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星期一

胡耀邦之子胡德華過世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31日電)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之子、前中國科學院軟體中心負責人胡德華30日晚間因病逝世,享年76歲。胡德華生前與自由派元老關係密切,曾任改組前「炎黃春秋」雜誌副社長。

根據「紅船」編輯部從胡德華治喪委員會得到消息,胡德華於3月30日晚因病逝世。網上多人指出,胡德華突發心肌梗塞而在家中過世。

胡德華生於1948年,湖南瀏陽人,是胡耀邦的三子。他曾擔任中科院軟體中心負責人,1994年組建北京泰利特科技公司,從事金融、銀行和辦公室等軟體系統的開發。

他曾經與李銳、杜導正等中共自由派元老關係密切,對體制提出批評,並掛名擔任「炎黃春秋」雜誌社副社長。「炎黃春秋」原是改革派雜誌,對歷史問題敢於討論,後來在2016年編輯高層全遭主管機關撤換。

前「炎黃春秋」總編輯徐慶全今天在微信公眾號上發文,表示驚聞胡德華昨晚去世,「難以置信,不勝悲痛」,希望他一路走好。他特別發出一組自己拍的照片作為紀念,其中就有胡德華2012、2013年在炎黃春秋雜誌新春聯誼會上講話的照片。

胡耀邦是中共的改革派,改革開放早期平反冤假錯案,1987年在黨內被迫辭職下台,1989年4月15日過世。當時眾多民眾悼念,最終導致天安門民主運動和六四鎮壓。

綜合媒體報導,胡德華關於其父親,說得最多的就是改革和求真。他認為,改革創新需要大智慧、大氣魄、大胸懷、大慈悲。為了紀念父親,胡德華收集20多名作者追憶胡耀邦的文章,編寫「我心中的耀邦」一書。(編輯:吳柏緯)1140331


吳嘉隆:川普關稅可望帶來的兩個經濟效應

作者臉書


就經濟層面來講,關稅所起的作用可以分成兩個層次來理解:第一個層次是原本大家所理解的,一方面要對付貿易逆差,解決貿易失衡問題,另方面要保護關鍵產業,例如鋼鐵業與汽車業。

現在進入第二個層次,也是川普所強調的,就是一方面要逼外國製造業前來美國投資設廠,便可省下關稅,另方面要創造財政收入,削減聯邦赤字1兆美元。

這第二個層次的作用,一般經濟學教科書上不會這麼講,但是現在變成了川普的重點了。

所以,川普的關稅是認真的,而且超級認真,背後有重要任務要達成,是「財政大藍圖」的一部分。

那麼,現在來超前推理一下,看看川普關稅會有怎樣的經濟效應?

第一個效應是,其他國家為了緩衝關稅的衝擊,會幫出口商降低成本,以便賣到美國之後的價格不用漲那麼多。

也就是說,國外出口商會吸收一部分關稅。於是,外國政府可能會樂於見到本國貨幣兌美元貶值,幫出口商對抗關稅。

這一來,美元指數很有機會逐漸走強,因為非美貨幣會想要對美元貶值。

非美貨幣當然包括台幣,人民幣,韓幣,還有日圓。他們到底會對美元貶值多少,那我們就看下去吧。

第二個經濟效應是,肯定會有很多外國企業真的進入美國來投資設廠,不會只有台積電。

這部分除了繼續強化美元指數以外,還會帶動美國的實體經濟,也幫助川普政府削減聯邦赤字。

川普要把浪費型的聯邦開支砍掉,這一來,美國的總需求會下降,經濟有衰退的可能,這時候,外國人來美國投資設廠,自然要增加對美國的開支,正好把總需求的缺口補上來。實在是妙!

隨著外國人大舉進入美國投資,美國的實體經濟可能得到足夠的支撐,使得美國股市將來肯定有機會反彈回去。

還有,黃金綠卡的銷售,一張綠卡賣500萬美元,這些人進來美國之後,肯定有機會開展一些商業活動,在美國創業,在美國雇用員工,在美國增加開支,這一部分也會支撐美國的總需求。

這當然需要一個「過渡期」,川普所謂的過渡期就是這個意思:聯邦政府的開支縮減下來,外國人的開支增長上來。

等到這個過渡期走完,美國實體經濟有機會轉強,迎接「AI革命」的到來,然後聯邦的赤字也得到化解,債務危機也會降下來,那時候,美國經濟說不定就真的脫胎換骨了!

以上這兩個經濟效應(美元走強,美國實體經濟也走強),如果真的實現了,那我們當然不會看到所謂的川普版本的經濟衰退!

川普在面對美國的經濟問題,有決心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很多人不太理解,理解之後也不太適應,但是沒關係,川普有足夠的耐心與時間,完成對美國經濟與社會的治療,讓美國再次偉大。

賴清德看著川普的表演,要多學著點!不管台灣內部有怎樣的問題,我們要努力面對,用創意找出具體的解決方案,讓台灣重新崛起,擴大優勢,走向世界,成為「經濟日不落國」!

基辛格:解决乌克兰危机,从结束开始

作者:亨利. 基辛格

华盛顿邮报》     2014年3月5日


基辛格谈结束乌克兰冲突的三种方案



公众讨论乌克兰问题,讲的都是对抗。然而,我们了解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吗?我一生中看见过四场战争都是以极大的热情与公众支持开始,但是没有一场我们知道该如何结束,其中三场战争我们最终都单方面撤出。对政策的考验是如何结束,而不是如何开始。

人们过多地将乌克兰问题表述为一种摊牌:乌克兰是加入东方还是西方?然而,如果乌克兰要生存与发展,不应该成为一方反对另一方的前哨——而应该成为连结两方的桥梁。

俄罗斯必须明白,如果强迫乌克兰成为一个卫星国从而重新改变俄罗斯边界,则注定要重复俄罗斯与欧洲和美国之间相互施压这一循环的历史。

西方必须明白,对俄罗斯来说,乌克兰永远不可能只是一个外国。俄罗斯的历史始于所谓的基辅罗斯。俄罗斯的宗教从这里开始传播。在数个世纪,乌克兰是俄罗斯的一部分,此前,它们的历史交织在一起。即使索尔仁尼琴(已故俄罗斯著名作家)和布罗茨基(已故俄裔诗人)这样持不同政见者也坚持认为,乌克兰是俄罗斯历史必要的一部分,实际上也是俄罗斯的一部分。

欧盟必须承认,在探讨乌克兰与欧洲关系中,欧盟官僚主义的拖延以及让战略事务屈服于国内政策的做法,最终使谈判转变成为了一场危机。外交政策是确定优先次序的艺术。

乌克兰人是决定性因素。他们生活在一个具有复杂历史和多语言构成的国家里。1939年斯大林与希特勒瓜分战利品时,乌克兰西部并入了苏联。而人口中60%是俄罗斯民族的克里米亚到1954年才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当时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作为庆祝俄罗斯与哥萨克签订协议300周年的礼物赠与乌克兰。乌克兰西部主要为天主教徒,东部大部分则为俄罗斯东正教徒。西部讲乌克兰语,而东部则主要讲俄语。乌克兰版图中任何一方企图主宰另一方——到目前一直是这种模式——最终将引发内战或造成分裂。如果把乌克兰视为东西方对抗的一部分,那么在未来几十年里,将俄罗斯与西方——特别是俄罗斯与欧洲——纳入合作的国际体系的前景都将化为泡影。

乌克兰独立只有23年的时间,从14世纪开始,它一直处于某种形式的外国统治之下。毫不奇怪,乌克兰领导人没有学会妥协的艺术,对历史观的了解则更少。乌克兰独立后的政治清楚表明,问题根源出在乌克兰政客竭力将他们的意志强加给这个国家拒不服从的那部分身上,先是这一派,接着另一派。这就是亚努科维奇与其主要政敌季莫申科对抗的本质。他们代表了乌克兰的两部分,并且都不愿分享权力。美国对乌克兰的明智政策,应该是寻求这两部分之间相互合作的途径。我们应该寻求和解,而不是一派支配另一派。

俄罗斯和西方,尤其是乌克兰的各个派别,并未按照这一原则行事。每一方都让局势更趋恶化。在其许多边界地区岌岌可危之际,俄罗斯实施军事解决方案,不可能不使自己陷入孤立。对于西方来说,妖魔化普京并不是可取的政策;这样做仅仅是缺乏可行政策的托辞。

