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4日星期四

詹順貴:安倍晉三.李登輝與國家正常化

 / 思想坦克 2022 年 7 月 13 日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遭槍擊死亡,舉世震驚,美國總統拜登在第一時間決定降半旗至10日以表達哀悼之意,接著印度、巴西與台灣等國也陸續降半旗致哀,許多主流媒體專文評論分析。緊接著10日投票的日本參議院選舉結果,認同安倍生前積極推動「日本正常化主權國家」的支持修憲派大勝,取得修憲門票;11日賴清德以台灣現任副總統身分,突破37年以來「一個中國」的框限,獲得日本簽證前往東京弔唁,並停留1夜以參加隔天的告別式。

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從以上國際間的反應、日本參議院議員選舉支持修憲派的大勝,日本現任首相岸田文雄勇敢果斷地發給台灣現任副總統簽證,讓中國措手不及等情況,可以看出安倍的前瞻眼光、領袖特質與不因去世而衰(甚至更盛)的影響力。

安倍晉三是日本平成時代唯一兩度拜相的內閣總理大臣,分別在2006年9月到2007年9月與2012年9月到2020年9月,是迄今日本憲政史上任期最長的首相。他對台灣友善的可貴,在於不管是否具有官方身分(而且是政治領袖),他的行為完全一致,讓人絲毫不覺得有個人利益的政治算計,也因此,他的不幸去世,才會有那麼多的台灣民眾與政治人物感念不已。

安倍無論在位或卸任,都力挺台灣

台灣民眾感念安倍,出自他生前對台灣諸多具體的友善行為,包括2013年簽署《台日漁業協議》;2018年花蓮大地震後寫下「台灣加油」鼓舞災民;乃至卸任後,去年台灣鳳梨遭中國禁運,他隨即利用社群媒體分享台灣鳳梨美味,幫助台灣鳳梨行銷日本;同樣去年台灣大缺疫苗時,運用自己在日本內閣的影響力,贈送數百萬劑AZ疫苗並在最短時間內運送到台灣;去年12月1日接受台灣國策研究院邀請,就「新時代台日關係」為題發表演說時,更提出「台灣有事等於日本有事,也等同日美同盟有事的主張,試圖改變日本的台海戰略;2022年4月在美國報紙上發表文章,將台灣與烏克蘭相提並論,認為美國應明確承諾協防台灣。

安倍在國際間之所以獲得讚譽,來自於他早早洞悉中國全球擴張野心的精準、深遠的國際視野,是由美國、日本、印度和澳洲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發想者也是最重要推手,他主張藉由沿著印度洋—太平洋區域建立一個「自由與繁榮之弧」,來應對中國擴張野心對全球帶來的威脅(此部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澳洲學者Rory Medcalf所著《印太競逐》第151頁、賴怡忠推薦序)。2019年於大阪舉行G20高峰會時,還是首相的安倍,技巧性地將(Quad)的三個夥伴國家領袖座位安排在習近平的正對面(引自《印太競逐》第219頁),也可以看出他的睿智與謀略。

對此部分,就連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日前都特別投書《華盛頓郵報》指出,安倍晉三執政期間不僅重塑日本在世界的地位,多年來更呼籲世界各國留意中國及北韓構成的地緣政治威脅,對美國與盟邦貢獻良多。

在他的日本國內,其經濟政策由貨幣寬鬆政策、增加基礎建設財政支出、結構性經濟改革等三支利箭所組成,雖然這些該政策的功過目前尚難定論,但安倍也成功釋出日本要全力恢復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活力的訊息。

安倍至死都力求國家正常化

對日本而言,安倍最重要的政策應該是推動國家正常化,因為1946年頒布的日本憲法第9條規定,日本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而為達前項目的,日本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

面對中國不斷增強軍備,想將南海視為內海、企圖控制印度洋當作出入門戶的野心日熾,北韓積極發展核子武器與彈道飛彈,安倍認為日本上述憲法限制早已不符國際現況與日本生存安全需求,應透過修憲工程建立國防力量,以建構日本成為國防自主的正常化主權國家。

2012年安倍帶領的自民黨再度執政後,隨即倡議修憲將日本自衛隊的目標設定為「本土防衛和國防保障」,並刪除憲法中否定集體自衛權的限制規定,允許自衛隊得以參與聯合國的維和反恐任務。由於修憲工程需要較長時間與在野黨、社會溝通對話,於是安倍先於2015年提出一項新制定的《國際和平支援法案》與10項修正其他相關國內法的《和平安全法制整備法》,來賦予集體自衛權的正當性。

