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8日星期四

李怡:香港人不要「怕痛」

昨天拙文有讀友留言,提供了一個《義勇軍進行曲》英文版「March of The Volunteers」的YouTube連結,那是美國黑人歌手保羅•羅伯遜(Paul Robeson)唱的。羅伯遜,是我青年時代非常著名的歌手。以下是英文歌詞:
「Arise, you who refuse to be bond-slaves./Let's stand up and fight for/Liberty and true democracy!/All our world is facing/The chains of the tyrant./Everyone who works for freedom/Is now crying./Arise! Arise! Arise!/All of us with one heart/With the torch of freedom!/March on!/With the torch of freedom!/March on! March on!March on and on!」
搜尋資料,知道這首英文版的《義勇軍進行曲》,是1941年羅伯遜在紐約一個演唱會唱出來的。那一年,中國左翼指揮家劉良模被基督教青年會派赴美國求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在美國進行抗日宣傳活動,在林語堂引見下,他與羅伯遜會晤,他在羅伯遜面前唱了幾首抗戰歌曲,其中包括《義勇軍進行曲》。幾個星期後,羅伯遜在演唱會最後,突然宣佈要為中國人民唱一首歌,「這首歌的標題是『Chee Lai!』」,於是他先用中國語唱,然後用英語唱出上面歌詞。
英語歌詞沒有「中華民族」,沒有「長城」,沒有「敵人的炮火」,更突出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要掙脫暴君(暴政)的鎖鏈,為自由和真正的民主抗爭。在不違中文原意下,英語歌詞更具世界意義和永恒意義。
暴政奴役人民、強權壓制自由,是自有人類歷史以來不斷上演的悲劇,因此為自由而抗爭,也就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地球角落,都此伏彼起。
香港人在享有一百多年的自由之後,自1997以來,自由不斷遭到侵凌、剝奪。與龐然大物的強權相比,香港人勢單力薄。在形勢比人強的境況下,香港人的選項有三:一是逃亡,即移民;二是對逐漸稀薄的自由空氣慢慢適應;三是在被侵凌的環境下討價還價,期望在劣勢下爭取到一些保障。過去的香港人大都作這三個選項,而沒有第四個,就是抵死抗鬥,決不屈服,直到去年反送中掀起的年輕人帶頭、過半市民捲入的抗爭。
為甚麼說有過半市民而不是中共港共所說的極少數呢?只要看網上主流輿論、200萬市民遊行,特別是區議會選舉的投票就知道了。
去年的抵死抗爭,因為曠日持久而沒有實際效果,許多香港人都累了。港版國安法在人大提出後,前述的三個選項又再抬頭。中國擺明違反《基本法》的規定,為香港立法,面對這種橫蠻,法律界和部份民主人士就選擇接受這個違法行為而提出較為保障香港人權益的建議,如不可設追溯期、要按普通法原則詮釋及由香港法院審理、制訂日落條款……等等。
在美國提出因港版國安法而要改變香港特殊地位時,也有人提議美國不要完全改變,最好給香港保留一些特殊地位,使香港不必完全依靠中國。
這種期望討價還價,使香港人在忍辱偷生中過得稍好的第三選項,出發點不能說不好,但從過往20年的經驗來看,對於立意要在香港實施全面管治的強權來說,示弱不會使它收手,矛盾縱使略有緩和,但香港人的處境只會更壞,因為強權只會得寸進尺。而香港人的屈從,就使原本要制裁中國與香港的美國可能卻步了。
不妥協地抗鬥一定痛,美國對香港的制裁一定使香港人痛。前兩天袁弓夷說,要走這一步,香港人不要「怕痛」。
面對強權想要妥協的人,或者真是想讓香港人得到一些最低的保障。但我想到著名哲學家海耶克的話:「那些幻想以犧牲最基本的自由來換取最N低的保障的人們,最終會發現既得不到自由,也得不到保障。」
耳邊迴響着羅伯遜低沉有力的歌聲。


義勇軍進行曲-March of the Volunteers (Paul Robeson version)

The “March of the Volunteers” is the national anthem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cluding its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of Hong Kong and Macau. Unlike most previous Chinese state anthems, it is written entirely in the vernacular, rather than in Classical Chinese.
Its lyrics were composed as a dramatic poem by the poet and playwright, the Japan-educated Tian Han in 1934 and set to music by Nie Er from Yunnan Province the next year for the film Children of Troubled Times. It was adopted as the PRC’s provisional anthem in 1949 in place of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e”.
In exile in New York City in 1940, Liu Liangmo taught it to Paul Robeson, the college-educated polyglot folk-singing son of a runaway slave. Robeson began performing the song in Chinese at a large concert in New York City’s Lewisohn Stadium. Reportedly i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original lyricist Tian Han, the pair translated it into English and recorded it in both languages as “Chee Lai!” (“Arise!”) for Keynote Records in early 194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