普京应该意识到,无论存在怎样的不满,军事措施将会导致另一场冷战。就美国来说,必须避免将俄罗斯视为一个被华盛顿制定的行为准则耐心教导的异端。从俄罗斯历史的角度而言,普京是一位认真的战略家。但是了解美国的价值和心理并不是他的强项。同样,了解俄罗斯历史与心理也不是美国决策者的强项。

各方领导人应该回到研究后果而非大摆竞争的姿态上来。以下是本人的想法,关于符合各方价值观以及安全利益的结果想法:

1. 乌克兰应该有权自由选择其政治与经济联系(包括与欧洲的联系)。

2. 乌克兰不应该加入北约,7年前我就持这一立场。

3. 乌克兰应该自由地建立符合其人民所表达意志的政府。明智的乌克兰领导人会选择该国不同地区之间进行和解的政策。在国际上,他们应该追求类似于芬兰的姿态。这个国家无疑有着高度的独立性,同时在大部分领域与西方进行合作,但也小心翼翼地避免与俄罗斯出现制度上的对抗。

4. 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违背现有全球秩序规则。但是,把克里米亚与乌克兰之间的关系放在不那么紧张的基础上,应该是可能的。为此,俄罗斯应承认乌克兰对克里米亚的主权。乌克兰应该在国际观察员监督下进行选举,强化克里米亚的自治权。

这些仅仅是原则想法,并不是开出的药方。熟悉这一地区的人都清楚,这些原则想法并非对所有各方都具有吸引力。这场考验并不是绝对的满意,而是均衡那些不满。如果无法在这些原则或者类似原则基础上达成解决方案,则会加速滑向对抗的进程。这一时刻很快就会到来。


——网友推荐

泽西:习近平的“回乡创业”运动与毛泽东的“上山下乡”运动




泽西说真相 Matters 20250331

【解码中国(8)】


“回乡创业”与“上山下乡”--相隔半个世纪的两场运动,底层逻辑却惊人地相似 | 德国Leo聊



习近平的“回乡创业”运动与毛泽东的“上山下乡”运动

作者:泽西


内容提要本文对比了习近平的"回乡创业"运动与毛泽东的"上山下乡"运动,揭示了两者在官方叙事、政策逻辑和青年处境上的惊人相似性。文章指出,"回乡创业"表面上倡导农村振兴和青年创业,实质上是掩盖城市就业危机和青年失业率飙升的策略,与毛时代"上山下乡"运动相似,都是在社会危机背景下,将城市青年的去处强制转移到农村。文章通过多个典型案例,揭露了"回乡创业"宣传的虚假性,指出其背后是青年个体权利被漠视、被驱使的现实困境。通过分析两场运动的相同逻辑与不同手段,作者批判了中共体制在危机时刻以青年作为社会稳定筹码的冷酷本质。

 

"回乡创业"运动:华丽包装下的就业危机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中国各类返乡回乡创业人员总数已超过1200万人。报道引用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的话说,"要用乡村广阔天地的发展机遇来吸引人,用乡村田园宜居的优美环境来留住人,解决好职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后顾之忧,让年轻人在农村留得下,发展得越来越好。"

其实"回乡创业"运动中共早就在暗中布局了,四年前,人社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意见》。因为就业危机早就弥漫在中国几百座大中城乡的大街小巷,疫情封控三年后,伴随着企业一波又一波的倒闭,一波又一波的失业者如鸟兽,如无头苍蝇,四处溃散,失魂落魄,失业的焦虑如火如荼,在颓败的城市角落里熊熊燃烧。

于是,官媒报道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不再吝啬版面和时值了。什么卖烧饼年逾百万啦。什么"蘑菇点灯",以蘑菇主题IP农旅融合示范工程,为乡村振兴开辟了创新路径啦。什么"村播"正成为返乡年轻人创业的新路径啦。什么青年返乡创业是传统家庭伦理召唤下的一种选择,追求家庭和睦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他们共同的回流目标。什么大学生带着对家乡泥土的记忆,从农村考学出去,又回到农村做起"新农人"。但网民们对此普遍很反感。有网友说,"我找不到工作被迫回家,他说我是返乡创业人员。" 有网友一语道破,"你不创业不就增加了失业人数了吗?"

今年两会上,一名来自河南的全国人大代表赵昭成了官媒热点人物,她大学毕业后回乡养牛,目前饲养肉牛4000多头,实现种养结合,上了头条。但立即遭到一位农村养殖户的质疑,她在抖音上说,现在的牛越来越不值钱,她们村三年前花35000元买了3头牛,现在卖了10头牛只得了32000元,养了三年最后赔了3000元本钱,更别说人工费和饲料费了。她问赵昭养4000头牛是怎么赚的钱?于是,赵昭养牛4000头成了网络敏感词。

公开资料显示, 2015年,赵昭在河南南阳老家成立了一家名叫南阳雅民农牧有限公司,但赵昭的持股比例仅有21%。有网友爆料说,赵昭养牛4000头实际上并不是亲自养的,而是与农户们合作的。一句话,习时代为了掩藏大学生失业危机,制造了一个"回乡创业"运动,刻意把赵昭拔高成一个典型人物,就像当年毛时代刮起"学习雷锋好榜样"一样,时光飞逝六十年,中共的逻辑和包装还是老样子,六十年未变。

官媒的"回乡创业"神话都是建立在典型案例的神化上。但个案往往具有极强的偶然性、资源性和个体优势,根本无法复制。大多数返乡者面临的现状是,土地流转难,资金支持难,技术落地难,销路打开难。政策文件中许诺的贴息贷款,用地扶持,创业孵化等"红利",真正落地的寥寥无几,即便有几例,那也是应应景,配合宣传,过期作废。必须指出的是,今天的"回乡创业"话语,完全是一个伪命题。它假设所有人都"有乡可回",都"有地可种",都"有资源创业",而实际上,今天的农村只剩下留守儿童和孤苦老人,农村早已空心化了,而"返乡潮"正在制造结构性返贫风险。一句话,返乡即返贫。


"返乡潮"正在制造结构性返贫风险

台湾智库谘询委员陈俐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25年预计又有1222万大学生毕业求职,此举可美化失业率啦。"在家附近种点青菜,帮忙种田,创业就不算失业人口,目的在把都市失业人流都灌到农村,本来五个人种一亩田就够,现在硬塞十人去种,这样就人人都有工作了"。

2023年以来,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一路攀升。据北京大学张丹丹教授团队的独立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底青年失业率高达46.5%。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教授丁学良近日在港媒《信报》上撰文指出,中国高校生失业者近三年估计接近三千万,就业率肯定不如官方宣称的56%,平均或低于30%。他提及和内地高校教师交流,他们反应最差的高校就业率仅20%。

近年来,经济大萧条弥漫中国大地,企业倒闭潮卷起漫天失业大潮,潮潮相连。中共却开动所有官媒,对着空气画大饼,齐声合唱"回乡创业",遍寻典型人物,拔高编造唱高调。更可耻的是,中共还把这种严峻的失业困境美化成什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什么大学生返乡创业,技术下沉,人才下沉,激活农村资源,实现自我价值,"新时代新农人"重构乡土中国。中共媒体竭尽华美空洞的大词来粉饰困局,歌颂困局,歌颂灾难,歌颂苦难。

更为扭曲的是,所谓"回乡创业"项目又变成了地方政府的"数字政绩"和"舆情维稳工具",使得"创业"从自发选择异化为行政工程,这既是对个体的剥夺,也是对创业概念的扭曲。事实上,回乡创业就是几千万大学生先失业于城市,再失业于乡村,穷途末路之际的无奈龟缩,处境之悲摧,心境之悲凉,可以想见,但中共却无视千千万万返乡青年之难之痛之苦,反而选用美好的辞藻予以包装,把丧事当喜事来办,只为了掩盖真相,只为了欺骗来者,欺骗世界。

"回乡创业"现在成了美丽的童话,它搅动的是舆论的泡沫,释放的是体制的焦虑。当城市不能再容纳年轻人,国家就引导他们返回早已空心的乡村,彰显的是中共的无能、冷漠和推卸责任,白云苍狗,天地为证。当"返乡"成为官方指向而不是个体选择时,它就已经不再是希望的出路,而是又一次上山下乡的轮回。


