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林徽因早殤,未見古城北京被拆毀,或說四九年她回到北京聽說要拆古建築,就把她氣死了;文革泛起拆城牆塵霧之際,梁思成死在醫院裡。他們倆都曾嚮往「新中國」;解放軍攻打北京之前,還派人潛進清華園,找梁思成指點哪些古蹟要保護,以防砲擊摧毀,進了北京就先把天安門廣場、城牆都毀掉。但是他們的悲劇,並未驚醒後面的中國知識分子,這究竟怪誰呢?】
我常会站在景山万春亭上,向南俯瞰神武门。它后面的这座紫荆城,也不免有一段"现代史"。
1912年2月11日,清裕隆太后正式同意民国所定优待条件,决定宣统帝"辞位"。第二天,她在养心殿将退位诏书交给外务大臣胡惟德,布告全国。诏书称"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大清皇帝辞位后之优待条件》共八款,其中一款:"'辞位'后,帝室暂居皇宫,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所以宣统溥仪的"小王朝"在紫禁城里又待了十二年。
1924年,民国十三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率部由热河回师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囚禁贿选总统曹锟,随即冯玉祥派鹿钟麟带兵到紫禁城。
1924年11月3日鹿钟麟率部占领了紫禁城北面的景山,并将紫禁城的内城守卫部队全部缴械,紫禁城的岗哨都换上了国民军士兵。11月5日上午约9点多,溥仪和皇后婉容正在储秀宫,边吃水果边聊天,突然内务府大臣脸色惨白的跑进来交给溥仪一份公文,公文的内容是要"修正"原来的《清室优待条件》,其实就是废除了《清室优待条件》。
鹿钟麟让人传话给溥仪,要求皇室在三小时内全部搬出紫禁城。溥仪的私产可以带走,但私产仅限于随身携带的珠宝、银两、日用品等等。紫禁城中的文物一律划归公产,归民国政府所有。
胡适闻讯立刻抗议。胡适的意思是,清室的优待乃是一种国际的信义条约,是达成协议人家才退位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范例。你这个承诺,只要民国的法统还在,它就是有效的。他认为这是民国史上一件最不名誉的事。
宣统出宫后,以黄郛为总理的北方政府随后下令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紫禁城并清点宫内文物。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国立故宫博物院,此前逊帝溥仪已将1200余件书画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宝运出宫。
1933年华北形势突变,国民政府命令故宫文物南迁,计有图书、文献并古物共六千零六十六箱,分五批南运,经郑州、徐州运至南京和上海分存。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故宫文物再向西迁,分为北、中、南三路经火车和水运,经三年多至四川。抗战胜利后,故宫文物又再度运回南京。1948年到1949年,国民政府将文物运往台湾岛保存,因战争形势突变只运了三次,其中第三次拟搬运1700箱,由于运输舰舱位余地有限,加之仅有24小时装船时间,结果只运出972箱,另728箱留在了大陆。运至台湾的文物皆为精挑细选的文物。一万多箱南迁文物中总共运台2972箱,占南迁箱件数的22%。四散中国各地的古物已在1970年代以后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
紫禁城在四九以后,可议之事大概只有一件:故宫几乎毁于"改建"。2005年10月《故宫博物院八十年》一书出版,其中披露在1958年,当时的北京市长彭真说,"故宫是给皇帝老子盖的,能否改为中央政府办公楼?"《北京市总体规划》的改造方案,是"在故宫内部建设一条东西向的马路,并将文华殿、武英殿改造成娱乐场所"。
回到梁林唱吟的紫禁城鸟瞰:
『由天安门起,是一系列轻重不一的宫门和广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顶,一层又一层的起伏峋峙,一直引导到太和殿顶,便到达中线前半的极点,然后向北,重点逐渐退削,以神武门为尾声。』
从这片宫阙楼台中间,开出一条马路来,是何景象?
文革时期,又有一个"整改方案",是『在太和殿前竖立两座大标语牌,一东一西,高度超过38米高的太和殿,用它压倒'王气';太和殿宝座要搬倒,加封条;在宝座台上塑持枪农民的像,枪口对准被推翻的皇帝。把过去供皇帝到太和殿主持大典之前临时休憩之处的中和殿,改建为'人民休息室',把一切代表封建意识的宫殿、门额,全部拆掉……。』
毛泽东对紫禁城怎么想的?1954年4月,他曾在四日内三登故宫城墙。
4月18日下午,毛泽东乘车至故宫神武门内,由东登道上神武门城楼,沿城墙向东行至东北角楼转向南,经东华门、东南角楼,到达午门,由午门城楼下城墙,回中南海。4月20日下午,他又乘车至故宫午门内,登午门城楼,参观设在那里的历史博物馆出土文物展览,下城楼回中南海。4月21日下午,他再次乘车至故宫神武门内,由西登道上神武门城楼,沿城墙西行,经西北角楼、西华门、西南角楼,到达午门下楼离去。
三次路线加起来,毛泽东正好在故宫城墙上绕行一周。这是毛泽东到故宫仅有的三次记载,而这三次他只登城墙不入宫内。他为什么不到故宫里面走走?无人知晓。
——作者脸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