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星期三

盧斯達:香港流傳的另類李嘉誠神話

盧斯達 上報 2025年03月26日


港澳办狠批李嘉诚的用意何在?/王剑每日观察


李嘉誠將巴拿馬運河賣給貝萊德集團 (BlackRock)等美國財團,而遭受中國官方及媒體的強烈批評。

 

在本地網絡上,則看到不少人高度評價李嘉誠「出手」資產的身法和時機。對他們來說,這更多是市場上一個買賣行為。一種很香港庶民的觀點:他們一向接受商人是有點狡猾和無情的,甚至覺得商人是社會中的「必要之惡」。香港這麼成功都是因為有他們。因為我們跟李氏的資本多多少少,天天都在打交道。

 

反正就算我們想抵制李嘉誠,也沒甚麼辦法。現在李氏集團在中國、香港的業務,原來已經縮小到只占他們總體約 12%。

 

在我們小時候,李嘉誠已經是首富,綽號「李超人」,其生意包括地產、零售、能源等等,慢慢變成了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李嘉誠。

 

在 2000 年代,香港已經開始有前景不明朗的感覺。開始有一種階級矛盾,開始有青年無法上流問題。而且他的集團,也主宰著很多基層勞工的實際待遇。

 

一講土地不足問題、樓價問題、工資問題,香港式資本主義生活裡面的很多不滿,最後都可以去到李嘉誠頭上。因為他的集團,在很多方面,都在實際「營運」著香港。

 

有一個年代,我也記得李嘉誠經常被青年罵、被媒體罵。他不再被人人認同。他是那個在英殖社會憑工商置富,逆轉階級的商人模範,也是香港群帶式資本主義的代表,某種強人惡棍。我們很多人都知道,自己怎樣努力都無法負擔到他所售賣的東西。

 

雖然香港連續有很多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之類評為最自由經濟體,但我們自己就知道,話是這樣說,但裡面很多事情是群帶的、壟斷的。這一切使香港成為資本的樂園,但生活在裡面的人則越來越躁動。

 

例如當年香港人之間就有一個網絡都市傳說:我們相信香港有一個無形的「李氏力場」,可以將任何颱風擋於外面,使香港永遠不會因為颱風而停市停學,使大家永遠無法放假。強力颱風其實是來過的,但被「李氏力場」鎮壓了。

 

這聽來是否匪夷所思?但當年廣大網民確是半真半假地確信。對網民而言就是:李嘉誠的經濟影響力那麼大,他大概可以影響到香港天文台政策?

 

這其實只是網民對香港甚麼都是由經濟、生意思維主導的一種玩笑和批判,並非 100% 認真。如果你是那個年代成長的青年,你也可能參與過一些反對李嘉誠(集團)的社會運動。

 

但是李嘉誠有經濟生意以外的一面。例如 2012 年特首選舉,李嘉誠身為有權力投票的少數市民,那次是支持背景相近的唐英年,而不是後來成為特首的梁振英。

 

上一個年代,中國開始有一句說話,叫「別讓李嘉誠跑了」,但香港人就很清楚,李嘉誠在某個時刻之後,香港發生某些事情之後,他開始在我們眼皮下慢慢撤資。無論你用甚麼詞語去形容這過程。

 

這過程是非常緩慢和低調,但遠遠早於香港社會步入混亂的前夜。在我們注意不到時,他們已經在全球建立了陣地。

 

當然,我們最後知道「李氏力場」是沒有的。現在「李氏力場」成為了古人的話,是因為在這一代人的感受中,李嘉誠是屬於歷史書中的人物,他對北美、歐洲的影響力,可能會比起在香港大得多。他不是現時香港的惡棍代表。因為他的資本大多數都已不在這裡運作。

 

香港市面上會有很多中國企業,而不是港資。例如外賣平台,早前一個外資平台,不敵中國企業平台的割喉減價,而宣布全面退出香港市場。類似在很多民生層面,已不見李氏力場。

 

至少媒體整理出一個李氏集團的數字:12%。他們的商業帝國,只有 12% 收入來自中國和香港市場。時代的力量,讓一個企業帝國進行了這樣激進的自我改革。

 

現在香港人會感到生活被這些形形式式的中國資本所主宰,而不一定是被李嘉誠集團所主宰。資本主義還是吃人的,對平民來說,日子沒有本質的改變,李嘉誠的艦隊飛出星海,頭也不回。那個香港時代,應該真的過去了。

 

※作者為香港評論者/作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