"上山下乡"运动:青春成为维稳的代价和祭品

1968年,毛泽东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据不完全统计,1968—1978年,全国共有约1700万城市知识青年,名为"响应号召",实为被迫下乡。他们被发配到黑龙江兵团、内蒙古草原、云南边疆、广西山区、贵州高原、江西赣南等地。他们被迫离开城市,离开父母,进入穷乡僻壤,一别十年,命运改写,肉体和精神遭受双重折磨,这就是毛所说的接受"再教育"。

"上山下乡"运动是毛时代最具强制性、结构性、政治操控色彩的人肉磨盘,它是对个体生命尊严的系统性践踏,它制造了大批"半文盲+半农民+无出路"的灰色人群,它摧毁了一代人的青春尊严信念与归属感。无数鲜活的青春被埋葬,无数个体的前程被碾碎,不少人终生未能返城,在异乡终老,他们没有墓志铭,他们的命运淹没在肮脏的滚滚红尘里。

在这里,我们不妨列举几个典型人物。习近平,1969年下放到陕西梁家河,"跳蚤咬得全身是疮",靠父亲关系返京,体现出"有后台可返城"的特权现实。著名导演张艺谋,在陕西插队多年,错过黄金学业期,1978年靠招工返城,卖血买相机,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成为幸运逃脱者。著名作家韩少功等"知青作家"把这一代经历写入作品,称之为"被牺牲的一代"。著名画家教授陈丹青在演讲中说,"我那代人上山下乡,绝非是理想,而是被流放"。


毛"上山下乡"运动的真实动机和目的

"上山下乡"运动是打着"理想"旗号发动的政治运动,用堂皇的"再教育"的口号掩盖权力暴力下的阴暗目的。目的主要有四:一是毛泽东对城市青年造反派力量的恐惧,这是"上山下乡"的真正起点。1968年文革爆发两年后,红卫兵四分五裂,社会陷入动荡不安中。毛决意通过"疏导"方式将造反青年驱离政治核心区域城市,改道农村种田。所谓接受"再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去城市化,去组织化,去政治化的政治大流放。毛认为青年若长期集中在城市,将成为造反力量的潜在温床。他曾警告说,"再不分散,他们就要闹起来了"。

二是城市就业压力山大,文革中大学停办,城市经济停滞,百万中学毕业生"待业在家",构成政治不安定因素。三是文革政治清洗需要"转移视线",避人耳目。四是毛式社会改造工程的延续。自延安时期以来,毛就鼓吹"知识分子改造","劳动改造"。毛式"再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劳动代替教育,瓦解知识青年的独立性;二是以贫下中农的"革命道德"重新洗脑,表面上是"思想改造",实质是剥夺话语权,打断知识更新,去除未来可能的反抗力量。毛不相信知识,也不信任城市,只信仰"服从"与"苦役"。五是权力控制的工具性使用。毛通过"上山下乡"运动,让青年脱离家庭和社会关系网络,处于彻底依附与控制状态。

官方宣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自愿"的,但事实是城市户籍被迁出,工龄被断裂,教育被中断,生命被浪费。这场政治运动留下的是一代人的"青春被国家没收"的历史伤痕,造成一代人的断裂记忆与心理创伤。"上山下乡"运动揭示了毛时代的统治逻辑——个人命运服从政治权力的任意摆布。


相隔半个世纪的两场运动,底层逻辑却惊人地相似

从毛泽东的"上山下乡"到习近平的"回乡创业",两场看似风格与动机迥异的官方号召和命令,在逻辑结构上却惊人的相似,都是在"青年多余"的背景下开始启动。当年文革中的红卫兵,今天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都以华丽的外壳遮蔽丑陋的现实。"再教育"与"回乡创业",前者是强迫命令,后者是被迫无奈。本质上都是个体权利被漠视,被驱使,被硬性重构,都提供了"榜样"模板以塑造服从情绪。从"张铁生式知青"到"带货女神村官",个体被刻意神化,国家的溃败被有意掩盖。

当然,"回乡创业"与"上山下乡"也有不同。"回乡创业"不像"上山下乡"那样强制迁户口或政治绑架,它借助的是舆论诱导,资源错配,使"不得不走"看起来像是"自愿回归"。它是一种"结构性推送",不是命令性下放。

"回乡创业"是在市场经济架构下推进的,但正因如此,风险与成本全部由个体承担。没有保障机制,没有退出机制,没有身份恢复路径,失败就是彻底沉没。

通过网络短视频,央媒专题,微博热搜制造了大量"个体逆袭神话",以柔性感动替代刚性灌输,使得"回乡创业"运动更隐蔽,更难被识破。

在两场运动中,青年始终不是权利主体,而是权力逻辑的执行单元。城市不需要他们,乡村无法真正容纳他们。于是国家用"道德语言"给出替代解释:"去农村才能成长","返乡更有意义","艰苦是锤炼",最终的潜台词是:"没有机会就别抱怨,走是你的责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的话表面上温柔,骨子里透露的是深刻的冷漠和邪恶。所谓农村有"机遇",有"宜居",有"职业发展",更主要的是有"社会保障"。你品出其中的寒意了吗?用一句大白话,就是扔出去,自生自灭。这与"上山下乡"时,"不下乡就是逃避改造"的叙事如出一辙。

"上山下乡"是以革命的名义驱逐一代人,"回乡创业"是以创业的名义安抚一代人。一个高举阶级斗争大旗,一个打着振兴乡村的幌子。一个是剥夺户口,一个是剥夺信心。一个是政治性苦役,一个是经济性退场。一个在喊"为人民服务",一个在说"自己找出路"。但无论名字如何变化,本质未变——在国家危机时刻,青年依然是最容易被祭出的稳定筹码。

这就是制度的回响,当它无解于未来,就把你推回原地。当它无法给予希望,就让你"回归大地"。当它说"回乡是出路"时,往往意味着,你已经别无选择。这不是青春的选择,这是中共体制制造的青年命运的轮回。


(作者 泽西,资深财经媒体人,曾供职于中国最大的财经传媒集团20多年,曾撰写过近200万字的深度报道和评论文章。现在干净世界平台和YouTube平台上创建自己的频道"泽西说真相"。主要讲述三大话题:中国问题报告系列话题,毛泽东的幽暗心理解析系列,时政新闻话题系列评论

Wu Ming | 變局之中:霸權更替與世界秩序的興衰

Wu Ming Matters 20250326


(上)

從前的歷史,今日會再次發生

Nvidia 最近發佈一個由電影Star War(星球大戰) 啟發的 AI Robot - Blue, 外型像極電影中機械人名R2D2的進化版。 小時候的我總覺得家中的有線吸麈機就是R2N2, 跟吸麈機一樣高的我往往常試拖曳它,或蹲在它面前說話。


電影Star War 在1977首次發表,48年後人類世界真的發明了機械人。黃仁勳跟機械人Blue 說 “Hey Blue, listen, How about let’s take it home , it’s lunch time. “ Blue 知道自己在台上的時間不能再多時,像小孩子般垂下頭, 滿是失望。 黃仁勳見狀即讚它 “you are good” Blue又回復開朗,自信滿滿的按指示站在黃仁勳旁。 機械人雖然沒有臉部表情,但動作𩆜巧矯捷, 像個乖巧小孩子,很逗趣。


媽媽說: 「呢個世界真係會有機械人,將來你老了,一個人時記得買個機械人來照顧自己, 這個Blue 太矮了,你帶他出街,落雨佢都幫唔到你擔遮,你仲要顧住佢,多鬼餘。你都係買個人型機械人(humanoid robot)實用D,起碼夠高,抹露台都醒目D啦。」  我則覺得人型機械人不可愛,外型又不酷,在YouTube 搜尋一下人型機械人,原來美國出產的又有,中國又有,印度又有,芬蘭又有,德國Mercedes 也正在研發,Tesla 更會在今年推出一個cooking robot。看來每個國家也落注機械人市場。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既然人工智能是時代的轉變點,任何國家也不容錯失。


英國也有硏發機械人,不過就是G7中發展機械人最慢的國家。此個進度不知道會否是blessing in disguise,因為機械人的發展等如當年的工業革命, 生產機械化促使大批勞動力失業。雖然英國發展人型機械人落後, 可是日常細節已慢慢發現機械人的足跡。 前日帶媽媽及契爺去NHS驗血,早上抽血,翌日的早上已有結果,測試結果都屬正常水平。NHS app 有個GP message (醫生訊息) 把結果詳細列出並指示維持現有藥物,那醫生名GP Autobot,估計機械人醫生負責將所有病人的測試結果篩選然後分流,嚴重個案才交給人類醫生負責。 此項分流已減省了起碼一個初級醫生及一個行政人員的人手或工作量。


