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6日星期日

維民所止:大明劫,中國劫

 維民所止  Matters 20221105


我們的歷史就這樣在一個個王朝的作法自斃中不斷輪迴

電影“大明劫”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聽說過,這很正常,畢竟它的票房只有慘不忍睹的四百多萬人民幣(約合1800萬台幣),而虧損卻達到3000萬(約合一億四千萬台幣),上映後的反響也是微乎其微(不知是中國觀眾不買帳還是受到當局刻意限制,或兩者兼有)。然而根據它在國內外拿到的多項大獎來看,這部電影絕不簡單。而我看到它已經是最近的事情了,看過之後,久久無語。因為,它實在太真實了。

具體內容就不說了,影片的兩位主人公,孫傳庭和吳又可在歷史上都真實存在,所做的事情也與影片中的差不多。一位將軍,一名醫生,都在亂世中完成著自己的使命,儘管他們都知道最終的結局。孫傳庭曾問吳又可,“大明還有救嗎”?沒人說話。大家都知道,答案是“沒有”,而最終的結局也如大家所料,孫傳庭戰死,大明也隨著崇禎皇帝在煤山的自縊而滅亡。

影片中的崇禎是多疑的,他不肯信任任何一個大臣,在歷史上也確實是這樣。明知軍隊缺錢缺糧積弊已久,他還是因擔心孫傳庭有謀反之念而不斷催促他出潼關作戰。多諷刺啊,當年唐玄宗李隆基就是因為對大將高仙芝產生疑心,在眾人反對下不斷逼他出潼關而最終丟掉長安的。崇禎不知道唐玄宗的前車之鑑嗎?那顯然不可能。然而,在當時一片烏煙瘴氣的政治環境下,他是不可能信任任何大臣了,就連他臨死前也不忘說一句,“諸臣誤我”。這句話,對,也不對。

崇禎固然有他的問題,但總體上來看他並不算很差的皇帝,甚至,他的聰明(能做掉魏忠賢的顯然不是白痴,對吧)和勤政(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在明朝的統治者中算是相當領先的。我一直認為他雖不是亡國之君但卻有亡國之命,就連他的敵人李自成都評價過他“君非甚暗”。如果他早生一百年也許還能當個比較賢能的皇帝,但以當時的時局,恐怕是連朱元璋都無力回天。其實我們一定都有想過,為什麼王朝初期政治往往一片清明,而到了中後期就奸臣輩出?我想這答案,恐怕就藏在王朝的制度本身中。

眾所周知,中國是個專制的大一統國家,所有決策權都在中央手中(尤其是到了宋朝之後就完全是皇帝說了算了,宋及之前對皇權還稍有制約)。這種體制就註定了一個現象:對大臣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聽話,其他的什麼才能,良心,都是次要這種現象在王朝初期還好一些,畢竟能打天下的都是些精明強幹之人,而到了中後期就會越來越糟。皇帝的威望會隨著王朝內部問題的增多(一定是越來越多,後面會解釋)而受到挑戰,這個時候皇帝是選擇賢能的人造福百姓,還是聽話的人讓自己的地位高枕無憂?顯然是後者。就拿明朝來講,對於那些無惡不作的宦官和奸臣(魏忠賢,劉瑾,嚴嵩等等),皇帝往往是知道他們的所作所為的,可是卻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原因就是這些人有一個共同點:聽話。他們不會像海瑞一樣為民請命,也不會像張居正一樣在你做錯事時拼命阻攔,只會乖乖奉承你,順從你,對一個大權獨攬的人來說,這豈不是很爽?商鞅(對,就是中國大一統制度的始作俑者)在“商君書”中曾說,“以奸馭良”,因為沒有良心的人一定會為了逢迎統治者無條件服從他們的命令,人民的死活他們一定不會考慮。然而這些沒有良心的人,你能指望在國家有難時他們挺身而出嗎?顯然不可能,他們只會考慮自身。這就形成了一個無解的問題:專制王朝穩定時的維持者,恰恰是它滅亡時的催化劑。大喊“諸臣誤我”的崇禎應該沒有意識到,這些奸臣恰恰是他權力的基礎之一吧。法國學者孟德斯鳩曾說,一個專制國家不會歡迎真正的愛國者,因為他們不會對暴政下人民的痛苦視而不見。專制王朝最大的矛盾之一就在於此。

