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臉書)
在溫哥華公民協進會舉辦的「閱讀自由在加拿大」活動上,與朱耀明牧師同場分享閱讀和寫作感受,是非常榮幸的一件事。在此之前,我因羅恩惠的介紹,已拜讀了朱牧師的新作《敲鐘者言》,當晚因時間關係,簡略談了幾句,以下再補充一點我的讀後感。
這是朱牧師的回憶錄,相當於他的自傳,將他風雨兼程的一生,向讀者無保留作了交代。他的一生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半段用來服務社區和教會,後半段用來參與民主運動,他沒有個人的事業,他的事業就是公眾的事業。
最開始,他接手柴灣浸信會福音堂,然後創辦基督教福音中心﹑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豐盛職業訓練中心﹑推動政府建設東區醫院﹑擔任醫管局投訴委員會成員﹑成立香港愛滋病顧問局(紅絲帶中心)﹑參加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公共政策委員會﹑創辦完美句號基金會等等。
羅列他多年的工作範圍,說明他長期關注地區事務和教會工作,從來都是從普羅大眾的宗教信仰與社會生活需要出發。他急市民之所急,四處奔走,疏通管道,解決難題,在各路有心之士的幫助下,為市民解決生活難題,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
筆者曾住港島東區,時常到東區醫院檢查身體看醫生。在筲箕灣半山上的東區醫院風涼水冷,空氣清新,比起其他港島醫院,在建築與設備方面都給人一種與香港國際大都會相匹配的氣派。東區數十萬居民都領受了朱牧師的功德,他們的子孫也都永遠擁有應份的醫療保健福利。從朱牧師的自述裡,可以體會到他們當年為民請命的艱辛和鍥而不捨,沒有他們的努力,東區醫院也會有,但不會那麼早創建﹑也未必以如此的面目服務市民。
朱牧師的另一人生要務是參與香港民主運動。早在1986年,香港教協﹑匯點等民間團體合組「民主政制促進委員會」,由司徒華李柱銘領導,朱牧師已經是少數參與活動的宗教界人士,他還曾是兩次訪京團成員。再往後,港人救港運動﹑居英權﹑人權法﹑政制民主化等不同時期的社會運動中,都有朱牧師的身影。
1989天安門事件,朱牧師親往北京,到廣場支持學生們的正義鬥爭,接觸學生領袖,肯定他們的歷史貢獻。六四事件後,他更積極參與「黃雀行動」,書中有數十頁以空格代替文字,是為避免暴露有關人與事採取的編輯處理,那也是對中共文字審查制度的一種無聲抗議。
黃雀行動營救了一批北京學運領袖,數十年來,其中一些風雲人物早已歸隱江湖,不問政事,追求自己的事業與財富,反而當時營救他們的朱牧師,還在爭取民主的路上艱難前行。
六四事件後,美英法等西方國家邀請朱牧師遊學移居,朱牧師都予以婉拒。2002年,他發起成立香港民主發展網絡,擔任主席一職。2003年五十萬人大遊行後,朱牧師代表民主發展網絡起草「二00三年民主大會宣言」。2014年朱牧師與陳健民﹑戴耀廷發起「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運動,朱牧師提出「簡單﹑單純﹑神聖」三原則,主張自我犧牲,深懷愛意。
佔中運動期間發生的一些轉折,朱牧師都身處風眼,其間與政府周旋,與學生互動,紛擾不安,變生肘腋,朱牧師以他的宗教情懷與民間道義貫徹始終,運動雖然沒有成功,但在香港當代民間抗爭運動上留下寶貴的經驗。
關於三年反送中運動,本書涉及較少,那時全香港各界不同年齡段的人都站出來了,朱牧師年事高了,不可能再衝鍛陷陣,但他始終都站在香港市民一邊,站在民主自由一邊,站在歷史前進方向上。
朱牧師的一生無愧於「行公義好憐憫」的宗教情懷,他長年服務於教會與公眾,帶領香港人追求民主自由,不辭凶險,坐言起行,所有這一切,都基於他對舊香港與香港人的深切的愛,也基於對毀滅香港的邪惡勢力的恨。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愛憎分明的詩句,用在朱牧師身上,前者是對中共的恨,後者是對香港人的愛,那是他的生命底色。朱牧師一生踐行他的道德理想,他是香港人安身立命的榜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