英國財長Rachel Reeves 堅定不移地決定在四月如期把最低工資調升至£12.21,僱主供款的國民保險金(NI) 由13.8% 加至15% 。此項政策令每位員工成本達至£18.5/小時,直接增加小公司成本。High Street 有間由印度人經營的NHS藥房, 印度籍老闆說生意難做, 其一是90% 收入都依賴NHS經費, 藥房以此筆經費買藥,聘請員工,為病人配藥,送藥等。此筆經費10年沒有增加,反而藥物成本,及人工就不斷增加,變相藥房的邊際利潤不斷委縮。印度籍老闆說此區的生意還可以,有些行家在人口老化的社區簡直哀鴻遍野,不得不壯士斷臂。


由於人工成本一再提高,假設員工每天上班9小時,以最新的最低工資加僱主供款及有薪假期計算,假設一個以最低工資支薪員工一個月上班20日, 每月工資已達£3330,一年已達£39960 。小藥房的老闆說他倒不如把£39960 一次性投資在人工智能,希望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賺不到就唯有省下來。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Boston  Consulting Group 最近的調查就反映了51%的英國企業計劃把增聘員工的資源,撥入投資AI, 預計此方法可以長期對沖最低工資上漲及國民保險金的供款壓力。被AI取替的工種會越來越廣泛,失業人口會越來越多。


尼采有個經典的哲學觀點名永恆輪廻(Eternal Return) 人生的經歷會不斷重復下去,現在經歷的事情,在不久的將來還會再經歷,就像一個循環,沒有止境。其實不止人生,宇宙萬物的原理就是一埸永恆輪廻,從前的歷史,今日會再次發生,18世紀中有工業革命,機械化令經濟更有效率,同時令很多人失業,產生社會問題。如今AI 取替人類,是另一場智能革命。


雖然大家也依賴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是不用交稅,人反而要。當人工智能令大量人口失業影響庫房收入時,以英國政府思維,自然會有人工智能稅,使用成本提高,就能簡接保護人類的工作,美其名的解釋有很多,重點是你要替機械人交稅。

咦! 我覺得自已可以做財長。




(下)

歷史是人類的一面鏡,欲知未來,必先知史。

我們的世界在轉變,不止是人工智能革命,迎面而來的是一場時代的交接。


大英帝國崛起前,17世紀統領全球是荷蘭帝國,荷蘭以貿易為基礎,在世界各地沿岸港口建立商業及軍事據點,也藉着殖民地延申,控制國際海上航線及戰略前哨站。當年荷蘭的領導地位等於今日的美國。荷蘭帝國擁有世界一流的造船業,航海技術促使跨國貿易,由荷蘭國會成立的荷蘭西印度公司及荷蘭東印度公司幾乎壟斷整個歐洲的戰略航運及南美洲與非洲好望角的貿易,那是荷蘭的黃金時代。


18世紀的英國憑着廉價勞力把荷蘭的造船技術復制並改良,英國的跨國貿易藍圖徐徐展開,荷蘭帝國受到新興英國的威脅,兩國短兵相接,在1780-1784年間第4 次英荷戰爭(Forth Anglo Dutch War) 荷蘭不敵英國,才喪失帝國霸主地位,不得不把殖民地及貿易壟斷權讓給英國。荷蘭帝國的崩潰除了打敗仗外,還敗在因為全球擴張而國債越滾越大。最後,在1799年世界金融中心更由阿姆斯特丹變成倫敦。


常說有競爭才有進步,宏觀來看假若沒有英國的廉價造船技術,世界永遠停留在荷蘭帝國的年代,可是在荷蘭的角度,當然希望千秋萬世。此情此景,英國對荷蘭,又會否是今天的美國對中國呢?英國也會有廉價勞工?李嘉誠未發達前也只是穿膠花啦,發了達的英國才不做工業,英國如是,美國如是,將來的中國亦如是。


任何國家都有其命運,然而大家的命運也是一種起承轉衰,若以曲線圖來論就像一座山的曲線,由低至高,高至低,分別在於不同國家在不同時代處於不同的中,高,低點。大英帝國的盛世時,美國處於中點,二戰後,美國作為戰勝國,成為世界霸主,處於高點,英國退下帝袍處於中點,那時的中國在低點。


如果再宏觀來看,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個循環,每個地方也有一個起承轉衰,而一個國家的衰落等於另一國家的盛世。荷蘭交棒給英國,二戰後,英國交棒給美國。不過每個霸權的交棒都一定會有戰爭,大家打過,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因此人類世界永遠也有戰爭,不是世人學不懂和平,而是我們的政冶領袖需要戰爭來力爭武林盟主的位置,延伸經濟,希望民族可以富過一世紀。


做世界霸主其實有什麼好呢?就是擁有世界儲備貨幣(Global Reserve Currency)的地位,例如美國,美元的主導地位令美國保持經濟優勢及影響力。全球貿易如石油都由美金作交易。由於其他國家如歐盟,日本,中國為了貿易,及長期需要,也會持有美元,美債,美股等,令美國的國家借貸成本相對便宜,此下解釋了美國每次遇上金融危機時,都可以藉着印銀紙來解決問題,而沒有hyper-inflation,因為整個基石有其他國家持續地持有美金而支撐著。硬實力的優勢也帶來美國軟實力,例如,美國教育,美國文化及娛樂。


此世界沒有免費午餐,作為全球霸主首先要好打得,唔打得也要好睇得,因此美國在全世界佔有800多個軍事基地。隨著911後的阿富汗戰爭,中東問題等令美國的軍事支出異常龐大。此項支出加內部經濟委縮令美國負債高企。任何帝國的衰落都由巨債開始,古羅馬如是,荷蘭帝國如是,英國亦如是。


當特朗普2.0未上任前,全世界還是年年孭債年年過,依然維持以美為首的Balance of Power,可是特朗普2.0上埸後帶來的關稅保護主義,打擊歐洲盟友及加拿大,以黑幫的姿態威嚇加拿大及格陵蘭,稱俄為友,稱澤連斯基為Dictator,視盟友為害,撤出世界軍事參與等政策也漸漸有跡可尋,種種的意想不到其實是積弱的果。外交政策一下急轉彎,令全世界突然聚焦美國,才發覺他的帝袍有些鬆脫,轉身露出年月萎縮的肌肉,世界秩序開始轉變。


Bridgewater Associates 創辨人Ray Dalio著作了一本書名 “Principles For Dealing With The Changing World Order” (2021年出版),他說此世界有3種大秩序在改變,1)金融秩序,2)國家內的政冶秩序, 3)國際間的地緣跌序。


此3 個大秩序下有5個推動力,分別是1) 國家債務推動,2)內部政治推動:右翼vs左翼,不同人對金錢及價值觀的不同引致的社會紛爭。3) 地緣政治:一個當權國,被後來趕上的新勢力挑戰。4) 地球災難:如火山爆發,地震,旱災,水災,火災,疫情。5) 人工智能。


書中更分晣要成為世界第一是有條件的,首先1)教育制度要好,好的教育才有人才為地方創造優勢。2)商業,科技,創新及競爭力要強。3)軍事強大,要好打得 4) 經濟要持續發展 5) 負債要低,才能保持貨幣強勢 6) 有效政府管理,防止內部腐化。


跟很多經濟學家及歷史學家的想法一樣,Ray Dalio 認為每個帝國都有一個起盛轉衰的週期。大局有大局的週期,大局腳下的小局也有自身的週期。根據歷史,一個帝國大約有250年,衰落後又是另一帝國開始。荷蘭帝國有200年,大英帝國有250年, 美國由1870年至今才155年。若以200年為一個平均壽命期,50年的時間好短,會否還有多100年呢?


