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8日星期一

顏寶剛:雙城(防疫)記——信任與傲慢的距離

20200328

香港的抗疫政策進退失據,面對數千死亡個案,政府彷似對待簡報表Excel上的統計數字,流露是漠不關心;新加坡疫情一度不下於香港,但靠政府清晰路線圖,民眾予以信心回應。

一次抗疫之旅,兩座城市從此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從2019年起,本港因為爆發反修例運動,不少居民開始部署開設離岸戶口,將資金調出海外,當時新加坡是熱門地方,部分新加坡銀行如星展更設立專人隊伍吸引港人將資金轉移。

曾經有好一段時間,香港的本地港元存款流失,同期間新加坡外資流入顯著增加,此消彼長,直至英國推出「5+1」BNO居留簽證,趨勢才出現改變。

作為香港的頭號競爭對手,現在新加坡在與病毒共存應對方面又領先一步。

新加坡政府宣布將擴大放寬防疫措施,由下周五(4月1日)起,來自「一般旅遊」類別國家及地區的旅客只要完成接種兩劑新冠疫苗,入境新加坡後可豁免隔離。

新加坡又計劃上調餐廳堂食人數至每桌最多10人,適用於已完成接種疫苗的民眾,社交聚會人數上限提高至10人。此外,民眾可選擇是否在戶外戴口罩,但在室內地方仍須佩戴。

《信報財經月刊》之前有專題提及新加坡抗疫成功之道,指政府有清晰的路線圖,官員會站出來告訴民眾,不需要為染病感到羞恥,因為長遠而言,每個人都有機會感染。

新加坡由起初「圍堵清零」、實施「熔斷機制」,到後來轉向「與病毒共存」,唯一不變是「從未封關(lockdown)」。

總理李顯龍表示,「國家已能夠果斷地邁向與新冠病毒共存。」

看看我們自己的城市。

過去新加坡與香港,不論在城市競爭力,或全球最自由市場排名,都是叮噹馬頭,不過經歷過去兩年多的時間,此消彼長的趨勢已非常明顯。

儘管眾所周知,不過香港的官員終於到上星期,才意識到這個問題嚴重性,試圖通過取消飛行禁令和減少隔離來「重新啟動 」經濟。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說,「非常強烈地感覺到人們的容忍度正在消退。」

但遲來的解禁令,對很多外資企業來說,已經是來得太遲。

據香港歐洲商務協會最近發布的調查報告表示,近半數在港的受訪歐洲公司正考慮於未來一年,全面撤走或遷出部分業務,指港府採取嚴格防疫措施是企業想離開香港的主因。

報告提到,香港清零政策為商界帶來高昂代價,令企業和香港市民承受嚴重後果,並稱香港最大優勢在於全球連通性以及靠近中國內地,惟在防疫政策下,優勢幾乎盡失,正是兩面不討好。

面對兩年多前的社會動盪,外資機構本來都認為香港市場仍有利可圖,但一場疫情以及不可理喻的防疫措施,就成為機構外移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認識一些朋友,也是在外資的對沖基金公司工作,本身在香港的員工就不多。歐籍高層擔心家中妻小會被送去香港的隔離措施,結果公司同意在新加坡設立分部,部分員工就第一時間先送走家人返回歐洲老家,待自己可以遷移到新加坡後,再從歐洲接回家人。

其實美國商會在今年1月亦發布了一份類似報告,該報告發現44%的外籍人士和企業可能會離開這座城市。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形容,香港的隔離措施在居民和外籍人士中臭名昭著(notorious),政府曾要求大多數入境旅客,在酒店房間內自費自我隔離三周,這是世界上最長的隔離期之一,到今天外商對有關規定仍然心有餘悸。

我們的讀者可能已意識到,今次政策急轉彎,撤銷禁飛令,擱置全民檢測,並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全部都在上篇提出、習近平正面對「倒逼改革」,要在防疫政策上作出讓步後才發生,實在不能排除,今次是中央刻意安排香港作為內地放寬防疫規定的「試驗場」。

正如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稱,香港很多業務要與國際接軌,更大的經濟活動在內地,但又要保障市民健康,因而面臨兩難處境。相信這一波疫情,亦可讓內地參考如何應對疫症,因為內地不可能永遠閉關,估計內地稍後會逐步開放。

《經濟學人》指出,內地正審視香港的防疫措施變化。與內地一樣,香港也曾以極低的病例個案而自豪。但變種Omicron竟然讓香港不堪重負,這座城市現在是世界上因該病毒每日死亡率最高的城市。絕大多數死者是未接種疫苗的老人。疫情開始時,大約65%的80歲以上的老人沒有打疫苗。

內地的風險類似。在80歲及以上的人群中,只有51%的人接種了兩針,不到20%的人接種了加強針。更重要是,許多香港人接種的是西方疫苗。中國政府顯然出於政治原因,拒絕讓這些疫苗進入內地。

《經濟學人》指,目前中國別無選擇,只能堅持清零。這些問題不僅限於脆弱的老年人。中國資金匱乏的衛生系統沒有能力應對大浪。以香港的死亡率為例,內地一旦大規模爆發,將導致數百萬人死亡。

揮之不去的問題是,如果疫情爆發,中國官員就會失去工作,甚至所擁有的一切及社會地位。恐懼會促使人制定有時殘酷和不合理的地方規則,很多時甚至是罔顧人命。

我很懷疑,同樣的恐懼,其實都存在在特區政府主要官員身上,對於逾七千居民因染疫身亡,官員連日來表現的態度,除了懂得說「感謝中央」外,死亡數字就如每日簡報表上的統計數字,看不出絲毫的關心,難怪有建制KOL在父親過身後,都不點名狠批林鄭月娥「對老百姓丟命沒感覺」。

從內地網民對香港放棄「動態清零」的激烈反應,甚至叫全港七百萬市民去死,在中國二十大召開之際,習近平絕對不會冒險與香港通關。

何況以外國經驗,一旦要退出隔離措施,EXIT WAVE必然會引發大規模爆發,香港日後的日子絕對不會清零,最好的假設情景都只會是變成風土病,減少重症及死亡已經是最好的結果。

說回雙城記,李顯龍向國民表明的,是國家會果斷地邁向與病毒共存,政府依賴的戰勝關鍵「在於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包括信任(trust)。」

相反我們進退失據的特首,仍然只懂說「現在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我很有底氣及很有能力去抗疫……」,關心的仍是要努力去爭取中港通關,取悅中央領導人,將責任完全推卸給他人。

全城淪陷的局面,到底政府錯失了甚麼?為何市民對疫苗不信任?根本沒有檢討過失的反思。

這個信任與傲慢之間的距離,充分解釋了兩個國際金融中心之間的差異,未來也必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RFA 顏寶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