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0日星期四

分析:中国网民为何自发参与敏感话题的审查

作者:Zhifan Luo、Muyang Li 20221106


谈到中国的审查制度,大多数人立即会联想到中国政府。审查制度被想象成一台精良的镇压机器,或一堵坚固的围墙,硬性规定并强制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

然而,日常社交媒体用户也会出力巩固这一审查制度,最近一项针对中国在线粉丝社群的研究就发现了这一现象。

捉摸不透的审查制度

对于泾渭分明的审查方法,说穿了就是一张禁语黑名单。在这样一个非此即彼的系统中,人们都知道什么会被审查,什么不会被审查。

有创造力的用户会通过不断发明新的表达方式,轻易地绕过这样的系统,使之失灵。

然而,现实中的审查制度的核心则在于模糊不定,让被审查的人无法看透审查制度的原则、标准和程序。

因此,如果对哪些内容可以表达没有清晰的认识或了解有限的话,人们就不得不猜测哪些表达是可被允许,哪些表达可能产生后果。

这正是现今中国社交媒体在线社区的写照。

耽美与审查制度

我们所研究的在线社群就是耽美迷群体。耽美是一种同性恋幻想文学流派,其特点是由女性作者为女性读者创作的男人之间的爱恋文学。耽美起源于日本,通常以小说、漫画和动画片的形式呈现。

在中国。 耽美因许多原因遭到严厉审查。最明显的一个原因就是对同性恋的描述,因为这在中国仍有争议。

此外,耽美文学中的男性角色可能表现出超越传统男性的性别表达,这对父权制国家的规范和文化构成挑战。其他原因则包括内容中常见(但不绝对)的配图和色情元素。

审查的多种可能方式使审查的模糊性成倍增加。一部由耽美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如果推迟首播,那么耽美迷们会不得不焦急地猜测推迟开播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审查制度?如果是,那么是因为男人之间的爱恋?还是有悖传统的男性角色?

更加令人焦虑的是,他们可能永远无法确切地得知问题的答案。


YOUTUBE网民质疑耽美剧《皓衣行》延迟播放的原因。

粉丝参与审查

当审查规则故意模糊不清时,在线用户就会猜测审查规则可能是什么。这种猜测影响了用户的在线行为。

在我们研究的网络社群中,成员们会相互提醒要注意可能会"被审查"的社交媒体帖子。一些用户找人帮其确定是否应该因敏感内容而删除自己的帖子。

这类自我规范行为既不是硬性规定的,也不是强制执行的。相反,这种行为被社群成员视作维护其在线社群的必要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自律和审查之间只有细微区别。被认为有问题的内容可以报告给某个权威机构,该机构可能是该社群团体本身的内容审核人,但也可能代表政府行事的审查人。

举报是报告揭发的意思,曾在文革期间被广泛使用,如今也适用于数字时代。在我们研究的社群团体中,许多成员分享了他们的举报经历,其中有被举报的,也有举报别人的。

在网上的粉丝社群中,举报可能不是由审查规则驱动的。在许多情况下,如果某个角色或演员遭到了攻击,举报则被用作一种报复手段。举报者有时会从官方文件中借用"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这样的词语来达到更好的举报效果。

利用审查制度

网络社群成员通过举报将审查制度带入一个灰色地带。虽然审查制度仍由政府施加和执行,但与此同时,社交媒体用户也在利用这个制度。用户会猜测审查制度是如何运作的,并在不同时期试图规避审查或利用审查制度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上述情况看起来令人心灰意冷,那么网络用户是否有办法避免审查制度长期存在?说白了,做任何抵抗的尝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用户要对日常认为理所当然的情况有自我意识和反思。


本文作者Zhifan Luo为加拿大康科迪亚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助理教授,Muyang Li为加拿大约克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原文刊登于《对话》(The Conversation)网站。


——原载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