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自媒体平台的确是一个有趣的地方,话题奔涌,热词爆棚,让自媒体人和他们的粉丝手指离开按键的机会都没有。
单说关于中国年轻人的话题,一个“盛世危言”般的声音最近几年都没有间断:现在的年轻人,“丧丧的”逃避“内卷”漩涡,最近直接“躺平”了。
什么叫“躺平”?
百度百科定义:躺平,网络用语,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
自媒体就此发表言论,并不完全按照定义来。
有说是年轻人胸无大志,放弃努力,吃不得苦。
有人认为是因为社会内卷和阶层固化严重,年轻人丧失行动力,对现状无能为力,对自己失去信心,对未来失去期待。
有人总结是年轻人对资本压榨、盘剥、克扣、歧视的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算是“觉醒”的一种。
简单概括,“躺平”心理姿态如同“葛优瘫”,心思就是一个字“服”,行为是“为不死而活着”。
关于“躺平”的言论,主要有两大派别。一派心系国运,占据道德高地指责年轻人。一派同情年轻人,认定年轻人并不是自己喜欢“躺平”,是被资本、社会制造的不公、高压放倒的。
不管是何种观点,基本都有“盛世危言”的强调,貌似全中国的年轻人都妥妥“躺平”了。而实际上呢,这种状态的年轻人只是少数。
我搜索到的最早使用“躺平”的是“界面新闻”的报道。报道描述的“躺平”者,是深圳龙华区三和人才市场附近一群底层青年,网红名字叫“三和大神”。这个独特的青年群体,“快递、工地、保安,干一天玩三天。赌博、彩票、网吧,玩到挂逼再接活儿。”“在日结工作、底线生活和挂逼生活中无限循环。”他们无法融入城市,也不愿意回农村老家,可谓真正的“躺平”一族。
有人说每个大城市都有“三和大神”,即便如此,这种生活方式的年轻人也是比例有限。加上不在底层的“半躺”青年,再加上具有“躺平精神”的,也不能代表中国年轻人的状况。看看你身边的大部分年轻人,都在为自己的小理想小目标努力工作着呢。他们虽然不愿意进工厂,不接受太辛苦,可他们都没有坐等,更没有“躺平”。
不管你乐意不乐意,赞成不赞成,“躺平”也都是一种生活方式。还要强调一点,年轻人的“躺平”生活方式,是有比较高“门槛”的。
“躺平”必须恰逢盛世,至少是富足平安的时代。盛世物资充足,社会宽容,生活方式才具有多元化的条件。干一天玩三天,因为干一天你能挣够其余三天吃喝玩乐最低生活消费的钱。你宅在家里,因为有父母有能力也有意愿供养你。你能够呆在家里不被闷死,因为科技发达让你与世界并未隔绝。
贫困社会,吃上顿必须全力找下顿,你根本躺不下来。战乱时期,你不打起精神,最大的概率而不是“躺平”而是躺枪。社会动荡朝不保夕,你也许也能享受“躺平”,但最可能是躺在街头,跟风雨冷热平行。
年轻人“躺平”并非个案,说明咱们的社会真的处于繁荣盛世。繁盛平安的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必然多样化,“躺平”并不是最不堪的选择。
“躺平”在中国也有着十分“高大上”文化渊源,圣人老子教导说“无为”、“老死不相往来”,虽然不像儒家孔学那么积极,缺少古老的战天斗地精神,但也流传将近3000年。我佛如来更是“佛系”人生的开山鼻祖,至今依然香火旺盛,信徒不绝。
所谓“躺平”,实质就是道家精神和佛教思想的现代生活翻版。我就不明白,打着道家和佛教的旗子生活,舆论或许称之为高端文化品位,而轮到现代式的释道实践,怎么就群情激烈、如丧考妣?是不是有人带路挑拨社会争斗?是不是新一轮吸流量的营销?亦或是贩卖社会焦虑?
“躺平”不是一种积极有为、朝气蓬勃的人生态度。但是,在个人来说是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或许也是生活张弛有度的调剂。
对国家社会来说,“躺平”积极作用缺少。但是,相比于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蝇营狗苟,“躺平”哲学不要健康太多,消极贡献是有利于社会平和。
“躺平”不是社会主流。只要不违法不有悖道德,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上纲上线。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思潮和行为有可能的蔓延。需从社会结构、利益分配、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寻找问题的根源,探讨解决的方案,而不是夸大其词,危言耸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