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春和
历史上的屈原已经死了,但致死他的文化还活着。只要这种文化活着,在每个时代又会复制出一批新的屈原。屈原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传统文人的悲剧,也是文化的悲剧。问题已经不是悲剧的发生,而是这种悲剧一直在持续,年复一年在悲剧的纪念中,又兴高采烈地走向这种悲剧。
我从不愿将屈原与知识分子联系在一起,虽然他是他那个时代的知识精英。但与那个轴心时代的知识分子相比,他只是一个文人,并以文人的方式开创了一种传统。这种传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文人,文人化的思维方式又深刻地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屈原的"爱国"密码。将屈原打造成爱国主义诗人并不是事实陈述,而是缺少必要的历史诚实,只是不同现实的形势需要。在屈原的时代尚没有真正的国家概念,屈原所忠诚的楚国也不是当时的国家,只是他所依赖和引以为荣的家族。如果按照屈原的爱国逻辑,每一个为家族利益而死的人都转换成爱国者,那么,千百年来为保卫家族利益而死的各色人等又该如何评价?
2,屈原的道德标举。传统文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不肯在诗文中承认自己的认知局限和人格缺陷,反而通过华丽的修辞标举自身的道德风范。他们或许念天地之悠悠,但把所有情绪发泄都要贴上道德高地的标签。后世不但信以为真,还把这种道德粉饰的完美无缺,成为品德无瑕的君子。学生们以为诗文中描写了纯洁,作者自己就是纯洁。赞美了崇高,作者自己就是崇高。或者歌颂了银杏,作者自己就是银杏的化身。赞美的海燕,作者自己就得到了海燕的灵魂。
3,屈原的谏政情结。屈原的谏政有一种典型的文人自负,尤其是浪漫型文人,容易把自己的想象强加于复杂的现实,以为一夜之间的蓝图就可以重构一个美丽新世界。且不论当权者有基于更现实和自身利益的考量,单就文人式的奏折来讲就是一个恶劣的开端。真正的知识分子会与权力保持距离,而奏折是努力把自己纳入权力的运行体系,从而丧失知识分子的价值。这种文人式的谏议,根本看不到社会合理秩序的构建是一种公共智慧博弈的结果,不承认它的构建规律和渐进方式,只是妄想用自己的设计和想象让帝王替自己去落实。
4,屈原的文学影响。屈原的诗歌有波澜的想象、夸张的姿态、华丽的修辞和滥用的感叹,这种文风带给了后世一个恶劣的影响。今天的不少文人还在极尽模仿和继承。这种浮华的抒情方式用密集的意象堵塞了对事物本身的思考和发现,虽然有一些天问,但终不能超出自身困 境的局限,最后用一连串的感叹把真正的问题淹没。这种文学传统的特点,是用气势和捶胸顿足的呐喊来宣示自己的高尚和纯洁,并以此强调真理在手,先声夺人。
5,屈原的精神衣钵。屈原造成了后世文人对其方式的吹捧和复制。一是为官不得便以诗文明志,以此泄胸中之块垒,证明自身的价值存在。二是这种文人式的抒情成为政治正确,他的所有悲伤、愤怒,或者心理畸变都是为了一个更高的目标,排除了自私与性格缺陷,哪怕是顾城的杀妻也被诗人们解读为诗之所需。三是后世文人们从屈原身上继承了一种文人式的自负,失去了理性和逻辑训练的能力,以抒情和叹息作为改善人生际遇的手段。
6,屈原的投江而死。屈原之死的意义一直在被各种目的所遮蔽,它需要有一个正本清源的解读。文人之死并不罕见,不同的文人之死都有其复杂的个人原因,往往被生者和后世因着自己的利益消费或改写。屈原之死与其说是为理想而死,不如说是对现实绝望而死。人在生死关头能够放得下世界,实际是对世界的否定,他之所以选择死亡,实际上又是在维护造成他死亡的文化心理秩序。由于现实秩序未能满足他的愿望,所以就选择与世界断交,以毁灭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和世界的荒谬。文化的影响使其产生了激烈的自决生命的行为,但他的死又不是在撕毁这种文化,反而是为了让这种文化来发挥作用。
7,屈原的人格真相。历史上真实的屈原高尚与否,或者是否道德高洁已经无从考证,但从历史记载和他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他的人格困境。
从普遍的人性来看,古代的圣人并不能排除自身的自私和人性弱点,圣人只不过是后人的文化塑造,与真正的模特本身已经相去甚远。
确切的证据显示,屈原是被权力中心冷落和抛弃的,这是造成他人格撕裂的关键所在,也从另一面说明他不具有知识分子的独立立场。失落感进一步膨胀自身的道德幻觉,又不断放大他人及其整个世界的黑暗,以此走入无法解脱的二元对立。
经验使我们知道,许多情况下,诗文并不如作者其人,从任何诗文中推导出作者的真实人格都是靠不住的。仅从屈原的行为模式来看,他的自恋人格中有无法超出常人的应急状态中的分裂。
中国文化善于把人塑成圣人,以此进入完美无瑕的神坛,从而培育自己的文化奴性。
8,屈原留给知识分子的遗产。当代知识分子不是继续继承他的精神衣钵和文化压迫,而是要与他有个切割。谏议和抒情是文人的长项,但又是文人参政的智力缺陷和短板。在不断变迁的社会现实中,抒情式的文人应该退位,知识分子应该走上舞台。
知识分子拥有理性、逻辑和现代法治精神,在公共关怀中警惕知识分子的越位和背叛,避免文人人格的现实悲剧。由于知识和信息的分散,任何知识分子都无法成为全知全能的圣人,他的表达带有他自己的私人信息,因此,任何公共主张也仅是一种主张。
这就需要知识分子首先克服一种知识的自负,只把自己对公共空间的主张当作自己的一个角度。其次是个人对世界经验的描述必须经受公共经验的质疑和批评,任何人都无法垄断真理,况且,真理本身是危险的。三是承认社会秩序的无限可能性,历史的发展不会遵从任何人的意愿,往往在超乎想象中滚滚向前。
历史存在皱褶,但历史不会终结。开放思维和永远怀疑的立场是知识分子的本色。相比屈原来讲,衡量行为的结果远比标举自己的道德人格更重要。毕竟新时代已经来临,它不喜欢旧式文人的坏腔调。
——读者推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