可惜,這些事情還在中國的歷史上不斷重複著,恰如習近平將李強和蔡奇兩個酷吏委以重任一樣。這二人在上海封城期間和北京清除“低端人口”的行動中對人民的無情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他們卑鄙而又冷酷,但卻完美甚至超限度完成了習近平的指令。國民黨名將薛岳曾評價蔣介石“寧用奴才,不用人才”,用來評價習近平也毫不過分。極權國家的統治者無論是姓“國”還是姓“共”本質上都沒什麼兩樣。

唐朝的奸臣,出名的無非李林甫一個。宋朝則有秦檜,張邦昌等出名奸臣十幾個。元朝太短且是以蒙古人的方式治國的,這個不討論。而明朝的出名奸臣(或為非作歹的宦官)簡直數不勝數,什麼王振,劉瑾,魏忠賢,嚴嵩,胡惟庸,這些都是如雷貫耳的,名氣大的就更多了,像許顯純,崔成秀,汪直。。。我全家人的手指頭加起來都未必數得過來。王朝的權力越來越集中,奸臣也越來越多,我個人認為這兩者之間的關聯性是不可忽視的。

專制王朝的矛盾不止於此。在王朝初期政府由於缺乏用於平叛或者打仗的稅收,往往會採取輕徭薄賦的政策,也會鼓勵工商業的發展。不過等到經濟和商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問題就來了。商業社會的規則之一就是平等和契約精神,這些顯然是王朝統治者不想看到的,而且商人們一旦有錢就會用自己的財力影響政治走向,豈是他們所能容忍的?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密度變大,社會結構變得更複雜,統治者維穩的難度就會呈幾何級數般增加。這時他們做的往往是兩件事:增加維穩力量和抑制商品經濟(就是重農抑商,鹽鐵公營等等)。然而,劇增的維穩費用和對商業的壓制往往會使百姓產生不滿,統治者能做的,也只有繼續增加維穩力量罷了。如此便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越維穩百姓越不滿,百姓越不滿越要維穩。到最後造成的後果只能是:工商業被政府全面壟斷,百姓苦不堪言,官僚體系卻極其臃腫。以唐朝末年為例,每九戶人家就要養活兩個官吏,想想看多麼可怕。這樣發展下去會怎樣我也不必多說了。如果我沒錯,這,就是人們所說“王朝週期率”背後的邏輯。

我講了這麼多,相信大家也能聯想起最近的種種事情了。隨著經濟的下行,習近平的維穩體制越來越龐大(連守橋員都安排上了),經濟公有化加速(國營食堂,供銷社,騰訊股權轉讓),打擊商業勢力(馬雲劉強東都跑了)。。。歷史上熟悉的一幕幕,都在我們眼前發生著。

說來說去,這個矛盾其實就是:是統治者讓權於民使得工商業繼續蓬勃發展,還是不顧百姓的生活讓自己大權牢牢在握?換句話說,天下是百姓的,還是統治者的?歷史學家易中天先生曾說專制帝國最大的矛盾就是“產權不清”,我不知道這樣理解他所說的這句話對不對,但我上面講的這些矛盾都是真實存在的。

很多人把中國現在發生的種種不好的事情都歸咎於習近平,可是換一個人就會更好嗎?“鄧小平同志論改革開放”中曾說,改革開放有一個前提,就是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這個意思還不夠明顯麼?如果中共政權受到威脅,改革開放可以隨時停止,一切可以立馬回到過去。就算台上的是鄧小平也會這麼做,只不過可能沒有習近平加速那麼快而已。

“大明劫”電影中孫傳庭說了這麼一句話,“李自成輸了十次都沒有關係,而我孫傳庭只有一次機會”。是啊,他可以一次一次將起義鎮壓下去,可是大明王朝已是空中樓閣,早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只要有一隻手成功放上去輕輕一推,它就會轟然倒塌。我的有生之年一定會看到中共倒台的一天,正如每個專制王朝都有它的終點。我今年才二十歲,不出意外我的人生還很長,但這就意味著我一定會目睹自己曾走過的大好山河支離破碎,無數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更何況,我自己能否擺脫這樣的命運還是個未知數。

我們的歷史就這樣在一個個王朝的作法自斃中不斷輪迴。剩下的,就只有這句看似老生常談,但卻說盡我心中無奈和痛苦的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然而,對於這一切我什麼都做不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