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7日星期五

余杰:当中共宣传部成为世界宣传部——介绍哈金的小说《折腾到底》

哈金


小说版的《红色渗透》

《折腾到底》是哈金的小说中最不「哈金」的一本,反倒更像乔治·奥韦尔的《一九八四》,其背景更接近当下的年代,节奏强烈,人物无不爱恨鲜明,互相拉扯与纠结,步步进逼,同时又集讽刺与风趣于一身。哈金说,正是这种变化,使得这本书的出版并不顺利:「这本书早就已经写完,二○○七年动笔,二○一○年完稿,最初根本没有人要。」被拒绝的主要原因,是小说风格跟以前有很大差别,不禁让出版社稍为犹豫:「他们觉得,这么严肃的东西,为什么会用这么写法?」

小说的主要情节
描述供职于美国一家中文网站的年轻记者冯丹林,得知前妻颜海莉将于九一一事件四周年纪念之际,出版一部名为《九月生死恋》的长篇小说,各大媒体宣传此本小说即将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并展现了「中美两国在全球反恐战争上的合作精神」。冯丹林凭借着过往对颜海莉的理解,以及剥茧抽丝的调查,挖掘出小说出版计划背后所隐藏的荒谬真相与黑暗本质,这是中共大外宣计划中的个案,是「国家项目」。于是,冯丹林先后发表了多篇「打假」报道,引发读者激烈讨论。却不料,这场调查与揭露的行动,如同捅了马蜂窝,使冯丹林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供职的北美中文网站被中共代理人以巨资收购、他本人遭到解雇、他在中国即将出版的散文集被封杀、中国使馆的官员赤裸裸地威胁他,甚至连亲中的美国官员也上门劝导他不要跟中国作对。追求真实的代价,远超过丹林的想象。

《折腾到底》宛如小说版的何清涟研究中国大外宣的专著《红色渗透》。谈到该书成书的灵感,哈金说,他在二零零五年就发现中国透过商人收购海外大小媒体、出版产业。华文独立媒体本来就没有几家,一家一家都没了。原本独立的媒体在中资进入后,「主人换了,媒体的风向跟风气也会换」。中资进入媒体,导致媒体的独立性消失,让人产生浓厚的恐惧感,「当报导没有真相,新闻也失去意义,这是关乎言论自由的问题」。换言之,这不是西方司空见惯的商业并购问题,而是中共宣传部的黑手四处伸展。十多年之后,这种情形更加严重,现在不光是媒体,中共什么都买,没有孔子的「孔子学院」就是收买大学和学者的手段之一。哈金批评说,这是个土包子的做法,中国说输出「软实力」来影响西方文化,但最终不可能成功。中国并没有一个强大的价值观,没有价值观在后面支撑走不远的。中共宣传部企图成为世界宣传部,反而导致中国在很多地方名声特别不好,因为有钱买不来尊敬。
不过,有钱的中共却能做到当年苏联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收买国内外的知识精英阶层。中共对症下药,各个击破,人们很难拒绝登上中国这艘「发财号」快艇。中共大外宣干部一定将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的名言背得滚瓜烂熟:「艺术家、文学家无一不是唯名是图,我们只需利用这点,给他们想要的名望,但条件是,必须一刻不停地重复官方认为是积极或妥当的主题……要想获得名望,那么歌唱就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交易。停止歌唱或开始个人思考是一件对国家耍赖或忘恩负义的无耻行径。官方文学和官方艺术将是纳粹国家独有的标志。永不停止歌唱的人将会光荣地成为我们文艺战线上的楷模。到那时,整齐划一、高度服从的艺术家文学家将获得无上荣光。」在小说《折腾到底》中,除了主人公冯丹林之外,几乎所有人都被中共的金山银山收买了——包括一度怀有成为普利策的雄心壮志的网站老板凯明。
知识分子的角色本身就是「折腾」

书名《折腾到底》中「折腾」这个说法,来自于中共前党魁胡锦涛「不折腾」的说法。哈金反其道而用之,赋予「折腾」以正面意义,类似于西方新闻界中常用的「扒粪者」或「吹哨者」的说法,正如本书中所说:「知识分子要站在权力的对立面,讲实话。知识分子的角色,本身就是折腾。」
哈金并未给予读者一个一切都将迎刃而解、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俗套结局。有国家力量加持的说谎者们大获全胜,劣质的小说风光出版,真有好莱坞电影公司以天价购买版权,还有各界名人推荐作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现实生活就是如此冷酷,莫言这样语言都未过关的作家居然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足以说明现实很多时候比小说还要荒谬。

反之,「折腾」需要付出代价。揭露黑幕的冯丹林成为中宣部黑名单上的人,不能在中国出版和发表任何作品;中国使馆不给他回中国探亲的签证,他在美国的工作也丢掉了,不得不重新规划的人生方向。但是,冯丹林并不感到后悔。他说:「我的前途不明。可我知道我会继续站出来说话,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看到一艘载着谎言和虚伪的船,无论它上面悬挂着什么样的旗帜,我都会向世人报告。」他加入美国籍时,坚信自己从此可以过上精神自由的生活:「我就知道自己放弃了所有这些可能——在中国的官场向上攀爬、于千万人中出人头地,权钱双收、光宗耀祖,这将跟我没有任何关系。成为一个自由人意味着首先成为一介平民,通过自己的劳动挣来每一口饭,在肉体和灵魂上为自己负责,把得失、无常、隔离和悲哀都作为人类的生存条件来接受,而不是满足于当一个安安稳稳的奴才,或饱食终日的鸟儿,却永远只能被关在笼中。」

