那种“习下李上”就可以给中国带来希望的期待,都是没有吸取35年前的历史教训的表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仍然要不断地对于八九民运和六四镇压进行回顾与反思,永远不要忘记那场悲剧的原因所在。这一段记忆,不是为了历史,而是为了今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