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0日星期一

張茵惠:在兩次青島東路佔領之間──劇變世界下的女總統蔡英文

 張茵惠  / 思想坦克 


「姊妹們,這次站出來就別再客氣了,記得十年前我們讓男人擅自代言運動後發生了什麼事嗎?」

──2024年5月17日21點07分,threads上的網友發言

法國《解放報》記者沃勒函(Arnaud Vaulerin)出版了一本蔡英文傳記,近日翻譯成中文問世。原名《Taïwan, la présidente et la guerre》,直譯是「台灣,女總統與戰爭」,烏俄戰爭開打後,台灣曾被全世界民主國家的人票選為「接下來世界上最可能發生戰爭的地方」,法國人寫一本關於台灣總統的書,標題合理的放進「戰爭」,反倒是台灣人覺得自己跟戰爭沒什麼關連。

大概是這種「實話先不說破」的考量,中文版書名改成了《臺灣路上:蔡英文的非典型力量》。

市面上與蔡英文相關的書籍所在多有,但沒有一本像沃勒函那樣,以外國人的角度描繪出蔡英文的總統之路是如何既偶然又必然,以及如何描繪出一個不善在公眾面前「表演」、甚至可以說是喜怒不形於色的女性,在中國虎視眈眈之下,帶領台灣走向與歐美日澳等國的民主結盟。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2014年的蔡英文

2014年的三月,時值馬英九總統任期尾聲,馬英九應對金融海嘯的種種錯誤施政、藐視人命的SARS封院,各種民怨都沒能理所當然轉換成對民進黨的信賴與支持,民進黨在立法院內表決節節敗退,在立法院外更是黯淡無光。「後陳水扁時代」的民進黨顯然需要一個全新面貌,但那是什麼?

太陽花運動發生後,民進黨重要政治人物蘇貞昌、游錫堃、謝長廷與當時的黨主席蔡英文在議場外坐著聲援裡面的學生。但他們並沒有策劃這場行動,事實上,與當時藍媒、紅媒描述的不同,這些已經在政治界打滾多年的政治人物,看起來反而像是意外遭到龍捲風襲擊的牛羊,身不由己地被捲到天空中。

一場巨大無比的公民運動即將要開始推動台灣命運了,之後蔡英文將會選上總統,而讓台灣免於2019年以降的諸多厄運,而2014年的她並不知道。

蔡英文只是毫無表情的坐在那裡。

沃勒函形容蔡英文是極度內斂、謹慎的人。這似乎不是什麼新聞,但同時他卻也點出過去國內傳記很少強調的面向──蔡英文不只十分內斂、謹慎,她也非常果斷堅決,一旦清楚自己要什麼,就百折不回。

很多人會說,蔡英文不過「只是運氣好」,才能當上總統,就像是她「只是運氣好」,所以可以出國唸書,或者「只是運氣好」,所以可以成為李登輝幕僚。甚至連她的單身選擇,都可以被某些人當成「只是運氣好,所以可以不用嫁人」的負面敘事一環。

非典型總統

蔡英文在年輕女性之間的支持度,從未反映在與她同齡的台灣女性身上。年輕女性看見蔡英文,想的是「我們女生也能當總統」,但年長女性看到蔡英文,卻可能會有「為什麼她不用侍奉公婆、帶小孩」之類的想法。

說蔡英文是「非典型總統」,至少有兩個層面上的意義。

首先,蔡英文至少在可見的層面上不太算是典型的權力慾望追求者,她不會為了證明自己比其他人都強,而做出一些莫名其妙損人不利己的事情。過剩的野心跟慾望,是角逐總統大位之人的常見特色,通常會表現在早年就迫不及待投入選舉,就連亞伯拉罕.林肯都曾在家牧場根本沒錢、年僅二十三歲時就跑去競選州議會議員,並且曾承認:「一個人若是中了當總統的蠱,他要是想要知道自己中的蠱有多深就只能再去競選了。」

其次,蔡英文以外媒的說法,是一位「養貓的單身女士」。她沒有辦法塞進「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想像之中,沒法販賣「我兼顧家庭我好偉大」的傳統女性形象,她起初是個學者,後來是專業幕僚,最後是臨危撐起政黨的人,而她永遠也沒有變成「那以外」的形象。

蔡英文的從政之路跟她的論文主題《不公平貿易與防衛機制》一樣,重要、實用,但是乏味。沃勒函寫道:「…這些身分對她而言,並不是打從一開始就注定好的。」1974年蔡英文拒絕父親提議讀商,選擇台大法律系就讀。這已經是個折衷結果,有鑑於她本來想讀歷史或考古,但受到父親反對。