No one knows what the future holds, 但Ray Dalio 認為帝國交接期的條件因素已經出現,包括美國國債龐大, 經濟委縮,另一桃戰國的掘起等。他更認為美國現在的軌道點(trajectory point) 跟中國相乎,然而美國正在沉淪,而中國正在上升。Ray Dailo未算是大中國的盲撐者,不過他比較看好中國,他認為中國雖有債務問題,但技術上中央政府尚可效控制局面,同時他覺得中國有取代美國之能力。


我認同中國在現今世界絕對不弱,尤其成績在bell the curve 的方法下,於世界更是名列前茅,可是如果以成為世界霸主的6項條件上來看中國,(教育,競爭力,軍事,經濟,金融穩定,政治穩定) 目前的中國還未及當年初入盛世的美國及英國。

整個世界的規律秒秒在變,像地殼下的暗湧,只是暗湧有時快,有時慢。2025的今天,暗湧急速了,我們感覺到了,地層板塊隨著喑湧的力量而撕列。沒有一王統領的天下,新的霸主又未成熟,世界可能變成衆國鼎立的多極世界(Multi Polar World),像19世紀的後拿破崙時代的Concert of Europe, 當年英國,奧地利,俄羅斯,德意志帝國摧毀了拿破崙帝國,各國對戰爭疲累了,就成立一個制度,希望保護各國利益,同時力保勢力均衡,達至一種Balance Of Power。


後來,德意志帝國的強勢領導Bismarck把德國統一了,令德國變得特別強大,當某一個國家變強了後,就自然不甘守於一個條約。因為一個大國需要不斷擴張才能延續國運,像一個巨人,他不能吃素的。再往後的歷史就是一戰及二戰。


世界目前很脆弱,只要有一個國家蠢蠢欲動,敢於挑戰一個現狀, 被挑戰的國家也不得不還擊。當年的德國會否是今日的中國,或美國呢?


世界有很多循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和平久了自會戰爭,戰爭久了自會和平。像尼采的永劫回歸般,現在經歷的事情,在不久的將來還會再經歷,就像一個循環,沒有止境的,不斷重覆下去。



送上Greenwich 的Sunset, 今日的世界是由歷史來編織,一切得來不易



——网友推荐

《纽约时报》社论:民主党否认2024年的(挫败)现实

纽约时报编辑委员会 
20250329


党内领导人已經找到了借口。在这个危险的政治时刻,我们需要更多的自我反省和诚实。



尽管川普总统对其胜选优势进行了夸张性描述,然而2024年大选实际呈现出相对均衡态势。民主党无可争辩地遭遇了全方位挫败——不仅在总统选举层面落败,更同时失去了参议院控制权,且未能成功重获众议院主导地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11场州长选举中,民主党仅获3席。在各州立法机构选举中,该党获得席位比例不足总数的45%。

在这场全面性政治挫败的后续阶段,众多民主党核心领导人仍坚持认为无须对现有政策框架或信息传递机制进行根本性重构。他们选择采纳了一种便于自我开解的解释框架来诠释当前的困境态势。

这种解释始于一个观点:民主党仅仅是后疫情通货膨胀的不幸受害者,而且他们的党派实际上比表面上更受欢迎;如果民主党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和播客上,党派状况就会好转。"我们的信息是正确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新任主席肯·马丁在竞选该职位时表示,"我们需要做的是让选民重新与之建立联系。"

这一论点的关键部分关注选民投票率。党内领导人认为,大多数美国人仍然偏好民主党,但选民冷漠导致了川普获胜。按照这种逻辑,民主党不需要担心赢回川普支持者,而应该致力于激活国家原有的自由主义多数派。"我不认为我们会赢回那7700万投票给唐纳德·川普的人,"明尼苏达州州长蒂姆·沃尔茨(该党2024年副总统候选人)本月表示,"我担心的是那9000万没有参与投票的人。"这不幸地让人想起希拉里·克林顿曾称数百万川普支持者为"可悲的人"和"无可救药的人"。

尽管这些解释对民主党人来说可能感觉舒适,但它们是一种否认现实的表现,这只会使民主党更难在未来选举中获胜。

即使许多保守派和共和党人也应该关注民主党对现实的否认态度。国家需要两个健康的政治党派。特别是考虑到川普已经掌控了共和党并展现出严苛行为,一个健康的民主党尤为重要。遏制川普本人以及任何未来可能延续川普政策的继任者,都取决于民主党能否诚实面对自身问题。

民主党叙事中最接近真相的部分是通货膨胀。在新冠疫情供应链中断期间,物价飙升,全球范围内的执政党都受到了影响。无论是政治右翼还是左翼,美国、巴西、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执政党都失去了权力。

但一些执政党成功连任,包括丹麦、法国、印度、日本、墨西哥和西班牙。一个更健康的民主党本可以在去年加入他们的行列。毕竟,民主党是在对抗一个支持率很少超过45%的共和党人。大多数选民并不喜欢川普,但他们确实比起乔·拜登和卡玛拉·哈里斯更偏好他。

民调清楚表明,通货膨胀并非唯一原因。选民在移民、犯罪、政府支出、全球贸易和外交政策等问题上更信任共和党而非民主党。少数例外包括堕胎和医疗保健。正如《纽约时报》最近一篇新闻文章的标题所总结的那样,"对川普政策的支持超过了对川普本人的支持。"目前只有27%的美国人对民主党持有正面看法,这是该党几十年来的最低支持率。

  民主党支持率创历史新低

受访者表示对民主党感到某种程度或非常正面评价的比例

民主党叙事中最不符合真相的部分是选民投票率。正如《纽约时报》首席政治分析师内特·科恩所报道的,非选民似乎比选民更广泛地支持川普。坦率诚实的民主党数据科学家大卫·肖尔恰当地表述:"我们现在处于这样一个时刻:投票人数越多,共和党的表现就越好。"

对民主党而言,好消息是争取未投票人群和川普支持者并不相互冲突。那些选择不投票的人与那些转向支持川普的选民往往有着相似的关注点。未投票人群中工人阶级、年轻人、亚裔、黑人、拉丁裔和外国出生的人所占比例特别高,而这些正是从民主党转向其他选择的群体。当民主党人主张忽视全国7700万川普支持者时,他们实际上是在排斥一个多元化的美国群体,其中许多人此前曾是民主党的支持者。

我们深刻认识到民主党面临的战略困境。他们正与一个对美国民主制度展现出前所未有敌意的共和党力量展开博弈。我们强烈建议民主党继续坚定发声,抵制川普的专制行径——无论是他对军方高层、司法体系、法律机构、学术界与媒体的系统性打压;对国会宪制权威的公然藐视;他试图通过驱逐出境手段来压制言论自由;还是对那些危及美军安全的不胜任内阁成员的持续纵容。无论民调数据如何评估这类批评的政治智慧,民主党若在这些核心议题上选择沉默,只会助长社会其他领域的集体妥协心态与价值退让。

需要进行更严谨且更为客观的审视的是民主党战略框架的其余组成部分。为了重新赢得选民的信任,民主党应当实施至少三项关键举措。

首先,他们应该承认该党对拜登年龄问题处理不当。民主党领导人坚称他有第二个任期所需的精神敏锐度,而大多数美国人却认为不是这样。党内领导人甚至试图压制任何提出担忧的人,随后又改变方向,将拜登推出竞选。许多选民已经认为,民主党拒绝承认某些问题上的不舒适真相,包括犯罪、非法移民、通货膨胀和新冠封锁。拜登的年龄成为一个显著例子。承认这一点可能是回顾过去,但这将传递一个重要信号。

其次,民主党应该认识到,在巴拉克·奥巴马2017年离任后,该党在社会问题上过度左倾。川普竞选团队去年欣喜地重播哈里斯关于边境去犯罪化和政府资助囚犯性别转变手术的旧视频片段突显了这一问题。是的,她在选举前试图放弃这些立场,但她从未坦率地向选民表明并承认自己已经改变立场。

即使在今天,该党仍然过度关注个人身份和美国人的差异——按种族、性别、性取向和宗教——而不是我们的共同价值观。在这些问题上,进步人士有时采取责备、审查的姿态。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姿态已经疏远了越来越多的亚裔、黑人和拉丁裔选民。去年在川普也赢得的地区获胜的民主党人,如亚利桑那州参议员鲁本·加列戈和密歇根州参议员伊丽莎·斯洛特金,采取了更为温和的基调。他们对边境安全和执法持强硬态度,批评自己的党派。他们没有犯下常见的民主党错误,即只试图谈论经济政策,拒绝接触美国人在困难社会问题上的关切。

第三,该党必须提出新思想。民主党过去从逆境中崛起时,往往带着新想法。他们更新了为所有美国人改善生活的自豪民主党传统。比尔·克林顿在20世纪90年代初重塑了该党,并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2008年,奥巴马、克林顿和约翰·爱德华兹提出了令人兴奋的计划,以改善医疗保健、减少不平等和减缓气候变化。这些候选人提供了智力领导。