哈金的小说《折腾到底》。(Public Domain)
哈金的小说《折腾到底》。(Public Domain)

The Boat Rocker

  • 出版日期:2017/01/24
  •  
  • 語言:繁體中文
  •  
  • ISBN: 9789571368931
  • 字數: 106,520
可以说,《折腾到底》的主人公冯丹林比《自由生活》的主人公武男更有「折腾不止」的勇气。冯丹林这个人物身上,多少有哈金的影子。「六四」屠杀发生后,当时在美国留学的哈金决定留在美国。后来,他不曾参加海外各种反对中国政府的政治组织和活动,但他多次公开批评中共的暴政,加上曾联署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组织的「零八宪章」,因此成为中共的眼中钉。前几年,即使母亲过世,哈金想返国奔丧也被拒发签证,他已有三十多年没有踏入中国土地。在近年香港自由愈趋严峻的情况下,他连香港也都不愿意前往。这就是一个「不想被控制」的知识分子必须付出的代价。

对于真正的强大者来说,不背靠中国,也能有尊严地生存。《华盛顿邮报》在一篇书评中指出:「哈金拓展他的语言频率,营造卡夫卡式的荒谬。探索当代新闻媒体的道德象限。冲撞体制不仅是正确的,更是神圣的职责——不论前路多艰辛。」美国知名汉学家林培瑞(Perry Link)称赞说:「哈金只会越写越好。在新作《折腾到底》中,他维持一贯的简朴文字风格,让人想起契诃夫,同时动人如怀特。他带领我们去思考很少注意到的问题,从华裔美国人的认同开始,更深入到每一个人的认同问题。关于我们应当守护的价值,以及为了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愿意承担多少风险。」哈金跟他小说的主人公们一起承担了风险,一起赢得了自由。

美国配合中国压制言论自由?

这部小说并未展示任何新的技巧,而用现实主义手法探讨「反抗」与「妥协」的主题。小说中有三场主人公冯丹林与代表黑暗中国的势力的长篇对话,有点像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厚重的价值观争论。

第一次是冯丹林与此事的具体操盘手、中国知名文学评论家、在文坛呼风唤雨的顾冰在纽约中央车站旁的酒吧的对话。顾冰想让冯丹林放弃其揭秘行动,抛出一系列交换条件,包括帮助冯丹林在中国文坛发展。冯丹林断然拒绝,反驳说:「在中国,像我这样的小人物你可以随意欺负,可这里是美国。在这里人们按规则办事,记者就该公布真相。你对公众撒了谎,你就必须承认错误。」顾冰则图穷匕现地威胁说:「你还在中国政府的控制之下,我们可以想怎么处置你就怎么处置你。」

第二次是冯丹林与此事的幕后金主、飞扬跋扈的高干子弟焦凡平在编辑部的见面。焦凡平登堂入室,指手画脚。冯丹林说:「这里是美国,我是记者,我的职业要求我对公众诚实,永远报道真相。我不这样做,别人也会这样做。在这里你没有权力让别人住嘴。」焦凡平则破口大骂说:「你记住,我们可不会放过你这些恶劣行径。只要有必要,就是在这块所谓自由的土地,我们照样可以把你变成一滩狗屎。」
第三次是冯丹林与中国副领事陶武平在中国领事馆的见面。陶武平要冯丹林识时务者为俊杰,因为个人如同小海龟,不可能掀翻国家这艘大船。他威胁说:「即使在美国,你也永远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我们在地上给你画一个圈,你除了围着这个圈跳舞以外别无选择。要是我们多画几个这样的圈,你的人生就完了。」

最可怕的是,不久之后,一名穿着正装的美国白人男子到访编辑部,亮出美国国土安全部的身份。这名自称名叫川顿的美国官员,长相如同美国开国元勋的后人。川顿说话的方式要文明得多,但意思是差不多的,他劝告网站少发表批评中国的文章,因为「中国正在慢慢变好」,而且「中国变成了我们的某种盟友」。川顿在饭桌上的言辞,如同欧巴马时代白宫发言人的老调重弹:「中国开始在国际政治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需要它的合作。我们希望你们能帮我们促进和加强美国和你们国家之间的关系。」冯丹林对此大为惊诧——他本人和网站老板凯明都是美国公民,不是「你们国家」的公民。

这个细节并非空穴来风,我个人在过去几年里常常遭遇类似境况。这个细节生动地呈现了美国过去二十多年来尤其是在欧巴马时代臻于顶峰的「拥抱熊猫派」的对华政策。他们幻想着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启动民主化改革,进而成为日本那样的亲密盟友。为了达成此一目标,美国愿意帮助中国经济成长、融入全球经济,并对中国偷窃美国技术的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中国在人权领域的诸多暴行保持沉默,甚至动用各种手段减少美国公众舆论中对中国直率的批评。