想成為柴契爾

對於大一新鮮人蔡英文來說,中華民國才剛「退出聯合國」三年,而大二的時候,蔣介石死了,其後三年蔣經國繼任。接下來那些精采曲折的黨外運動,她並未參與。沃勒函描述,年輕的蔡英文活在家教甚嚴的小天地裡,裡頭是家庭的規訓,外面是黨國的管制,一個管教的籠子外面還有一個管教的籠子。這時她只想要認真出國念書。

1978年,蔡英文抵達康乃爾大學法學院。隔年《美麗島雜誌》在台創刊。在康乃爾大學,蔡英文首次切身感受到原來台灣並不真的民主,政治啟蒙之餘也羨慕起美國人擁有台灣人沒有的自由,不過這並沒有讓她決定馬上飛回台灣抗爭,她只是繼續過著求學生活。

兩年後,蔡英文從康乃爾大學畢業,前往英國進入孕育出許多諾貝爾獎得主與國家領袖的倫敦政經學院。當蔡英文飛抵倫敦時,適逢前英國保守黨黨魁柴契爾夫人上台,日後蔡英文曾說「想成為像柴契爾那樣的政治領袖」讓部分左派人士覺得不可思議,但這確實與她的生命經驗有很大的關係。蔡英文第一個親身體驗過的女性國家元首,就是柴契爾夫人,對比當時台灣蔣氏還在「家天下」,不難分出高下。

1984年,蔡英文奉父命回台灣在大學任教。她的關稅談判才能立刻受到矚目,央行與經濟部聘請成為關稅貿易總協定談判小組成員,任務是在不激怒北京的狀況下,以「個別關稅領域」名義加入。基於政治與歷史原因,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十分微妙,蔡英文就像是國際商法上的「拆彈專家」。

政治上的父親

1990年代,李登輝總統成立陸委會,他延攬蔡英文加入,這才是蔡英文第一次不是以技術專家,而是以政務官的身分參與政治。「她因此獲得了一位導師,甚至是政治上的父親。」沃勒函寫道,「雖然她對男性主宰的台灣政壇毫無野心,但這段歷練與共事關係留下了不可抹滅的影響。」

饒富意味的,沃勒函點出了蔡英文作為一個政治人物到底像誰。比起同黨的陳水扁,她更像李登輝。這不僅是在說,客家血統、康乃爾大學學長學妹這種表面上的關連,李登輝的改革是表面沉默但內裡鋒利的,刀不血刃就讓台灣走向民主化。

但李登輝的改革畢竟過於寧靜,寧靜到連台灣民主的敵人,至今都還繼續臉不紅氣不喘的在國會裡活蹦亂跳,搶推用兩兆元打通中央山脈的建設案、內容無人知道詳情的藐視國會罪。在這場「實話就先別說破」的民主改革裡,台灣就像一個開放的傷口,有時抵抗力還夠就沒事,一旦抵抗力下降細菌就囂張入侵。

最近幾天,threads上的台灣青年越來越覺得,過去蔡英文八年,所取得的一切進展與安定,都可能被討回去,感覺像是做了一場夢。他們寫著:

「我們七年級生到底做錯了什麼!十年前上街頭不夠,十年後又要上?」

「沒想到十年前存下來的法扶電話還能用耶。」

他們從青島東路外,拍到二樓窗戶裡有個人影隔著簾子往外看,終究背對群眾。

https://www.threads.net/@idkwhy.iam.here/post/C7FFEehv1Kc (影片連結)

2012年蔡英文的總統大選選前之夜,李登輝於手術後顫巍巍登台,說出:「台灣就交給你們了!」這是李登輝最後一次公開造勢,台派選民激動涕零。2016、2020年,網路上群眾都複習過這畫面,但沒有一次是像2024年現在這樣的心情。

https://www.threads.net/@can_hsiang/post/C7F9pS0Pgnt/ (影片連結)

每個人會出生兩次,一次是別無選擇的被任意生到世界上,成為別人的子女手足,另一次是當真的知道想要做什麼時,你就重新出生一次。

而每個人也都有兩種先祖,一種是跟你有血緣關係的人,你不能選擇,另一種是你決定要繼承意志的對象。

而我好奇,有多少人是真的思考過這些事情,才決定活下去的?

對法蘭克福學派而言,大眾社會是一個負面的概念。他們相信,大眾(masse)如同字面所述,是無知、龐雜、聽不懂人話又好操控的集合體,稱不上有精神生活,就算有也是被事先決定的。大眾社會帶來了流行文化,大眾媒體如果顯得低俗又墮落,是基於服務大眾社會的目的,或者他們本身也就只是「烏合之眾」,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專業人士。然而,在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流行樂、體育狂熱、偶像崇拜、實況主、網路迷因之中,我們卻還是能找到世界運轉的規則,並洞見人性企求超越的微弱燭火──為了這個原因,我研究大眾文化,我寫作。


書名:《臺灣路上:蔡英文的非典型力量》
作者:阿諾・沃勒函(Arnaud Vaulerin)
出版社:堡壘文化
出版時間:2024年5月22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