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8日星期日

何瑞恩:現在正是打造政治共識空間的時機

◎何瑞恩(Ryan Hass) 自由時報-星期専論20230528

隨著選舉季節到來,台灣社會的分歧及對國家未來的兩極看法顯露無遺。不過,這也為領袖人物提供機會,讓他們能在務實的議題上謀求共識,以強化台灣的生存韌性。

北京當局過去一直試圖催化台灣內部分裂。對北京而言,一個分裂的台灣比較不可能追求永遠與中國分離,也比一個團結的台灣更容易操控。

北京逼迫台灣人 認定勢必會統一

一個分裂的政體對政府機構的信任度較低,也比較沒有能力解決社會挑戰。如同我近期和同僚卜睿哲(Richard Bush)及葛來儀(Bonnie Glaser)在共同著作《美台關係:中國的挑戰是否會引發一場危機?》(U.S.-Taiwan Relations: Will China's Challenge Lead to a Crisis?〔暫譯〕)中所述,「北京希望促使台灣人認定與中國統一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生活在一個民主分裂、國際孤立的社會之中並不可取。」

在我看來,北京接下來一年會從此處下手,進一步將台灣推向北京偏好的方向。即使軍事恫嚇仍將持續吸引媒體關注,但在接下來幾個月,有關台灣未來的真正考驗將在政治層面顯現。

這為台灣的總統參選人帶來一個機會,可以在打造政治共識空間上展現領導力。換言之,某些議題將不受黨派利益的影響。

例如,如果台灣的領袖人物可以達成一個共識,即不論哪一方在選舉中獲勝,下一屆政府都必須盡可能地增加稅收,以履行台灣的責任,台灣將可因此而獲益。自二○○八年金融危機以來,台灣的稅收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在十二%至十三%之間浮動。相較之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占比為卅四.一%。與台灣經濟水準相當的以色列,稅收占GDP達卅五.一%。日本的占比為卅三.二%,南韓則是廿九.九%。沒有一個OECD成員國的稅收像台灣一樣少。

因此,台灣欠缺滿足社會需求的資源,包括建立強大的防衛能力,以抵禦與日俱增的威脅;改善社會關懷制度,以因應快速老化的社會;以及為下一代創造契機,讓他們能在迅速變動的經濟環境中貢獻一己之力。

在這段期間,台灣政府的國防支出也幾乎沒有變動,對政府總預算的占比維持在十%左右。也就是說,在藍綠陣營輪替執政下,儘管中國近數十年來的國防支出已躍升十倍,台灣的國防支出在政府預算中所占份額仍維持原樣。

台灣若輕忽軍備 恐損國際支持度

當然,預算分配的優先順序是台灣人民才能決定的大事。然而,如果台灣不重視負責保家衛國的國軍,全球其他領袖恐怕也會低估台灣遭受入侵的威脅,降低採取行動提升嚇阻力道的急迫性。

另一個台灣可能達成政治共識的範疇,是下一屆政府應該優先儲備關鍵物資。在當前處境下,台灣面臨隔絕或封鎖的風險,比遭到全面入侵來得大。台灣缺乏暫時與外部世界中斷聯繫的充足糧食、能源和藥品儲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而這正是台灣眼前最嚴峻的風險。台灣自我強化,以應對進口管道暫時因為自然災害、流行病或中國施壓而被切斷,既是謹慎的,也是在財政上負責任的作為。

如果台灣接下來的領導者能夠在原則上同意,台灣與中國關係的任何調整,都必須奠基於憲法修正案生效,台灣也將獲得另一層保護。這樣的共識將確保台灣選民有管道對兩岸關係性質的任何變動表達認可與否。如此一來,北京就有責任迎合全體台灣人民的利益,而不能只是尋求扶植特定族群來執行其意志。

台灣的領袖人物也可能有機會同意一項原則,對台灣選舉過程中的任何外來干預說不。鑑於台灣內部目前對中國的態度,任何參選人若被認為有北京在背後撐腰,將不會產生加分效果。事實上,正好相反。

身為美國人,筆者是以謙卑之心提出這些建議。美國的政治體制正血淋淋地示範政治共識空間崩塌會帶來什麼風險。在冷戰和之後的幾年裡,民主、共和兩黨的領袖人物大致上遵循前總統杜魯門時期的名言「政治止步於大洋之濱」(politics stops at the water's edge)。民選領袖也對自己的神聖職權懷抱堅定共識,認為必須保護美國的完整信仰和信譽。在每次大選後,美國領袖人物也都為了確保權力和平交接而自豪。然而,如今美國已經拋棄這些政治共識空間,必須承擔所有後果。

總統參選人達共識 有利迎接挑戰

在即將到來的選舉季,台灣的領袖人物可以從美國的痛苦中汲取教訓,也可以把握機會建立政治共識空間。如果台灣的主要總統參選人能夠在前述議題中取得共識,就可以傳達一個強而有力的訊號。他們在這方面做得愈多,台灣就愈能夠在未來幾年承受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壓力。


(作者何瑞恩/Ryan Hass為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辜振甫暨辜嚴倬雲台灣研究講座、麥可.阿瑪科斯特外交政策研究講座;國際新聞中心孫宇青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