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韻詩:創作人,「大愛同盟」及「文化監暴」發起人之一、《立場新聞》董事會成員。 |
人生的勝利者,就是能把自己的往績抹掉,完成一場賽事,就重新歸零,再開始。
二百萬人遊行,政府官員、林鄭和各司長陸續走出來宣佈讓步和「道歉」,轉眼已經是一個禮拜前的事。
過去這個禮拜,年輕人們很努力用各種方式維持,各種不合作運動的想法於討論區不斷發動。包圍稅務大樓、包圍入境處、警總等等,當中部份行動取得較大效果,稅務大樓臨時關閉、星期五包圍警總的行動更是讓政府和警隊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隨之而來的,當然就是各種不同意見湧現。有些人認為運動適可而止,不能讓市民感到煩厭;有些批評在場人士丟雞蛋、塗鴉過火;有些認為不合作運動多少就是要阻礙社會正常運作,以逼取政府正視問題,如此政治潔癖是不能成事的。
先不去探討成效對錯、「有用無用」這些悶死人的老調,我個人比較會選擇著眼於這個運動中,每個參與當中的人,身上展現的那種急速變化。而無可否認的是,年輕人絞盡腦汁各出奇謀,都是很努力地為這場運動找尋下一個缺口,單單這一點,已經值得我們賦予更大的體諒和包容。
昨天早上再次有人發起包圍稅務大樓,顯然人數比上一次已經少了好一些,而公眾的耐性也隨之降低。大樓門外許多年長途人(有人猜想是收了錢的建制派,我直覺覺得絕大部份是一般大眾)向示威人士表達不滿,儘管示威人士由最初的阻擋轉而為嘗試向對方解釋及道歉,但大部份最終還是不歡而散。期間示威者一度變陣散開、分頭行事,有些從門外走進大樓升降機大堂。被阻止使用電梯的人群當然面露不歡,當中一位馬來西亞人士從升降機步出,用身體擋在示威者和升降機中間,期間發生碰撞和口角。看直播的人極為緊張,紛紛表示不該這樣,不該哪樣。後來在討論區也能看到對於這次行動的批評和辯論,似乎大家對這次行動都多少有點微言。
可幸的是,示威者在五點多離開後,並沒有各自散去,而是選擇一同回到立法會示威區內召開臨時會議,討論及檢討行動的不足,以及嘗試商討下一步的部署。歷時一個小時的討論,各人也有機會舉手發言表達意見,最後更分小組開 group 再商討。這些是我樂於看見的。
由 6 月 12 日的行動開始,總是看到很多成年人在擔心年輕人的每一個舉動,怕他們看不清狀況、會魯莽行事、失去民意,但殊不知,在我們看著直播憂心之際,這些年輕人已經快速成長,學會從錯誤中檢討,再改良。
擔心嘛,當然不可能完全沒有的,但我會選擇相信這一代年輕人的應變能力和他們從挫敗中長出的集體質素。
在任何試驗中,無可避免會有反效果或是做得不足的時候。即使是科學家要找尋新論點,當中需要多少次失敗的實驗來成就最終的肯定?如果每次都因為怕輸怕失去,只是盤算而不行動,又怎麼能知道什麼方法有成效,什麼方法需改進?我們過往的社會運動,就是太多計算、太多考量、太多包袱、太多太安全的做法,以致年輕群眾對各政黨和領導團體失去信心。而在眾說紛紛怕被指摘的環境下,有經驗的人也會因此卻步,不再敢亂試新模式。
這次運動最顯著的轉變,亦是讓它有空前號召力的原因,正是在於沒有包袱的群眾在決策上的參與。每個人都能天馬行空地丟出自己的想法,有最多人認同的,便能成事,不太可行的,也不會有太多人盲目跟從。抗爭方法每天都在更新,有人甚至發起用網上軟件讓大眾投票,或者在現場投票決定意向,這些都是我們以往從來沒有見過的。
這一次,我們沒有大台,因為最主流最令人信服的意向,就是大台。
既然我們以這個方法成功取得政府退讓以及民意的上方,就絕對不能讓自己回到以往的困局。積極參與當中的人,不要把錯誤放得太大,也不要太留戀之前得到的所謂「佳績」。旁觀打氣的人,切忌太輸打贏要,在別人犯錯時,更要多加鼓勵,友善地提出正面的建議,要讓事情有討論和互相理解的空間。試驗中總是有得有失,但嘗試拉遠一些來看,每一個動作都是讓我們把進程逐步推前的。
現在這個抗爭模式,當然還是有它不足的地方:例如沒有主要軍師,在行動成功啟動後,無法有效地傳達訊息;有什麼出乎意料的情況,變陣也會流於鬆散;參與的人不是每個人都清楚箇中目的和必須遵守的原則。這是我們必須實實在在去解開的難題,但年輕人在這兩個禮拜所展現的智慧,讓我相信大家在短期內將會找出對應的方法。
然後,「兩百萬人」的「佳績」,是否也漸漸成為大家的包袱?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人生的勝利者,就是能把自己的往績抹掉,完成一場賽事,就重新歸零,再開始 — 不被勝利沖昏頭腦,也不會因前面的困難卻步。再說,兩百萬人,已經是一個禮拜前的事,要能以一個集體繼續往前,我們必須把這個數字帶來的勝利感收進抽屜裡,把每一天的抗爭當成新的一頁去面對。
運動達到高峰固然振奮人心,但總不能只是留戀過去,更不能要求每個人(或是自己)長時間處於作戰狀態。生活還是要繼續,下一步,就是要重整自己的思維,將這個運動變成一個能持續但不互相虛耗的新日常。
——立场新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