哈里斯在去年的竞选中未能提出这样的新思路,当前也很少有民主党人做到这一点。哪位民主党人拿出了降低生活成本的大胆方案?哪位在积极应对社交媒体带来的社会问题?哪位关注到学校中那些迷失方向的男孩群体并提供帮助?有哪位州长不止于谈论繁荣发展,而是切实减少法规限制来促进美国建设?新的政治理念应当同时来自党内的进步派和中间派力量。美国最成功的政治家,如奥巴马和罗纳德·里根,都能巧妙地将大胆创新与温和稳健相结合。失去执政地位的一个积极面是,它提供了思考新理念并检验哪些能引起共鸣的时间与空间。现在不是坚持"我们的理念完全正确"的时候。

即使不进行自我改革,民主党在未来两年的选举中可能表现良好。反对党通常在中期选举中蓬勃发展。长期前景则不那么乐观。下一位共和党领导人可能比川普更有纪律性。参议院和选举团对民主党来说都充满挑战。自2020年以来人口增长最多的七个州中,民主党在去年的总统选举中一个都没有赢。

失败在政治中一直激发诚实反思。在民主党人感到挫折和焦虑的此时,他们应该尝试一下。

编辑委员会是一群观点记者,其观点由专业知识、研究、辩论和某些长期价值观形成。它与新闻编辑室是分开的。

——网友推荐

蘇暁康:順口溜的古今奇觀——明朝、糜爛以及社會學

作者臉書


【按:此帖早在二○○九年十月十八日,當時按语称:「鉗民之口,野有誹謗,這是中國文化傳統,朝廷控制言論,民間盛產順口溜,罵翻天下,當朝與明朝,有得一比,近二十幾年來,中國小說和電影都不行,偏偏順口溜是高產期,而且相當出色」;2021年5月再贴『「讓子彈飛」到「躺平」』,按语称:『躺平,盛世的一种生活方式,比奋发有为轻松,比蝇营狗苟健康;直率的解釋是:不想跪著,也不敢站直,所以「躺平主義」,是一種處世哲學,至少可以躲子彈吧?它既是社會壓制程度的標誌,也是人們的應對之道,更是言論自由的尺度,於是它可算「順口溜」了,是最新的一句,也說明耍嘴皮子是沒用的;2022年4月再贴《瓜众金句》,按语又称:『「顺口溜」退步了吗?前幾年我從網上蒐集的瓜众金句,那叫精彩,而今看到「2022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被中共屏蔽的入选作品三:「疫情」题材,如那首《史記》,叫短詩不叫順口溜,也「文氣」得很了,沒有「順口溜」野,中國文字自古有文野之分,網上最被追捧的李大眼《上海是预示未来一百年的大河》,點擊三四十萬,也「文」得像小鮮肉的呻吟,遠不如順口溜痛快。社會更齷齪,「順口溜」反而衰退,是不是文字獄的效果,倒是一個很好的比較文學博士論文題目。後來再見到「2022十大網路流行語」,發現幾無亮眼之句,難道民間創造力減退了嗎?照理,習近平的集權壓制酷於以往,中國急劇向文革倒退,民間反唇相譏應該更精彩呀!難道民間創造力減退了嗎?照理,習近平的集權壓制酷於以往,中國急劇向文革倒退,民間反唇相譏應該更精彩呀!再往後走,“汉语盘点2023”发布年度十大流行语、十大网络用语、十大新词语 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23/12-20/10131925.shtml,幾乎都是官式語言了;2024年底「央视新闻客户端」發布《咬文嚼字》编辑部2024年十大流行语。“数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city不city、硬控、水灵灵地、班味、松弛感、银发力量、小孩哥/小孩姐”等10条入选,
就更是平庸、無趣,民間創造力之萎縮驚人,可稱民間社會衰退的大徵兆。但是,「你獻了嗎?」這句,https://www.facebook.com/841628330/posts/10162390524113331/? 已經不再是「順口溜」,是不是意味著「吃瓜大眾」真的要造反了?因為這個「獻」背後涵蓋的歷史、話語,乃是明朝末年的大起義、屠川、人血餵馬,一直到改朝換代(滿清入主中原),然而「獻」在今天卻是「五失」「四無」人員火拼「吃瓜大眾」,行為模式稱之為「報復社會」,並不是打擊政權,如此用汽車衝撞人群下去,會把社會搞得「人人自危」嗎?不知道;習近平的殘暴低能統治,並未令中共早一天崩潰,卻引發了民間互害模式,這倒是一個集權制度的新問題。廉價勞動力、貧二代、農民工成為「現代奴隸」,因為他們受到一個東西方結盟的「全球化」剝削,華爾街和国际大资本,索取利润于一个集权体制中,推翻它谈何容易?以亿为计的奴隶们,锁在大中城市周边,以「云集权」高科技控制,他们报复的对象,只剩下城市里面的商人、知識分子、市民、公務員等,这种「互害模式」才是今天「献忠」话语的本质,原來「順口溜」消亡,大眾不再幽默,也不是好事呢!】





「順口溜」退步了

【20250216 按:鉗民之口,野有誹謗,這是中國文化傳統,朝廷控制言論,民間盛產順口溜,罵翻天下,當朝與明朝,有得一比,近二十幾年來,中國小說和電影都不行,偏偏順口溜是高產期,而且相當出色;偶見到「2022十大網路流行語」,發現幾無亮眼之句,難道民間創造力減退了嗎?照理,習近平的集權壓制酷於以往,中國急劇向文革倒退,民間反唇相譏應該更精彩呀!我講順口溜已在十幾年前:《順口溜的古今奇觀——明朝、糜爛以及社會學》,瞧瞧那时的金句多棒!】


中國回到明朝去了

【20221023按:自古漢人王朝,明朝最黑暗,概因洪武罷相,令中樞空虛,乃明朝閹禍之端倪。又因明朝鉗天下之口,而令民間謠諑蜂起,順口溜大行其道,此風竟在三百年後之中國大地再興,民間影射官場世風,皆呈口舌之快有十年之久,如今又被鉗口,看歷史便知道又到明朝去了。我曾有一文《順口溜的古今奇觀——明朝、糜爛以及社會學》,可見當年盛況。


「讓子彈飛」到「躺平」(附:躺平,盛世的一种生活方式……)

【20210524 按:「躺平,盛世的一种生活方式,比奋发有为轻松,比蝇营狗苟健康」;直率的解釋是:不想跪著,也不敢站直,所以「躺平主義」,是一種處世哲學,至少可以躲子彈吧?它既是社會壓制程度的標誌,也是人們的應對之道,更是言論自由的尺度,於是它可算「順口溜」了,是最新的一句;中國曾有過一個「順口溜」高產期,我還撰文寫過那個逞口舌之快的年代,一篇《順口溜的古今奇觀》,結果還是只能「躺平」,說明耍嘴皮子是沒用的。

