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7日星期三

陶傑:人離鄉總是賤?

2021年2月18日 BY 

1969 年 7 月的倫敦街頭。 圖片來源:Dove/Express/Getty Images

BNO 引起英中外交戰。中國眼中的英國是所謂的老狐狸,常猜測英國葫蘆裡賣甚麼藥。

唯英國收容難民,有自己的傳統。去年英國有一齣關於收容猶太集中營青少年來英國定居的電影,叫做 The Windermere Children。講 1945 年 8 月,英政府決定由納粹難民營收容數百名孤兒來英國定居。其中有些被分派到英格蘭北部湖區的一個政府屋村定居,而且在那裡開始新生活。

溫特梅爾(Windermere)便是湖區的一個小鎮,英格蘭人家傳戶曉,有如香港人知道賽西湖邊有一條「雲景道」,但對於受戰爭創傷、家破人亡,許多來自波蘭的猶太少年兒童,要重新適應全新的環境,卻是困難的事。

他們來到溫特梅爾,許多還以為是由一個集中營轉去另一個。看見臨時搭建的宿舍,以為是奧斯威辛的大監獄,只是沒有了探射燈和鐵絲網。

英國教師向他們伸出同情之手,勉勵他們融入,但他們無法撇下戰爭慘痛的印記,向教師吐口水辱罵,而且有幾個孩子忘記了自己的名字,課室點名,只懂讀出在集中營裡,德軍配給的號碼。

香港 BNO 和其他年輕人,若以難民的心理創傷移民英國,有沒有心理障礙?

少數香港人先抵埗英國的,為了謀生,發狂一樣自我開創個人網絡電台,以先到者身份攻擊即將後至的人,包括在網台抹黑一些英國地產樓盤,說推銷這等樓盤的人是「騙子」。

在中國人的海外移居史上,人離鄉賤,互相攻擊甚或自相殘殺,屢見不鮮。幾十年前就已經出現過一個鎮上的一條街,當一戶新界人開了一家唐人餐館,很快就吸引其他新界人也來開第二間,展開惡性競爭,新來的餐館東主割價求生存,結果是兩家一齊「攬住死」。

許多中國人行為的觀察家,曾將海外中國人生存的森林行為,與猶太人相比。指出猶太人或日本人在海外,有更正常的整體利益觀,不會看見一戶在這裡先開拓了市場,下一戶前來覓食,展開割喉惡性競爭,而導致兩相鬥而受害。

這種似乎是中國人獨有的動物性(有人指出,印度人之間也有),要在中國人移居海外成為少數族裔之後,更為凸顯。

若帶有戰爭的創傷,更難融入社會。許多香港年輕人去到英國之後,如何面對早已抵埗的中國大陸移民?尤其是當後者,許多是家纏萬貫的紅三代或官二代,擁有豪宅和寄宿學校教育的優勢,而他們來自的國度,自小充滿鬥爭意識。香港的 BNO 難民去到英國,除了要面對艱辛的就職環境,還將要面對來自中國大陸,與同樣來自中國等同一膚色族裔族群中的排斥與內鬥。

剛抵步英國的所謂 KOL,席不暇暖,就已經展開對尚在香港或其他光譜雷同的香港人展開謾罵,令人對 BNO 的一批香港移民或難民在英國定居的前景充滿風浪,殊不樂觀。

這也是一種帶有中國香港特色的另類的溫特梅爾型難民心理創傷。

——CUP新聞囘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