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2日星期五

黄河边:加国移民的“中国原罪”

加拿大温哥华中国城
加拿大移民部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本月突然宣布:厨师、食物服务监督、行政人员、行政助理、会计技术人员与簿记、零售销售监督等六种职业不再符合加拿大经验类移民(CEC),新政策次日生效,此举将大半中国留学生申请移民的大门关闭了。另外,在投资移民、家庭团聚类移民方面,加国也在继续抬高门槛。不能说这些政策都是针对华人的,但巧合的是,无论移民总数还是留学生、投资移民、团聚移民各门类总数,中国目前都是最大,换句话说,不说是针对中国来的移民也难。

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是,每年4万多中国移民的滚滚而来,里面还夹杂诸多暴发户、外逃贪官和毛左薄粉五毛积极分子,这些不仅在改变着这个国家的族裔生态,同时也在改变华人社区的自身结构。由于这些移民绝大多数来自大陆,来源地“红色“的概念重被人提及,更多的加拿大人担心的是,这些人的大批出现,会不会悄悄改变着加拿大曾经固有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走向。

这个出发点其实是善意的,尽管对华人有所不公。因为我们带来了原居住地的财富、经验和知识,同时不少人也带来了无法改变或者不想改变的价值判断、生活方式和老旧习俗。

无论新老中国移民,我们都背负着“中国原罪“。

   一个是落后的中国带给我们的。我们曾经的苦难以及我们对种苦难永远无法释怀的伤痛感,令自己始终在前进的时候走着碎步。甚至,当诸如“排华法“那样的历史伤口已经被有尊严地缝合的时候,依旧表现出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苦主”的痛苦,会让我们和这个朝气蓬勃的国家有距离感。

糟糕的是,这种情感还被我们带到了现实的生活中。有时候,我们长久地生活在阴影里,很容易变成阴影的一部分。有些东西确实是靠生命和时间,无法带走与冲洗干净的,即使暂时抹去了,又会在未来某个时刻,以另外一种形式和一些人相遇。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需要更积极的心态和那个落后的中国带给我们的创痛道别。

    其实,对一个历史事件的反省立场更多的体现的是后来的掌权者的胸襟,这里面虽然有受难者后人的努力,但相较于前者微不足道。可是,假若我们华人始终把那些苦难当做现实生活中所遇见的任何不平事件的唯一根源,那就低估了目前加拿大社会的文明标准,它所体现的只是一部分华人的局限性。

另一个是强大的中国带给我们的。我们背负着中国崛起以及我们对这种崛起的强烈认同这两个包袱。前者令我们扬眉吐气,后者使我们精神抖擞。过去因为我们母国的羸弱而被别人欺辱,今天又因我们祖国的强大而遭人嫉恨。这里面其实也有自身的问题,在我们的国家曾经饱受欺辱的时候,我们没有足够的勇气抱团抗争,而当我们强大的时候,又往往以一种过于率真的方式不恰当地在居住国展现自己的富有、奢华、自大以及对个人尊严的守卫。

我们习惯性地沉湎在中国崛起的亢奋状态难以自拔,“翻身农奴得解放“、“老子阔了”的喜悦夸张地挂在脸上,新移民带来的这种先前移民少有的国家自豪感如果体现在对待其他族裔的态度上,就加重了我们和主流社会的隔阂,也加大了我们在和其他族裔沟通时的误解。只要听听我们对其他族裔的“昵称“就可以知道我们的“轻狂”:我们把印度人称之为“阿叉”、韩国人是“高丽棒子”、台湾人是“台巴子”、日本人是“小日本”,有人索性把所有西人都唤作“鬼佬”。其实,中国崛起的背后还有软肋,里面隐藏着大量的权力不公、贫富差异、生态灾难以及因为权力来源问题的困局所导致的对中国政治现状的猜疑和批判。

于是, “唐人街”就成了“中国原罪”的精神图腾和思想家园,几乎所有的华人都在那里找到了“组织”。

背负着“中国原罪”的我们,似乎到了应该清醒面对的时候了。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载于 11月22日《环球华报》

4 条评论:

  1. 您的和落后中国相关的中国原罪,对也背负这个”历史包袱“的大陆以外的港台华人就不好解释了。

    回复删除
  2. 此评论已被作者删除。

    回复删除
  3. 此评论已被作者删除。

    回复删除
  4. 已經移民,尚以故國稱善者,此亦何苦。
    若故國上善,何以多此一舉?
    既已移民他國,則應入鄉隨俗,積極融入。
    尚以故國為楷模者,則對故國不忠,於入籍之國不義。
    如此者,枉為人也!

    回复删除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