胡適的《白話文學史》,開篇講「古文是何時死的」,緊跟著就講「漢朝的民歌」,提到漢武帝時,衛子夫做了皇后,她的兄弟衛青權傾一時,民間便出了順口溜:
生男無喜,生女無怨,
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
胡適說民謠「只取音節和美好聽,不必有什麼深遠的意義」,其實民謠常常是朝代興衰更替的預警,還不「深遠」?為人熟知的就是明朝,謠諺首尾伴隨——元末昏暗,北方一個童謠「石人有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便叫群雄並起,後另有一個童謠「十八子,主神器」,又叫二百七十年大明轟然坍塌。
一、相距幾百年的兩首民謠
是不是只明代多謠諺?據說唐宋以降,文風極盛,但幽默嫌少,謠諺只在民間流傳,無人留意,到明朝才開始有人整理笑話集。《明季南略》中收了一首順口溜罵奸相馬士英賣官鬻爵:
中書隨地有,
總督滿街走;
監紀多如羊,
職方賤如狗……
而今卻有順口溜這麼說:
中央幹部忙組閣,省級幹部忙出國,
地縣幹部忙吃喝,區鄉幹部忙賭博,
村裡幹部忙偷摸,學生幹部忙愛國。
兩首謠諺相距幾百年,測出的中國官場景觀,大致如舊,南明小朝廷與中國「盛世」的不可同日而語,卻只在物質層面,無制度變遷可言。甚至,我們對於當下中國,從一個順口溜裡,也能解讀個大概:全球化,民族主義,江胡兩代較勁,權貴社會裡貪腐遍地、色慾橫流,一樣都沒漏。
「野有誹謗」,是明朝的特色,或許毛澤東創建的「新中國」,與歷史上最相仿的朝代,就是朱明,而老毛也最神似朱元璋。據田家英 透露,毛澤東進京當皇帝前,在西柏坡與吳晗 談其《朱元璋傳》,說你寫朱皇帝殘暴,乃是書生氣十足,朱不殘暴,皇帝就坐不穩,而吳晗未予理睬,不對朱洪武筆下留情,後來果然慘遭荼毒。
二、中國式政治笑話與影射文學
此處穿插朱洪武的一個政治笑話。洪武年間,長江大堤蛀壞,疑水下有豬婆龍(揚子鰐)作怪,因「豬」犯國姓「朱」,官吏奏報改稱「黿」,卻又犯了朱元璋的「元」,民間有謠云:「癩黿癩黿,何不稱冤」——你乾脆改姓「冤」吧!取笑統治者的姓名,乃民間一大樂趣,如海瑞稱嘉靖為「家淨」,百姓叫崇禎為「重徵」(徭賦)。可見「政治笑話」,並非蘇聯東歐的「土特產」,中國自古就有。今日承傳此道,例如一則,說胡錦濤請來風水師問:「以前水災多,如今又旱災多,為何?」答曰:「以前不怪你。皆因江澤民的一個『澤』字,能不年年發大水?」胡不解:「我這『濤』字不也是水嗎,怎麼變乾旱了呢?」答曰:「你的『錦』字,在風水學裡配同音『井』也。這井裡能掏出多少水來,夠全國人民用?」胡錦濤:「有何妙計?」風水師擺擺手:「改朝換代罷!」妙諷之間,不忘煮酒論人。
明朝大興文字獄,文人膽寒,也使得民謠旺盛。陳寶良著明朝風俗史《飄搖的傳統》,專辟一節「大眾傳媒:民謠」,列數明代民謠的「輿論」功能,指其天籟自鳴,直抒己志,遠近相傳,映照政治的清濁、風俗的厚薄、人性的善惡。順口溜更是文學,就像詩歌,落成文字便凝固,與指涉對象分離,可流傳千古,如民謠說嘉靖權相嚴嵩:「可笑嚴介溪,金銀如山積,刀鋸信手拖。嘗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得幾時。」四百年後,老毛駕崩,「四人幫」被擒,正值菊黃蟹肥時節,百姓們把三隻雄蟹、一隻雌蟹綁成一串,在街上叫賣,還有人敲著螃蟹說:看你橫行到幾時!
史家皆言明朝流弊,最甚者洪武廢相,終有明一代閹禍劇烈,所以最著名的順口溜,都是罵閹黨的,如成化年太監汪直,天下趨附,有謠云:「都憲磕頭如搗蒜,侍郎扯腿似抽蔥」,滿朝文武亦成噤蟬,被譏為「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天啟年的魏忠賢就更是氣焰薰天,民間流傳「八千女鬼亂京畿」,「魏」字偏旁上端一「禾」,拆開就是「八千女」。
真所謂「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明朝不僅謠諺發達,還有「匿名揭帖」、影射戲曲和影射文學,大凡都以因果報應詛咒豪門權貴。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中的〈明之人情小說〉論及《金瓶梅》,引了開篇一段閑文說西門慶:「有一處人家,先前怎的富貴,到後來煞甚淒涼,權謀術智,一毫也用不著,親友兄弟,一個也靠不著,享不過幾年的榮華,到做了許多的話靶。內中又有幾個鬥寵爭強,迎姦賣俏的,起先好不妖嬈嫵媚,到後來也免不得屍橫燈影,血染空房」。魯迅說這種影射文學「人物每有所指,蓋借文字以報夙仇」,聯想如今互聯網上拿「中央核心」惡搞的種種,便可知中共耗重資封網,敢情是還殘留了一點羞恥心呢。
三、順口溜又到高產期
中國近二十年來,順口溜如雨後春筍,茁壯成長,於今已無閹黨好罵,究竟為了哪般?順口溜有「時代症候群」,正常年景、升平之世,沒人玩它,捱到世道淪喪,就會出現高產期。原來是這「權錢社會」的齷齪,叫享受過「共產主義」的老百姓,實在受用不了,順口溜找到了話靶,只要有人編它,一出手就比許多酸理論來得高明,直奔政權實質而去:
愛黨勝過媽,愛國勝過家;
黨就是咱媽,國就是咱家;
沒錢跟媽要,沒吃從家拿。
老百姓一點都不「愚昧」,看得很透徹:「當官靠後台,掙錢靠胡來。真理在報上,清官在戲台。」這個世道的「真理」是:「台上坐的是主犯,後面兩排是骨幹,底下聽的是傻蛋。」
明朝皇帝個個搜刮民脂民膏,不遺餘力,民謠曰:「知縣是掃帚,太守是奮鬥,布政是叉袋口,都將去京裡抖。」今日「權貴資本主義」就不同了,各級都要雁過拔毛,層層盤剝,所以民謠說得就不一樣:
村幹部:腰戴BP機,不是好東西!
交不出糧食我就捉雞!
鄉幹部:手拿大哥大,既是土匪又是霸。
騎著摩托到處溜達,吃喝嫖賭我都不差。
縣幹部:出去坐著桑塔納,大紅警燈高高掛。
跑到單位破口大駡,昨天吃飯咋沒王八。
市幹部:貪污受賄我不怕,硬硬靠山擺在那。
有錢全都好說話,等我撈夠了我再下。
省幹部:出門開的是寶馬,座下情婦一大把。
挪了幾億怕事發,美國就是我老爸。
四、派到台灣能喝垮國民黨
老百姓最恨這些權貴,罵他們「慾壑難填」,頗有些精彩的段子,如:
看的是黃帶,喝的是藍帶,
坐的是現代,摟的是下一代,
唱的是《遲來的愛》。
專說喝酒的,有一首《英勇酒戰士》:「自從當了鄉鎮長,就把肚皮交給黨。若是派到台灣去,保證吃垮國民黨!」形容中國「現代化水準」:「左手酒瓶,右手文憑,對上扶貧,對下擺平,胸中藏著花瓶,後面跟著醋瓶,嘴裡念著小平。」「家天下」不止在中央,也在基層:「親家局,夫妻科,外甥打水舅舅喝,孫子開車爺爺坐。」幹部之德行,有一首《握手歌》:「握著上司的手,點頭哈腰不鬆手, 握著紀檢的手,混身上下都發抖,握著財務的手,拉起就往餐廳走, 握著老婆的手,一點感覺都沒有,握著情人的手,彷彿回到十八九。」也有害怕的時候:「一怕老婆拼命,二怕情人懷孕,三怕小姐有病,四怕群眾來信。」
最妙的,是一首「新《長征》」,步韻毛澤東的《七律•長征》,將此黨暴力奪江山的卓絕,一變而為魚肉天下的驕奢,未著一字而因果畢現,說得令人絕倒:
清官不怕喝酒難 千杯萬盞只等閒
鴛鴦火鍋騰細浪 生猛海鮮加魚丸
桑拿洗得周身暖 麻將搓到五更寒
更喜小姐肌如雪 三陪過後盡開顏
五、五十年代官謠與民謠
世事變遷,恍然如夢,百姓們的幻滅,被主流話語排斥,也被主流媒體消音,只剩下順口溜這個管道,如這首《同志情誼》唱道:
五十年代人幫人,
六十年代人整人,
七十年代人哄人,
八十年代各人顧各人,
九十年代見人就「宰」人!
其實五十年代也沒有「人幫人」,那是另一幅光景,民間一派淒涼,網上有篇李興濂的《大躍進中的官謠和民謠》,發掘出罕見的幾則:「毛主席大胖臉,社員餓死他不管。」「今反右,明反右,反得社員吃人肉。」關於饑餓的民謠,就更多了:
清早的饃,兩口嚼。
中午的麵條撈不著。
晚上的稀飯照月亮;
大人喝了餓得慌,
小孩喝了光尿床;
一巴掌打到街門上!
大饑荒、人相食,也曾是歌謠禍害的,那就是「官謠」,大躍進中煽虛火的鼓噪,當時省市縣、公社、生產隊各級都有民歌編寫班子,連老舍 都寫過養豬的快板書,後來周揚、郭沫若編了一本著名《紅旗歌謠》,也可稱「大話、牛皮匯總」。那種歌謠,也是一景,最國粹的「中國土特產」││「公社糧食堆雲天,社員爬上當神仙,扯片白雲揩揩汗,揍上太陽吸袋煙。」「一頭肥豬大又長,豬身橫跨太平洋,豬背可以降飛機,耳朵成了飛機場。」「一個稻穗長又長,黃河上邊架橋梁,十輛汽車並排走,火車開來不晃蕩。」
六、順口溜宛如一本社會學
恰是有過此種「共產主義大躍進」的歷史經驗,所以到九十年代,搞起「資本主義大躍進」來,才會出現下面這番光景:
十億人民九億商,齊心合力騙中央;
十億人民九億賭,還有一億在跳舞;
十億人民九億瘋,還有一億練氣功;
十億人民九億愁,還有一億當盲流。
中國人都魔症了,中國的順口溜也是瘋狂的。上面這個段子叫《大團結》,是退出流通的一種十元紙幣,一個極巧妙的反諷——這個民族已經掉到錢眼兒裡去了。
我們的順口溜,也開始面對「社會問題」了。有一曲《都市十八怪》:「影院只放錄影帶;豬肉牛肉加水賣;攤開麻將把客待;旅店拉客死活拽;染起頭髮充老外;污言穢語隨口帶;鐵門鐵窗鐵陽臺;下水道口缺少蓋;好人偏去充乞丐;富人都吃蟲眼菜;少女初夜當街賣;鍛煉只有老太太;五歲開始談戀愛;交友只問帥不帥;避孕套常裝口袋;男女都是公用筷;都把官員當禍害;上班先學拉幫派。」——這簡直可以在大學裡辦一個社會學系了,從消費者權益、貧富懸殊、女性歧視、性放縱,直到青少年被忽略而受害,一個順口溜便囊括了種種社會公害、機制弊端、風俗日下、世道危機。這是一個社會解體的縮影,其特殊性在於,中國是從一種禁慾的全能主義體制,朝著另一種所有向度都是相反的壞資本主義轉型,其代價是社會失範,價值崩解如水銀瀉地,摧毀道德倫理底線。
順口溜對社會景觀的綜合概括能力,也只有在中國當下的政治體制下,才會發揮到極致,休說絕後,也是空前的,如這曲《西方有個愚人節》:「年過五十算青年,短訓三月拿大專,熬夠工齡就教授,照書抄錄算考卷,掃次大街稱雷鋒,退出佔房算清廉,兩篇作文叫作家,出本爛書罵經典,掛個名兒當主編,拉筆贊助副主編,十人就有九人騙,還有一個在鍛煉。」通篇都在說一個「假」字,是因為社會暢行無阻一個「騙」字,而中國人天天要過「愚人節」,其根源是這個體制「掛羊頭,賣狗肉」,從「東方紅,太陽升」那天開始,中國就進入「愚人節狂歡」了,接下來大夥兒也只好跟著黨中央一道自欺欺人。
即使你不去中國,也可以從順口溜中欣賞它的文化景觀:「兒歌竟被情歌代,影片叫好不叫賣;一部影片好幾截,戲曲只有老人愛;點歌騷亂成公害,歌星假唱放音帶;『大腕』一副港台派,義演不義把人宰;詩歌只有詩人買,雜誌半本廣告牌。」(《流行文化十大怪》)「西化」也好、「港台化」也罷,反正不再是原來那個從收音機裡款款淌出廣東音樂「步步高」的中國,也不是高音喇叭裡放著楊子榮「打虎上山」樣板戲的文革中國,漫說「雷鋒叔叔」沒影兒了,連陳勝吳廣都去深圳打工糊口了。
又是順口溜,把那懷舊,抒發得最為纏綿、無以替代,農耕社會雖依稀可見,卻連最後剩下的那一把破涕為笑,也是寒酸的:
俺才吃上肉,你們又吃野菜了;
俺才有糖吃,你們又尿糖了;
俺才用紙擦屁股,你們又擦嘴了;
俺才吃飽穿暖,你們又露肚臍了;
俺才娶上媳婦,你們又獨身了;
……
(二○○九年十月十八日)

