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台湾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自从两岸在六月底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之后,台湾方面固然有不少产业,例如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行业,受惠甚巨,但是担忧生存受到影响的产业也不少,例如中药产业、印刷出版业,其中,台湾出版文化界反弹声浪之大,更是令许多人始料未及。
台湾出版文化界中,反弹服务贸易协议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具有国策顾问身份,同时也是大块文化董事长郝明义。
出版业上下游应包裹谈判
郝明义不但在服务贸易协议签订前夕,得知政府即将开放中资进入台湾印刷业,立刻发出警语,举办记者会剖析利害、发起联署、甚至号召出版同行举办公听会,要求立法院在审查服贸协议时,应逐条实质审查,呼吁执政党立委不能"唯党意是从",站在民众的对立面。
郝明义表示,阅读是精神粮食,但是马政府在开放中资参与台湾生产与流通过程时,却没有足够的安全警觉与策略思维。他指出,"精神粮食"的生产与流通过程,是由出版、印刷、发行、零售,四个环节相互呼应扣接而成,因此政府和中国谈判时,应该把这四个产业捆绑在一起谈;但是政府在两岸服贸协议中,一次开放了印刷、图书发行、图书零售,是一口气打开了出版上下游产业链的三个环节,(虽然马政府强调,只有开放印刷业,其他没有开放,且会严格审查)至于出版,台湾既不需要出版社登记,又没有书号控制,是人人可为之事,所以许多官员说,没有开放出版业,是没有意义的呓语。
郝明义还在公开信中,详述了两岸出版产业上下游的差异性。他指出,台湾有15000家出版社、7600家印刷场、40家发行商、800家书店,全部是民营,没有国营业者,且大多数都是小型业者,分属不同行业、不同政府主管单位,而资本额多在几百万元到几千万元台币。反观中国大陆,580家出版社全都是国营,均为新闻出版总署及更上级的中宣部所主管,且"造大船、出大海"的政策下,集结为3家国家级的出版集团,27家省级出版集团,每一家都同时经营出版、印刷、发行、零售,且规模庞大,光是省级的江苏凤凰集团,总资产就是200亿人民币。
大陆不可能开放出版业
因此郝明义认为,此次服贸协议的谈判,对于台湾出版文化界,极为不对等,也认为把出版业上下游切割来谈,大陆也没有理会台湾的必要;他还表示,书刊的使用者,必须使用同样的语言,所以大部份的书刊要走出台湾,扩展市场腹地,只能西进,以大陆13亿人口市场,或其中某一部份为目标,但如果大陆市场根本没有开放,"我们就算加强了竞争力,要用到哪里?"
对于要求大陆开放出版业,陆委会表示,在谈判过程中,他们不是没有要求,但是大陆不可能答应,经济部长张家祝指出,争取大陆开放出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现行共产国家对于出版管制非常严格,对于全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开放出版业。
台湾文化界另一位重量级人物,PC Home董事长詹宏志的看法,却没有这么悲观,他认为,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对大陆开放印刷业,与出版业没有关系,即使开放出版业,陆资也不可能以现行在大陆出书的方式,吸引台湾读者,必需做出很大的改变,所以"有困难的是大陆方面,不是台湾"。
詹宏志最近还在杂志专栏中,进一步发表了他的看法,其中的观点,刚好与郝明义所在意的"对等"有所不同。他指出,自由国家很少针对极权国家就"著作自由"形成"交换式"的谈判,也就是说,日本人不会说,"你让我的NHK落地,我才让你的中央台落地",因为是否要引进中央台,是根据日本社会的需要,中国大陆不引进NHK,损失的是中国,而不一定是日本。
开放者将胜过闭锁者
詹宏志甚至认为,即使是大陆的"出版业",要进入台湾,台湾也不见得要"担心",因为"开放者"都会胜过"闭锁者",言论自由的地方,都会胜过思想管制的地方,台湾如果能够变成中文世界最开放放、最自由的地方,"我们就会是中文世界最重要的出版中心"。
对于开放后台湾业者所需要面对的竞争,詹宏志不否认,出版社的生存确实会变得比较困难,如果出版业者不能不断创新、了解读者需求、管理效率化,必然是会被淘汰,但是在好的作者、好的编辑,在竞争下会获得较好的报酬,读者也会获得较好的服务,同时在竞争如此惨烈的环境下,留下来的人一定是最出色的人,当大陆社会有自由、有自信愿意开放时,这些通过考验的出版人,将会是那个时代大展鸿图的人,因此,他表示,"至少在出版这件事上,台湾开放,大陆不开放,是我们最好的机会。"
一个着眼于对等,一个想善用开放的优势,两位都是台湾文化界重量级的人物,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思维,也就是在台湾这样的环境下,这两种观点都能畅所欲言,互相激荡出不同火花。
――BBC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