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3日星期五

胡少江:亚洲经济中的中国政治

两 天前,第三次东亚峰会在新加坡闭幕。参加这次峰会的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政府首脑签署了《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新加坡 宣言》。虽然环境问题一直被称之为此次峰会的主题,但是人们普遍认为这个宣言至多只是表达了与会国家的一种政治意愿,很难在短期内达成具体的成果。尤其是 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很难在近期内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来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

这次东亚峰会是与其他几个地 区领导人的会谈穿插进行的。在这些会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第十一次“十加三”会谈,也就是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十国领导人的会谈。会谈通过的第二份《东 亚合作联合声明》对未来十年的合作提出了战略指导和规划。在若干具体的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项成果进一步加强它们之间的货币互换合作。有人将中、日、韩和东 盟国家之间的货币互换合作看作是地区货币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步骤。

中、日、韩和东盟国家的货币互换安排机制始于二零零零 年。当时,“十加三”国的财政部长共同签署了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的《清迈协议》。这个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在中、日、韩三国之间,以及这三个国家和东盟 十国之间进行建立双边的货币互换机制,以防范金融危机对该地区可能造成的冲击。根据这个协议,一旦签约的一方遭受国际金融投机的冲击和面临货币危机,签约 的另一方应该根据协议在一定的数额内向该国提供货币支持,帮助其渡过危机。

截至目前为止,所有已签署的协议都是一对一的双 边协议。这样的协议一是规模有限,通常两国间的货币支持承诺只有数十亿美元。相对于这些国家的经济规模而言,一旦真的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这样的金额无异 于杯水车薪,不会给受冲击国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此外,由于是双边协议,受冲击的国家在危机时必须与签约国一个一个地谈判。这样的谈判耗时长久且成本高昂, 从而可能错过抵御危机的最好时机。

此次“十加三”国政府首脑的会谈,决定将这种双边的货币互换机制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多边机 制。毫无疑问这一发展将能够增强该地区对可能的金融危机的反应速度和抗击能力,对保障这一地区的经济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如果该地区能够真正 走向统一的地区货币,地区内部的经济贸易联系将更加紧密,该地区国家在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中将具有更有力的谈判地位。欧元区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 明。

可惜的是,亚洲统一货币的形成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只能是一个梦想。除了该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大 于欧元区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东亚国家之间完全不同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实现统一的货币,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货币问题,它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相关国家的财 政政策、地区政策、收入政策、法律制度等问题。欧元区的国家都有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共同的价值观,都有独立立法和司法系统,这是他们能够真正实行经济一体化 和货币一体化的重要政治和社会前提。

在东亚国家,中国、越南、缅甸的政治制度与大部分国家的民主制度不同。而政治制度不同 的国家之间很难做到彼此互相信任。例如,在欧元区,一旦发生经济纠纷,任何国家的独立的司法系统都能够进行立场中立的判决。如果当事的任何一方不服判决, 他们可以提起上诉直至欧洲法院。而欧洲法院的判决则对各国都具有最终的约束力。中国的司法系统是被党控制的,它不可能得到民主国家的个人和经济法人的信 任,同时也很难想象中国能够接受一个不受它控制的亚洲法庭的裁决,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最终将成为亚洲经济整合和繁荣的一个重要羁绊。(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