——作者脸书

附:

躺平,盛世的一种生活方式,比奋发有为轻松,比蝇营狗苟健康


网络自媒体平台的确是一个有趣的地方,话题奔涌,热词爆棚,让自媒体人和他们的粉丝手指离开按键的机会都没有。

单说关于中国年轻人的话题,一个“盛世危言”般的声音最近几年都没有间断:现在的年轻人,“丧丧的”逃避“内卷”漩涡,最近直接“躺平”了。


躺平


什么叫“躺平”?

百度百科定义:躺平,网络用语,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

自媒体就此发表言论,并不完全按照定义来。

有说是年轻人胸无大志,放弃努力,吃不得苦。

有人认为是因为社会内卷和阶层固化严重,年轻人丧失行动力,对现状无能为力,对自己失去信心,对未来失去期待。

有人总结是年轻人对资本压榨、盘剥、克扣、歧视的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算是“觉醒”的一种。


葛优瘫


简单概括,“躺平”心理姿态如同“葛优瘫”,心思就是一个字“服”,行为是“为不死而活着”。

关于“躺平”的言论,主要有两大派别。一派心系国运,占据道德高地指责年轻人。一派同情年轻人,认定年轻人并不是自己喜欢“躺平”,是被资本、社会制造的不公、高压放倒的。

不管是何种观点,基本都有“盛世危言”的强调,貌似全中国的年轻人都妥妥“躺平”了。而实际上呢,这种状态的年轻人只是少数。



三和大神


我搜索到的最早使用“躺平”的是“界面新闻”的报道。报道描述的“躺平”者,是深圳龙华区三和人才市场附近一群底层青年,网红名字叫“三和大神”。这个独特的青年群体,“快递、工地、保安,干一天玩三天。赌博、彩票、网吧,玩到挂逼再接活儿。”“在日结工作、底线生活和挂逼生活中无限循环。”他们无法融入城市,也不愿意回农村老家,可谓真正的“躺平”一族。

有人说每个大城市都有“三和大神”,即便如此,这种生活方式的年轻人也是比例有限。加上不在底层的“半躺”青年,再加上具有“躺平精神”的,也不能代表中国年轻人的状况。看看你身边的大部分年轻人,都在为自己的小理想小目标努力工作着呢。他们虽然不愿意进工厂,不接受太辛苦,可他们都没有坐等,更没有“躺平”。


躺平的资本


不管你乐意不乐意,赞成不赞成,“躺平”也都是一种生活方式。还要强调一点,年轻人的“躺平”生活方式,是有比较高“门槛”的。

“躺平”必须恰逢盛世,至少是富足平安的时代。盛世物资充足,社会宽容,生活方式才具有多元化的条件。干一天玩三天,因为干一天你能挣够其余三天吃喝玩乐最低生活消费的钱。你宅在家里,因为有父母有能力也有意愿供养你。你能够呆在家里不被闷死,因为科技发达让你与世界并未隔绝。

贫困社会,吃上顿必须全力找下顿,你根本躺不下来。战乱时期,你不打起精神,最大的概率而不是“躺平”而是躺枪。社会动荡朝不保夕,你也许也能享受“躺平”,但最可能是躺在街头,跟风雨冷热平行。

年轻人“躺平”并非个案,说明咱们的社会真的处于繁荣盛世。繁盛平安的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必然多样化,“躺平”并不是最不堪的选择。


道家生活方式


“躺平”在中国也有着十分“高大上”文化渊源,圣人老子教导说“无为”、“老死不相往来”,虽然不像儒家孔学那么积极,缺少古老的战天斗地精神,但也流传将近3000年。我佛如来更是“佛系”人生的开山鼻祖,至今依然香火旺盛,信徒不绝。

所谓“躺平”,实质就是道家精神和佛教思想的现代生活翻版。我就不明白,打着道家和佛教的旗子生活,舆论或许称之为高端文化品位,而轮到现代式的释道实践,怎么就群情激烈、如丧考妣?是不是有人带路挑拨社会争斗?是不是新一轮吸流量的营销?亦或是贩卖社会焦虑?


佛系生活方式


“躺平”不是一种积极有为、朝气蓬勃的人生态度。但是,在个人来说是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或许也是生活张弛有度的调剂。

对国家社会来说,“躺平”积极作用缺少。但是,相比于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蝇营狗苟,“躺平”哲学不要健康太多,消极贡献是有利于社会平和。

“躺平”不是社会主流。只要不违法不有悖道德,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上纲上线。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思潮和行为有可能的蔓延。需从社会结构、利益分配、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寻找问题的根源,探讨解决的方案,而不是夸大其词,危言耸听。

发布于 05-14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