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3日星期二

閻紀宇:當民族主義壓垮「一國兩制」,下一個「喀什米爾化」的地區會是?

的「特殊地位」已經維持近70年,它有自己的憲法,有自己的旗幟;除了國防、外交與通訊由中央政府管轄,在其他領域都自治自理;中央政府若要對它行使其他憲政權力,都必須經過它的立法機構同意。但是,8月5日這一天,它的特殊地位被廢除,高度自治權被收回,中央政府全面斷絕它的網路與電信通訊,大批安全部隊進駐,實施24小時宵禁。
「它」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而是印度共和國的「查謨─喀什米爾邦」(Jammu and Kashmir,印屬喀什米爾)。在印度這個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民族主義風潮將一套針對少數族裔/教派設計的「一國兩制」送進了墳墓。

印屬喀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Srinagar)(KennyOMG@Wikipedia / CC BY-SA 3.0)
印屬喀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Srinagar)(KennyOMG@Wikipedia / CC BY-SA 3.0)

印巴爭鋒打造的「南亞火藥庫」──喀什米爾

喀什米爾位於南亞次大陸北部,介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與阿富汗之間,總面積約22萬4789平方公里,人口約1800萬。喀什米爾崇山峻嶺、風景如畫,看似世外桃源,但它卻有一個「惡名」:南亞火藥庫。

原因在於宗教分歧與列強角逐。佛教與印度教都曾在發展,14世紀之後盛行伊斯蘭教。19世紀,錫克帝國(Sikh Empire)兼併喀什米爾,後來又成為英屬印度(British Raj)的一個土邦(princely state),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日益深重。
喀什米爾地圖(CIA@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喀什米爾地圖(CIA@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印巴分治,喀什米爾錯誤的歸屬

1947年8月印巴分治(Partition of India)劃分印度教徒佔多數的印度與穆斯林佔多數的巴基斯坦(含後來獨立的孟加拉),喀什米爾「妾身不明」,從此成為印、巴兩國長期爭端。當年10月,統治喀什米爾的大君(Maharaja)哈里.辛格(Hari Singh)不顧多數穆斯林的意願,決定加入印度,隨即引發印、巴雙方第一次大規模武裝衝突,以及綿綿無盡期、從傳統軍備到核武的「世仇爭鋒」。

1949年1月印巴停火,7月劃定「控制線」(Line of Control)瓜分喀什米爾。印度佔有查謨(Jammu)、喀什米爾谷地(Kashmir Valley)與拉達克(Ladakh);巴基斯坦佔有自由喀什米爾(Azad Kashmir)與吉爾吉特─巴提斯坦(Gilgit-Baltistan)。中國控制的阿克賽欽與喀喇崑崙走廊則較無爭議,先後獲得印巴兩國默認。
喀、印、巴三角關係70年來幾無寧日,有一點類似北愛爾蘭、英國與愛爾蘭的關係:查謨─喀什米爾邦的穆斯林佔人口約7成,自然對控制線另一側的巴基斯坦心嚮往之。印度政府也指控巴基斯坦長期援助、搧動當地的分離勢力。1947年之後,印巴兩國在1965年、1999年兩度為喀什米爾開戰,戰後「控制線」紋風不動,但怨仇越結越深。1989年之後,查謨─喀什米爾邦的反印度暴亂日益嚴重,至今造成至少7萬人死亡,當地經濟民生也遭到重創。
2019年2月27日,一架印度戰機墜毀在印控「查謨─喀什米爾邦」布德加姆(Budgam)地區。(AP)
2019年2月27日,一架印度戰機墜毀在印控「查謨─喀什米爾邦」布德加姆(Budgam)地區。(AP)

印屬喀什米爾:大軍壓境、憲法保障

對於全國唯一穆斯林居多數的邦(pradesh)──查謨─喀什米爾邦,印度向來採取高壓與懷柔並濟的手法:一方面大規模駐軍,隨時鐵腕鎮壓反印度的分離勢力;一方面以憲法第370條賦予當地「特殊地位」與高度自治權,第35A條限制「非當地永久居民」(主要針對外邦來的印度教徒)不得在當地投資置產,以這樣的「一國兩制」來保障當地以穆斯林為主的社會結構。儘管如此,許多當地穆斯林仍然將印度視為一個高壓的外國統治者。

2014年印度人民黨(BJP)贏得國會大選、莫迪(Narendra Modi)上任總理之後,情勢再起變化。人民黨與莫迪具有濃厚的「印度教民族主義」(Hindutva)色彩,敵視國內穆斯林(1.7億人)與巴基斯坦;2002年莫迪主政家鄉古加拉特邦(Gujarat)時期,甚至縱容印度教徒屠殺穆斯林。因此不難想見,人民黨與莫迪長期反對查謨─喀什米爾邦造成的「一國兩制」現狀。今年5月,人民黨與莫迪再度以懸殊差距贏得大選,而且選舉過程中一路主打民族主義與國家安全,因此各方普遍預期他們遲早會對查謨─喀什米爾邦動手腳。
2019年8月,印屬喀什米爾情勢緊繃,印度軍人巡邏有如空城的街頭(AP)
2019年8月,印屬喀什米爾情勢緊繃,印度軍人巡邏有如空城的街頭(AP)

