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4日星期一

张季鸾的启示

 智效民3 老智有话说三世 2022-01-23 12:36

 

Image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形式上虽然区别很大,但在本质上还是一致的。所以每当我写公号文章的时候,总会想起当年媒体人,其中就包括张季鸾先生。

 

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张季鸾在报界驰骋30年,对于办报有许多独到见解。他说,报纸既不是政治的阶梯,也不是营利的机构,而是一块文人论政的园地。他还说,报人之天职,曰忠,曰勇。忠即忠于主张,勇即勇于发表。对我来说,忠于主张没有问题,但是勇于发表就不得不顾虑重重了。所以,我只能用"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来安慰自己。

 

此外,他认为办报的秘诀有两条:一是"以锋利之笔,写忠厚之文,以钝拙之笔,写尖锐之文";二是"不望成功,准备失败"。当然,对于那种为逞一时之快而不顾后果的鲁莽做法,他也是不赞成的。前不久我被封号17天,就是一个教训。

 

纵观季鸾先生的一生,有三件事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他早年从日本留学归来后,在于右任主办的《民立报》当过编辑,后经于先生推荐担任了总统府秘书。期间曾为孙中山草拟了临时大总统的就职文告。除此之外,他还在孙中山就职之际向《民立报》发出新闻专电,成为中国第一个借助电报发稿的新闻记者。日前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凤凰大败局》。我觉得当年凤凰卫视的编辑记者们,也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第二,他曾经写过一篇《蒋介石之人生观》的文章,指责这位北伐军总司令在前方将士浴血奋战的时候,却散布"非有美满婚姻,就不能使革命进步"的奇谈怪论。尽管如此,蒋介石却不仅不以为忤,反而把他视为诤友,并给他"国士"的礼遇。这也是我为什么要研究民国的原因之一。

 

第三,抗日战争时期,他与周恩来打过一场笔墨官司。当时他在大公报指出,在中条山战役中,第十八集团军虽然近在咫尺,却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为此周恩来争辩说,当时我十八集团军在中条山地区没有一兵一卒。但是,海外的相关报道却支持了张季鸾的说法。不久张先生因为积劳成疾溘然长逝,周出于统战需要发出唁电:"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

 

张季鸾一生写了无数文章,其中那篇《无我与无私》最能体现他的人生境界。张先生说:所谓无我,就是要认识到报纸是公众的,不是"我"的,所以报人在写稿时要力求客观公正,不要被个人的名利和感情所支配。至于无私,他认为"私的最露骨者是谋私利,这是束身自爱的报人都能避免的。其比较不容易泯绝者是私于所亲,私于所好,而最难避免者为不自觉的私见"。这与《大公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是完全一致的。这对我这个公众号的经营者来说,是很好的警示。

 

他还说,作为一个报人,不仅不应该求权、求名,也不应该求财。抗战初期,年届50的张季鸾老来得子,亲朋好友送来许多金银首饰。他认为在前方流血牺牲,后方家破人亡的战争年代,"我张某不能为得一子而收此巨礼",于是他不顾妻子想选一点留作纪念的愿望,把它们全部捐献出去。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他临终的时候,身边仅有十块钱"积蓄"。这也是大多数民国知识分子的特点。总之,倘若要用一两句话概括张之一生的话,我以为《大公报》同人的这副挽联恰如其分:

 

千载事功,曰诚曰敬;一生心血,为国为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