这种绥靖政策的效果究竟如何,如今人们已经看到了。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与纽约亚洲协会共同发布了一份报告,由三十多位一流的中国问题专家共同完成,题目是「中国影响力及美国利益:倡导建设性警惕」。该报告详述中国如何渗透操弄美国政商学界,堪称当前关于美中关系与未来发展的最彻底、最全面的意见书。《华盛顿邮报》评论说,这是一批长期以来鼓吹与北京积极交往的亲中学者的「变节」,「这是一整世代中国专家的梦幼崩灭」,这些人过去「都深信他们一直在帮助中国融入世界舞台,但没想到这项计划完全走样」,他们承认过去对中国的「误判」并由此「觉醒」。
「中国」跟「中共」可以分开来爱与恨吗?

冯丹林在此次打假事件中惟一的收获是入选中国民间百名公共知识分子名单,受此鼓舞,他思考知识分子的使命应当是「高举正义、自由、平等这些普世价值」。哈金本人也是如此,他不单单是一名在虚构世界里想象和写作的小说家,也是一名关心中国、美国及人类命运的公共知识分子,更具备了思想家的潜质。他对民主、自由以及个人身份认同的思考,比大部分所谓海外民主运动的头面人物更深刻。他也是极少数超越了中国国族主义和大中华、大一统观念的海外华人作家。

在本书结尾部分,冯丹林与「不打不相识」、或许可能成为其女友的尼雅对于「中共」与「中国」能否截然分开这个问题产生了一场激烈争论。

尼雅认为,中共不能代表中国,中共很坏,但中国是好的。冯丹林反驳说:「那谁代表中国?……现在这个阶段,共产党事实上就是国家,因为它统治中国,坐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上。以为国家跟执政党不一样的想法太天真了,中国每个有影响的高官都是党员——党就代表了国家。国家从来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神,只不过是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结构而已。把国家想象为一个神话般的角色,像一个无私的母亲一样养育了所有的中国人,然后子民们都得听话、恭敬、渴望她的爱和照顾,这太愚蠢了。完全是谬论、谎言。」

尼雅反驳说,必须将国家和统治者分开,她爱中国,但厌烦中国政府。这是大多数不认同中共暴政,却又眷恋中国人身份的海外华人的普遍想法。

冯丹林从抗议当局强迫拆迁的五名太原自焚者的新闻说起,他反对这种「爱国鬼话」:「国家是一位养育了所有公民的母亲,和蔼可亲、宽宏大量,然后公民也必须像孝顺的孩子,对她的意愿唯命是从。这是哄孩子的,是笨蛋才爱听的漂亮故事。但实际上是把人民圈养起来当奴隶。要是一个国家倒行逆施,老百姓完全有权利去制止它,在它屁股上狠狠踹一脚,好好修理完善它。这才是公民的职责。」

尼雅节节败退,最后只好说:「那块土地是神圣的。」她把国家的概念偷换成了土地。

冯丹林接续质疑说:「我掂量一个国家的价值,只看它如何为普通公民服务。我保留我蔑视任何国家的权利。」正如他在给中国领事馆的陶副领事的回信中说:「国家是什么?国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如神灵般的存在,它只是一种体系、一个机构,或者是一架组合机器。将国家奉若神明,让它主宰人的生命是不可理喻的。而且,一个国家随时都可能变成杀人狂魔。福斯特说,如果非要他在背叛朋友和背叛国家之间做选择,他希望自己有勇气背叛国家。」他接着撕开了「爱国主义」的面具:「爱国主义在我的词典中是一个贬义词:它意味着精神的匮乏、智识的丧失和懈怠,以及道德上的唯唯诺诺。」

哈金有「不爱国」的勇气,我也有这样的勇气。当上万名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一起霸凌刚刚当选的藏族学生会主席、并对其发出死亡威胁的时候,我痛斥这些法西斯分子滚回作为「猪圈」的中国。由此,无数中国人和海外华人铺天盖地地辱骂我。其实,跟哈金所用的「杀人狂魔」这个词语相比,我所用的「猪圈」要温和多了。我也以成为美国人而自豪,我皈依的是自由的价值,而不是土地和血缘。

中国就是一个猪圈。在四川成都,我的出生地,数以万计的学生被学校喂以腐烂的「猪食」,少数奋起抗议的家长被警察抓捕,更多的家长则选择到政府门口下跪哀求。然后,官方检测机构宣称食品全部合格且安全。我只能说,中国人是「自愿为奴」——成都的那些家长,自己选择遗忘六四屠杀,现在轮到他们的孩子成为受害者了。一个在三十年前敢于动用重型武器屠杀和平请愿学生的政权,三十年后向更年轻的学生灌输「猪食」,何必大惊小怪呢?中国央视的新闻联播中,一个字也不提此事,倒是花费十分钟来报道美国名校的「走后门」事件。
——转自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