修訂憲法第九條成為關鍵

但如要徹底讓日本成為正常化主權國家,可依自身與扮演國際間角色需求,名正言順地增加國防軍費支出、建構國防力量,仍須進行修憲工程,這正是安倍辭職後仍持續推動修憲的原因。

7月10日的日本參議院選舉,在125席需改選的席次中,自民黨和公明黨共組的執政聯盟拿下76席,日本維新會、國民民主黨分別取得12席和5席,此外,另有2席無黨籍但支持修憲。以上改選席次,加計這幾個支持修憲政黨的原有席次,支持修憲派共有179席,超過248席總席次修憲提案所需三分之二門檻,安倍透過修憲促使日本成為「正常化主權國家」的心願,非常有機會在他不幸去世的不久的將來實現。

安倍和李登輝互相映照

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在其今年5月出版的《矢板明夫在台灣「說三道四」》一書曾寫道:「對日本人來說,李登輝並不像一個外國人,反而像是日本的親人,所以他去世時,日本人有種好像是留在台灣這個家鄉的父親去世的感覺。在東京的李登輝靈堂有上千人排隊去悼念,已經超過了日本前首相過世時的情況。李登輝是台灣人的財產,也是日本人的財產。」從11日的新聞畫面看,前往安倍靈堂獻花致意的日本民眾大排長龍、絡繹不絕,足以看出安倍在日本民眾的不凡地位;而在台灣,前往台北日本交流協會悼念的台灣民眾、政治人物也一樣非常踴躍。也許矢板明夫那段「李登輝是台灣人的財產,也是日本人的財產。」已經可以反過來套用在安倍身上,他不僅是日本人的資產,也是台灣人的資產。

從以上的事蹟,再看看他遇襲當天是在街頭拿著麥克風對為數不多的用路人宣講,可以歸納出安倍做為一個政治人物,具備了睿智前瞻的眼光、深謀遠慮的頭腦、冷靜堅毅的性格、謙虛親民的行止等領袖特質。難怪李登輝前總統生前也對安倍讚譽有加,在他的《餘生—我的生命之旅與台灣民主之路》一書中,更以「對安倍首相的聲援」作為專節書寫安倍,讀來頗有惺惺相惜的味道。而安倍也多次談及對李前總統的景仰與敬佩,原本已安排來台的行程,甚至包括於李前總統逝世二周年紀念日到墓前致意。

有人說安倍奉李登輝為導師,也有人說安倍之所以有今日成就來自李登輝的指導,此部分事實與否筆者無從考證,寧願相信兩人間的惺惺相惜,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來自兩人都全心致力於使自己的國家正常化。

再套句《矢板明夫在台灣「說三道四」》裡的一段話:「李登輝最了不起的地方有兩點:第一是堅忍,第二是慈悲。他為了達成台灣民主化和本土化的政治理念,忍辱負重、默默苦行,多次向敵人讓步、妥協,但最後都能甩掉包袱、繼續向前,從不迷失方向。…另外,李登輝在掌握權力之後,並沒有對他當年的政敵進行清算。…晚年都可以一邊批評李登輝,一邊頤養天年。」這正是李前總統藉由個人領袖特質所立下的典範,讓台灣從威權統治順利完成民主轉型,也讓政治立場壁壘分明、選舉又多的台灣社會,至今天都能維持相對安定的原因。這兩位政治領袖的特質既難得又相似,放眼全球政治人物,少有人能及,值得未來想競逐台灣總統大位的政治人物效法。

「昔人日已遠,典範在夙昔」,安倍畢生的「日本主權國家正常化」心願,也許很快就能實現,但台灣迄今仍掙扎於是否為一被普遍承認的主權國家。學者林夏如在《台灣的中國兩難—台灣認同下的兩岸經貿困境》一書的研究結論、小笠原欣幸教授在《台灣總統選舉—台灣認同的成長與爭奪》總結,不約而同提到從李前總統完成台灣民主化的寧靜革命後,居住於台灣的民眾,不管省籍,台灣認同比例快速攀升,但對於如何成為被普遍承認的主權國家一事看法仍然分歧,這是我們這一代、也許包括下一代仍須努力不懈的共同使命。

圖為安倍晉三2010年至外雙溪翠山莊拜會李登輝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