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0日星期二

童话:北师大附中校庆中的最无耻记录

【新世纪特稿2007年11月20日】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即中国教育史上著名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不久前,该校为九十周年校庆发行了一册题为《辉煌90年》的图志。在这本图志的第66页和对开页67页上有两幅图片赫然:一幅是1966年8月18日女附中学生宋彬彬为毛泽东献红卫兵袖章的照片;另一幅是文革受难者女附中副校长卞仲耘的照片。图志的编者把文革的发动者、文革的暴力先锋、文革的受难者这三个标志人物并排在同一页面,有一种冲击视觉的力量,使读者心头不由一惊。

初看“图志”的这个页面,我就吃了一惊,以为在庆典之际,终于有人敢于揭示41年前的历史真象—— 1966年8月5日,女附中副校长卞仲耘被师大女附中学生红卫兵在校园内残酷折磨,殴打致死;那些凶手们不但没有受到追究,反而在13天以后的8月18日“荣登”天安门城楼,受到了公开的鼓励,从而身价倍增,不可一世。当时红卫兵的代表人物,就是照片上的女中学生宋彬彬。她就在那个时刻接受了领袖的赐名“要武”(在历史影片中,她听见这个赐名的时候,欢快地蹦了几蹦)。从此,由北京到全国,到处掀起迫害教育工作者以及和平居民的血雨腥风(据中共官方内部记载,在北京,在这次集会后的二十天中,有1772人被“红卫兵”打死),中国人民开始了最黑暗的文革时代。

但是当我再定睛阅读时,却发现“图志”的这个页面并不意在说明上述历史事实。在宋彬彬为毛泽东献红卫兵袖章的照片上方,说明文字是:“我校学生宋彬彬为毛主席戴上红卫兵袖章”,透露了炫耀;在卞仲耘的照片下方,说明文字是:“1966年8月5日下午,书记卞仲耘被打致死”,表现了漠然。这使我愤然。版面如此安排,说明得如此含混,岂有历史的基本知识?岂有否定文革的基本态度?又岂有良知、思考与血性?如此设计,就不怕世人指责与耻笑?

又一次仔细看“图志”的两张照片和说明时,我发现了新的问题。两张照片下的各自的说明文字都有明显的省略:“我校学生宋彬彬为毛主席戴上红卫兵袖章”这一句,没有说是哪月哪日;“1966年8月5日下午,书记卞仲耘被打致死”这一句,没有说她是被谁打致死。这是无意的疏漏,还是有意的遮掩?这个新发现使我感到,仅仅把这个页面看成是惹人耻笑的“没头脑”杰作,只把编者想象得因无知而闯祸,实在是过于宽容了他们。编者并不完全无知,在说明文字中,他们懂得回避关键的问题,没有勇气把文字说明准确地写成:

“1966年8月5日下午,书记卞仲耘被红卫兵打致死”。
“1966年8月18日,我校学生宋彬彬为毛主席戴上红卫兵袖章”。

如果这样写了,杀害卞仲耘的凶手们不但没有受到追究反而在13天以后的荣登天安门城楼受到了公开的鼓励的历史事实就会呈现;就会清晰地告诉人们,照片上的毛泽东、宋彬彬、卞仲耘三个人物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编者的无知会使人耻笑并感到滑稽,但是当他参与遮盖历史真相,成为强权的合谋时,我便看到了卑鄙与无耻。在历史的前进与时代的进步中,要求回顾历史,进行反思和总结的呼声越来越高,用强制手段跳过这一页已经不那么可能。在学校90年校庆的庆典之际,作为教育机构和号称名校的当代教育工作者们,应当清醒地选择自己的角色,利用做一部回顾校史的图志的机会,深入研究历史,并把占有的历史资料向世人公布,为揭示历史真相做出努力。完全可以站在教育的立场上,表达自己的所思与所想,用自己的方式发言,说自己以为之“是”,论自己以为之“非”。为什么一定要堕入权力的网络,选择了遮蔽历史、与掩盖真相合谋呢?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校训当真,向学生们示范实践自己的校训“诚实,严谨,求是,拓新”, 而偏偏一副媚骨,混迹于势利、浮躁的泥淖中呢?

请看下面原书的图页:



(北京 梁 辛/提供 2007/11/2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