中央政府動刀,印屬喀什米爾化為露天監獄

結果不是動手腳,而是動大刀,直接砍掉保障查謨─喀什米爾邦穆斯林的兩條憲法條文,並且另立新法:廢除查謨─喀什米爾邦的特殊地位,收回大部分的自治權,取消「外邦人」投資置產的禁令,將該邦降格為「聯邦屬地」(federal territory)並一分為二(查謨─喀什米爾、拉達克)。一系列的改變事關重大,印度中央政府是否曾諮詢或者至少知會地方政府、地方領導人?完全沒有。

更可怕的是,在揮出廢憲大刀之前,印度政府大舉對查謨─喀什米爾邦增兵;逮捕包括3位前任首席部長(Chief Minister,邦首長)在內的穆斯林領袖;正式宣布之前,當地的網際網路與電話通訊全部斷絕,加上隨後實施的24小時宵禁,印度政府等於是打造了一座全球最大──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露天監獄,簡直可以列入新世代的世界七大奇觀。
2019年8月,印度政府剝奪印屬喀什米爾特殊地位,收回大部分自治權,許多穆斯林女性走上街頭抗議(AP)
2019年8月,印度政府剝奪印屬喀什米爾特殊地位,收回大部分自治權,許多穆斯林女性走上街頭抗議(AP)

一個抱著孩子的爸爸:就連我也要拿起槍反抗印度!

既是露天監獄也是壓力鐹。但儘管被壓制、封鎖、斷訊有如待宰的牲畜,印屬喀什米爾的穆斯林還是透過英國廣播公司(BBC)《時代》(TIME)《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等國際媒體傳達了心聲。不難想見,他們覺得遭到踐踏與背棄,滿懷驚恐與悲憤:如果70年來憲法白紙黑字的保障都能一筆勾銷,他們還能抱持什麼希望?還能如何勸阻表年世代投入武裝抗爭?
在首府斯利那加(Srinagar),一位懷裡抱著嬰兒的青年男子對著BBC記者大喊:「就連我也要拿起槍反抗印度!」渾然不顧身旁就是荷槍實彈巡邏的印度軍人。換言之,印度政府正在驗證中國老子《道德經》所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莫迪總理9日對全國發表談話,試圖自圓其說,聲稱被降級的印屬喀什米爾將得以擺脫恐怖主義與分離主義,擺脫家族壟斷政權與嚴重貪腐,終結巴基斯坦的搧動,教育權、少數族群、最低工資等權益更有保障,觀光旅遊業也將蓬勃發展。
將這樣的願景投射在一個有如露天監獄與壓力鍋的地區,無比諷刺。分析家指出,莫迪其實是挾5月大選大勝的餘威,想利用「喀什米爾牌」來擦亮自己的「強人」招牌,至少在媒體版面上,暫時擺脫經濟成長趨緩、預算爭議叢生的困境。
2019年印度國會大選,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領導人民黨大勝(AP)
2019年印度國會大選,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領導人民黨大勝(AP)

大軍壓境下的「暴力絕跡」「完全平靜」能維持多久?

目前印度政府宣稱查謨─喀什米爾「暴力絕跡」「完全平靜」,但那顯然是近來大幅增兵的「功勞」。11日,首府斯利那加的市集人潮再現,但那是因為對穆斯林極為重要的宰牲節(Eid al Adha)將屆,當局略施小惠暫時放寬宵禁。

專家指出,當地近年的反印度動亂的確仍有巴基斯坦的影子,但顯然日趨「本土化」。根據印度政府跨機關中心(Multi Agency Centre,MAC)的統計,當地青年世代投身「恐怖主義」的人數近年大幅增加。換言之,一旦印度政府放鬆對當地的壓制,暴力衝突必然爆發。

「喀什米爾化」

對莫迪之流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者而言,無論暴力衝突多嚴重,印屬喀什米爾問題永遠是印度的「內政問題」,絕不可能接受國際調停,更不可能採行東帝汶(East Timor)、南蘇丹(South Sudan)或克里米亞(Crimea)模式的民族自決,廢除其憲法特殊地位,其實是為了保障這一點。
印度,號稱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但在民粹政黨與領導人的操弄之下,70年的民主經驗依然壓制不住民族主義、帝國主義的惡靈,喀什米爾成為一個悲慘的案例。事實上,印度媒體已經開始用「喀什米爾化」(Kashmirization)來形容印度民主體制的劣化。

不過這個字眼顯然更適合形容那些在大一統高壓強權之下力圖保持自身「特殊地位」的地區,時時刻刻面臨來自中央政府的威脅 。喀什米爾不會是「喀什米爾化」的唯一案例,下一個案例會在哪裡呢?
——风传媒
读者推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