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日星期四

蘇暁康:美國剛剛醒來,德國還沒醒

【按:德国总统朔尔兹Olaf Scholz訪問北京,可以有多種解讀,我比較傾向於第一種解讀,乃是德國要刻意顯示她跟美國不同,如同二戰後法國戴高樂刻意要親善毛澤東中國,以示他不追隨美國霸權;第二點當然是經濟和貿易的因素,國際制裁中國,歐洲尤其經濟強國德國,一向不亦步亦趨,而令中共可以離間西方,拉一個打一個,這一套把戲,從鄧小平六四屠殺之後,一直玩到今天,這也是中國崛起的重要因素。這是我2021年夏天的一個舊帖。】

六四屠殺以後,由于基辛格这样的原美国高级官员又从中帮忙,使美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强大的中国游说集团,这个集团不愿意批评北京当局的人权记录,反对与中国“对抗”或制裁中国,并藉此捞到了中共成功打破西方对华制裁,乃是颇有研究价值的一段中国外交史,足可列为美国对中国政治研究的一个课题,即“分化西方”。
  “六四”后中共的对美外交,从一开始就不纯然是被动式的“韬光养晦”,而是力图影响美国的公众舆论和政府决策;不仅仅是无孔不入的活动,包括私下游说的宣传、威胁和恐吓,还包括购买或盗窃技术。美国政府和公众对中国问题的种种争论,已经被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由原美国高级官员组成的集团所支配,而这个集团的人则通过推销他们所主张的对华政策获取暴利,中共惯于以发动经济战相威胁,企图这样来改变美国的国家政策,这种做法在美国对外关系史上是罕见的。
  中共当年“惩罚波音公司”的深远意义。总理李鹏一九九六年取消了购买波音飞机的承诺,改从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购买了价值十五亿美元的飞机。他极为露骨地说明了采取这个做法的原因,因为欧洲领导人在“对华合作时不附加政治条件,而美国人却任意地威胁要制裁我们。”可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的对美政策之所以能明显地收效,恰恰就是因为中国政府把经济和政治拴在一起,用经济上的利诱和惩罚来向美国索取政治让步。
  卸任的美国国务院东亚事务助理国务卿温斯顿•洛德十分灰心丧气地说:“我们在中国问题上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当我们对付中共时,我们在欧洲和日本的盟友们却拖我们的后腿,把合同抢走。”今天,这种策略已经进一步挑唆法国的反美情绪,最近法国总统席哈克北京之行,不仅签了十二亿合约,还同中共一道谴责“美国霸权”。
  中法的这种“合作”,无非是冷战时代戴高乐与毛泽东合作的翻版,但值得思考的是,钱其琛在1990年就提出「分化瓦解」、「充分利用西方各国之间的矛盾和美国统治集体内部的矛盾」的策略,七年后开始“见成效”。
以至今天,美司法部長巴爾呼籲矽谷和好萊塢停止向北京磕頭,近乎悲憤說:“中国共产党思考的是几十年和几百年,而我们倾向于聚焦下一个季度的盈利报告。”
耗費三十年看懂這一點,很不錯了。時至今日,德國人還是三十年前美國人的認知水平。從2016年起,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在接受美媒採訪時表示,考慮到可能的經濟後果,德國拒絕對中國實施「更嚴厲的措施」。有意角逐下屆基民盟(CDU)主席的德國聯邦議會外事委員會主席羅特根認為,“中國太大、經濟太強、科技太先進,制裁沒用”。
文明文化差異,是一個障礙。
美國剛剛醒來,德國還沒醒


📣📣📣 【「中國太大、經濟太強、科技太先進,制裁沒用」】
儘管美國已經就香港問題對中國實施所謂的制裁,但這次德國依舊不跟。當地時間16日,有意角逐下屆基民盟(CDU)主席的德國聯邦議會外事委員會主席羅特根談到相關問題時認為,制裁中國不會有用,因為中國「太大、經濟太強、科技太先進」。
前一天,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也在接受美媒採訪時表示,考慮到可能的經濟後果,德國拒絕對中國實施「更嚴厲的措施」。自2016年起,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